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生活情境;信息技术;巧设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面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时,常常产生思维的偏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不及时打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教育新形势下,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创设生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巧设课堂问题”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共鸣感
由于学生对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度不高,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脱离实际生活进入学习活动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浅显的理解,也造成数学学科失去其自身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生活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共鸣感,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此外,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逐步提高。
笔者在进行“认识线段”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线段形成正确的表象认识,考虑到学生对长短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解,并能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而线段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抽象性,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毛线,随意的放到课桌上,由于学生对毛线并不陌生,产生了内在情感共鸣,学生们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毛线这一实际物体中,随后让学生观察毛线的特征,学生观察后得出:“毛线是弯的”,笔者再次拿起毛线,并将其拉紧,让学生观察毛线的形态,学生发现毛线已经变直,于是引入“线段”这一抽象概念,因此,生活化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降低其学习压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线段这一抽象概念地理解,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二、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配合,而信息技术的引入直接促使学生产生无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内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达到有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中正确辨识平行四边形,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四边形具有初步认识,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古代建筑”窗格图案,这一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从这幅图中进行分类并找出了四边形,在此基础上,再次出示平行四边形的主题图,伴随着问题的产生,提出:“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形吗?”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推拉门时,见过这个图形”,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产生一种表象的认识,在此情况下,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于是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在有意注意的伴随下开展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给学生感觉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降低理解难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巧设课堂问题,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也是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依据,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高峰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及时发现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巧设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够活跃思维,此外,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笔者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首先以旧问题作为教学导入,提出:“7分米运用米如何表示?”学生回忆所学的分数知识,回答:“”,在此基础上,提出小数这一概念,让学生感受分数与小数的区别和联系,并使学生认识到区别于整数的小数含义,因此,以旧问题引出新知识,不仅能够有效衔接新旧知识,使学生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而有效教学恰恰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契合,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教学节奏,创设生活情境,使之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激发学生共鸣感,同时,也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也应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巧妙的设计课堂问题,符合学生的数学原有知识水平,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正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8(88).
[2]冀留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38).
论文作者:刘清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这一论文; 毛线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情境论文; 线段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