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 安徽铜陵 244000)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方法: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全关节置换术措施,对对照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针对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术经系统性护理干预后DVT发生率高。结论: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有效预防。
【关键词】护理干预;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007-02
近年来骨科手术中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DVT),由此提高了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备受人们的关注。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有种最常见的并发症被称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在深静脉内患者的血液不能够得到正常的凝结,使得管腔被阻塞,静脉回流发生障碍。现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80例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这段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有112例女性,168例男性,年龄在60~83岁左右。其中有2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45例髋骨关节炎,9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0例股骨颈骨折。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行全关节置换术措施,对对照组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针对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评估:首先评估容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患者。(1)高危人群:高龄患者患有并发性疾病,静脉瓣膜以及心肺功能减退。另外还患有高血压、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心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2)其他因素:包括患者的肥胖程度和性别。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病因讲解给患者听。患者入院后禁止吸烟,以保证病房能够处于无烟环境。
1.2.2认知干预:在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之前,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增强其对髋关节置换术及深静脉血栓的了解程度,明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诱发机制。为患者进行适当补液及补充血容量治疗,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发生血小板粘附的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要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功能锻炼,特别是腿部肌肉的锻炼,除腿部外,对身体其他部位也要加强练习,通过进行有效的锻炼措施,显著增强下肢的活动强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以免发生血液在体内不正常滞留的情况,进而引起深静脉血栓。应用皮牵引固定患肢,做好骨折部位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再次损伤现象;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1.2.3饮食指导:患者的饮食要注意容易消化、低胆固醇、低脂以及低盐,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多吃些富含维生素高的饮食。患者每天的饮水量要高达2000ml,从而使得患者血液稠度得到降低。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增加粗纤维食物和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增加饮水量,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保证血管壁的完整性不被破坏。
1.2.4静脉护理:(1)下肢静脉是禁止输液的,为了防止损伤静脉内膜,穿刺其他部位时要注意动作准确及轻巧。(2)术后将患者患肢抬高20°~30°,不要单独将垫枕放在患者小腿或者膪窝下,防止患者小腿出现静脉回流现象。(3)患者的输液时间应在48h之内,当患者出现输液不畅时为了防止静脉内膜受到损伤,切忌不可挤压,可以将刺激性强的高渗药物如七叶皂钠或甘露醇输入其中,以保护静脉,防止出现液体外渗现象。
1.2.5体位护理:对患者的患肢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当患者下肢出现疼痛、肿胀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患者患肢要保持在心脏水平面20~30cm以上。患者患肢不可以受到挤压,患者术后不可处于长时间坐位,每次坐位2小时以内,患者一旦坐位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肢静脉血液不能够顺畅循环,可以通过抬高患肢来使得患者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肺栓塞是由于栓子脱落而形成的,按摩、针刺以及热敷都是需要避免的。
1.2.6观察患肢反应:形成下肢DVT的三大症状包括浅静脉曲张、疼痛以及下肢肿胀[2]。对患者患肢情况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末梢血运不畅、浅静脉曲张、局部深压痛以及有无肿胀等情况,假如患者站立后出现胀痛以及下肢沉重感,需要注意可能是DVT。对患者肌肉有无深压痛、浅静脉怒张、水肿以及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必要可以对患者两下肢相应的不同平面的周径进行测量。不仅要根据疾病状态来对DVT进行早期的发现,还要通过特殊的检查手段来进行早期发现。
1.2.7早期功能锻炼:将术后康复锻炼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的科学康复训练。可通过抬高患者患肢使得静脉回流,患者的体位需要护理人员定期更换。术后第1天患者开始患肢股四头肌等的康复训练,训练时注意避免髋关节内外旋。术后第3天患者开始直腿抬高运动的训练,抬高伸直下肢,将足跟放在距床20cm位置5s,然后停顿时间逐渐增加。患者进行患肢膝关节的被动活动需要借助于膝关节被动活动器,40°为开始时的最大活动度,之后依次增加,90°为术后第7天时的最大活动度。站立训练和坐位训练在术后第8天开始进行,术后第14天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但需要借助拐杖下床站立行走。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可以通过术后早期活动来促进,使得血流瘀滞得到减轻,DVT的发生得到预防。
1.2.8物理预防措施:下肢静脉血流加速是利用机搬原理来促进的,使得血液滞留得到减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得到降低。与药物预防相联合应用时可以使得治疗疗效得到提高。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DVT的发生情况。
1.4 数据处理
统计学分析和处理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采用r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术经系统性护理干预后DVT发生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
3.讨论
近年来人工关节生物材料一直在不断研发,在临床上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对治疗外伤和严重髋关节疾病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但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这是由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骨科下肢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下肢深静脉腔内患者的血液不能够正常凝结,使得静脉管腔被阻塞,血液回流发生障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包括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护理干预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进行的,这使得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得到预防。在常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对术前准备和检查进行强化。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是通过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来进行的,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受疼痛、受压等因素而诱发[4]。本研究是通过系统性护理对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进行探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鼓励,让患者做些被动和主动运动,可使得肌肉活动得到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得到加快,采取多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经综合护理后继发深静脉血栓高,DVT发生率明显较观察组高,从而使得DVT得到预防。
【参考文献】
[1]赵德伟,王卫明,卢健民,等.改良小切口技术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20(1):35.
[2]杨刚,吕厚山,高健。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2014.38(1):25.
[3]何宣莹,罗盛清,陈彦羽.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干预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0(4):70-71.
[4]李玉,吴婷婷,王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电子期刊,2015,27(3):238-239.
论文作者:齐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9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下肢论文; 术后论文; 关节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