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现状#183;困境#183;展望_大学排行榜论文

大学排名:现状#183;困境#183;展望_大学排行榜论文

大学排行榜:现状#183;困境#183;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大学排行榜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7)06-0045-07

在我国,从首次出现“大学排行榜”到现在已经有了整整20年的历史①,人们对它的态度从比较冲动转为比较理智。大学排行榜在我国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示着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即它是社会参与评价高等教育的开始。尽管目前它的科学性还遭到人们的质疑,但可以肯定地说,它的出现为社会了解大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同时也为大学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机会。当然它的特别意义在于它为社会进行大学选择提供了一个参照,因而格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而也使大学排行榜从一家发展到多家。在这种“繁荣”的局面下,大学感到自身受到越来越多的监督,从而也更加注重自我形象。这显然有利于大学与社会之间建立更和谐的互动关系,促进大学更主动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可以说,大学排行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大学发展的新视角,有助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完善,从而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尽管大学排行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但它确实为高等教育发展增加了活力,而且也为完善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增加了推力。所以大学排行榜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事业走向完善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大学排行榜缘起及其意义

毋庸置疑,大学排行榜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首先表现为报考大学的考生及其家长的需求,其中也包括大批的准考生及其家长,他们都想了解关于大学的真实状况以便寻找到一个最为理想的受教育环境。其次,在读的大学生们和高校的教师们及管理者也都非常想了解其所在的大学办学状况究竟如何,也希望能够借鉴别的成功之处并补足所在学校的不足。再次,已经离开大学的校友们也非常关注母校的状况,大学排行榜就是他们了解母校客观状况的一个窗口。此外,社会公众对本地的高校及所熟悉的高校的状况也非常关注,希望能够看到它们的发展壮大。

在过去,社会与高校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只能凭借大学的招生简章和简单的招生专业介绍来获取有关大学的信息。虽然后来大学加强了招生宣传,在学校简介上增加了一些精美的图片,但所反映的仍然是一个侧面。而且随着招生宣传图片制作技术越来越高超,其中也出现了不惜造假者,于是大学的自我介绍就越来越不足为凭了。此时该以何为凭借呢?这是一个考生发展前途的大事,不能不引起考生及其家长的焦虑。为解决这个难题,大学排行榜就出现了。可以说,大学排行榜是应运而生。大学排行榜的优势首先在于它是以“第三人”的立场来评判大学,这是其他组织无法代替的。其次,它首次将大学的神秘面纱揭开,让人们可以直面大学发展现实。再次,它提供了一种外在的评价大学的尺度,从而为人们理解大学提供了一个途径。最后,它促使大学不能无视外部需要,从而促使大学要兼顾自我发展和外部需求的平衡。

大学排行榜的出现也引起了一些消极的反应。对于大学而言,它首先面临的一个课题是大学办学自主权是否应该得到保证。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评价大学的开始,而这在传统上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学历来自命为知识中心,外界没有资格来说三道四。而今天大学对这种社会评价应该持什么态度?如果大学非常重视外部评价,会不会影响大学自己的办学标准?如果不重视,会不会影响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社会地位?这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客观地说,大学排行榜的出现确实对一些大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另一些大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较而言,一些著名大学因为不利的排名而受到损伤,而一些不著名的大学因有利排名而地位得到提升,这些都会对生源市场状况有所影响。正因如此,当大学排行榜刚一出现便在大学间引起了一阵骚动,特别是那些在大学排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开始质疑其排名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甚至认为大学排行榜在误导社会舆论,误导考生,并干扰了大学正常的办学秩序,因此强烈要求行政进行干预。[1]在“两会”期间还有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立法提案中建议取缔非法的大学排名,理由是这种民间行为干扰了大学办学秩序。还有一些校友为自己母校的不利排名鸣不平,认为大学排行榜侵犯了母校的名誉,并声言要诉诸司法为母校讨回公道。更有甚者,一些大学校长直接将意见反映到教育部,要求教育部出面制止这种行为,理由是这种排名不科学也不严肃,对大学教学秩序有干扰作用,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与这些过激的举动相反的是多数高校对大学排名表示沉默,尽管也质疑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而教育部始终没有正面介入这场争议,显示出一种比较超越的姿态。正是这种非干预姿态,才使大学排行榜能够发展到今天。

我们知道,在关于大学排行榜事件中,除了考生及其家长、大学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外,教育部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因为无论大学排行榜发布什么样的信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部的权威。而教育部之所以没有直接干预,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教育部认为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客观上弥补了社会上关于大学信息的缺失状况,有助于实现大学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对称。这无疑客观上做了教育部应该做的事情。这也正是大学排行榜的积极意义所在。其二,虽然有一些大学指责排行榜不实,产生了误导,但有此类反映的学校为数极少,不足以影响教育部的决策。同时大学排行榜作为民间行为也利用了管理的空当,造成了既定事实的局面。而且鉴于国外惯例,教育部也不便出面干预。其三,大学排行榜所依据的信息尽管是不全面的,但基本上都是客观的,有一定的信息渠道来源的,从而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如果所采集的信息没有错误,而采用的指标有问题,则属于技术性问题,是可以改进的,因此就没有封杀的必要。其四,大学排行榜的存在,确实发挥了督促大学的功能,这就在无形中成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助手,因此教育部也是乐见其存。出于这四方面的主要原因考虑,尽管大学排行榜会对教育部的权威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但教育部并没有进行严厉指责和强行干预,这实属战略举措。

是否这样就等于教育部默认了大学排行榜的事实?不然![2]毕竟教育部是发布教育信息的最权威机关,其他信息发布机关的存在无形中就起到干扰的作用。但这种干扰还没有达到造成威胁的程度,特别是在出现多家大学排名之后,这种威胁就更小了。而且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仍然属于中央集权性质,大学不可能不听教育部的指令而尾随排行榜转。但由于教育部没有直接公布自己的大学排名,所以与社会上的大学排行榜不形成正面冲突。

教育部可不可以发布自己的排行榜?一般而言是不可能的,充其量是进行一些学科或专业的排名,不可能进行综合排名。一方面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信息还不属于完全公开的范围,另一方面是因为一旦公开,就实际上制定了大学资源分配方案,那时教育部将陷于被动状态。事实上,大学在资源竞争上已经非常激烈,排名公开就等于矛盾的公开化,这会造成大学发展的隐患。显然,教育部不愿意看到这些。

但大学排行榜的出现给教育部提供了一些刺激:自己为什么不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开发一下呢?这样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绩效的依据。正是这个动议的出现,教育部成立了自己的教学评估中心,这个中心拥有关于大学的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但这个信息资源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现在还没有办法能够排除信息中的水分,这是我国统计报表存在的普遍现象,因为大家都喜欢报喜不报忧,喜欢夸大政绩,那么数据掺假就在所难免了。由于这层原因,教育部的信息也不便于公开。

当然教育部也掌握着许多实在的数据,比如财政下拨的经费,计划招生名额,全日制教师数量,重大成果的数量等教育部下拨的计划指标和下面上报的显著可查的数据。有些指标容易虚报,如兼职教师数量,仪器、图书、设备等无法一一查对的陈年老账等。

由于教育部无法掌握全部数据,也就无法对各个学校的情况做出完全客观的判断,因此必须在自己的信息中心之外另设评估组。评估活动虽然依据数据,但主要是进行实地考察。由于评估人员无法打破人情网络限制,加之评估人员很难严格自律,所以评估作用的象征性大于实质性。而教育部在大学评估方面的软肋存在就使大学排行榜有了生存空间。

二、大学排行榜面临的主要困境

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排行榜持相对沉默的态度,社会上一般将此理解为“官方默许”。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大学排行榜的存在确实有其积极意义。又由于大学排行榜能够吸引舆论注意,因此多家媒体都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网络媒体。但由于制作大学排行榜的专业技术含量太高,并非一般媒体所能够从事的,所以最终能够从事大学排行榜排名活动的媒体并不多。现在只有网大、中国校友会网和新浪这样的网络媒体还在做。[3]

即使像网大这样的媒体,也不可能自己单独从事大学评价排名活动,也必须与一些专业研究部门进行合作。从目前这些网络媒体所公布的评估指标设计来看仍然太过简单,且没有多少确切依据[4]。这样的话就无法排解人们的狐疑,当然也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专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似乎有这样做的技术优势,但做这样的工作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需要信息方面的支持。从目前看,专业机构一般都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面临着没有正式的、稳定的、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的问题。[5]可以想象,如果专业机构直接向高校索取信息,这样就面临着一个谈判困境和伦理困境。从大学而言,绝不可能无偿地提供核心的资料,如果提供的话,评估机构则必须进行承诺,即不得产生对提供者不利的影响,这显然是评估机构面临的道德选择。这也意味着,评估者可以拥有这些资料,但不得公布。如果不公布,评估者生存价值则成了问题。这就是个两难处境。

如果评估机构直接从大学自己公布的资料进行收取,同样面临一个法律问题:这些资料不是人家自愿提供的,那么就表示对方并不愿意加入你的评估,也意味着如果你对人家进行评价就是对别人的侵权。毕竟你所了解的只是部分的信息,不是全部的信息,而且你所了解的信息也不代表你了解了信息所代表的真实内涵,这样你所做出的评价就有牵强的意味。在你没有了解全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显然是不公正的,自然而然你就有了侵权的嫌疑。况且,人家没有授权你使用人家的信息,也没有任何部门授权你有进行评价的资质,那么你的评价行为自身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可以说,目前大学排名基本上是依照社会潜规则运行的,并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

看来,进行大学评价不仅需要有正常的信息渠道来源,需要有技术支撑,需要资金支持,而且还要有资质去做。这种资质就是公信度。这样私家部门去做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认为,公信度的产生首先是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即在专业上是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其次是必须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的评价。这意味着由具体高校进行大学评价显然是不符合这一条件的。当然教育部进行评价也不符合这一条件,因为教育部是主要举办者身份。再次是非营利原则,也就是说评价者必须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最后是非强制性原则,即自愿参加原则。

按照这三个标准来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大学排行榜组织者,几乎还没有完全达到这几项指标者。从专业性的指标看,大学进行的评估应该是最适合的,这不仅是因为大学自身掌握的技术手段最先进,而且是因为大学对大学的需要了解比较真切,更容易站在大学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大学。当然这样也容易出现“当局者迷”的效应。从第三者的立场看,出现了非大学、非官方的社会评估机构,但却有明显的营利倾向[6],这样就容易失去它的可信度;从自愿性原则看,目前很少有大学希望别人对自己做评价,因为大家大多都对自己的问题非常清楚,为了避免出现比实际更坏的情况,他们才不得已提供一些信息。正是这种不情愿才使他们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水分的。

可以说,上述几点是大学排行榜在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三、对大学排行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许多人并不喜欢大学排行榜,特别是大学[7]。大学总认为局外人进行评价简直就是指手画脚,不足凭信。[8]但有些人特别喜欢大学排行榜,这里主要指社会公众,因为排行榜提供的信息比较直观,他们不必要费时间去进行比对哪个好或哪个差。喜忧参半的是教育主管部门,所喜的是社会力量在替他们督促大学,所忧的是他们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并不可靠,而且易产生误导作用及冲淡教育主管部门的声音。但教育主管部门又不想去直接干预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自己能够经受住市场的检验,不然的话这种评估的性质就发生了质的转移,就有可能变成官方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是大学发展中的新势力,它确实对大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影响力有多大,还需随时间的推移做进一步的评估。

大学排行榜的价值大小直接取决于大学的参与性。如果大学不想参加,那么即使社会多么热切希望可能也无济于事。可以说,大学对于大学排行榜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的心境中。一方面,大学不希望提供自己的信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信息被误读,会产生不良的信息反映;同时,大学也不希望被评估,大学有理由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因为外界的评价容易干扰自己的思维,从而使大学产生从众心理,偏离自己的办学主张;此外,大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特色之间是不可比的,进行比较就是在鼓励趋同化,从而容易使大学失去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大学又怕不提供自己的信息反而导致自己尴尬的局面,因为大学知道自己是在进行一场并不公平的竞争,社会对大学排行榜的看法还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智程度。[9]如果不提供有关信息则很可能被想当然地认为没有资格或没有机会进入排名。大众一般会这样看待问题:要么你心虚,所以你不敢提供信息;要么你太傲,不屑于提供信息。心虚当然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太傲也同样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样大学就在极不自愿的情况下提供一些信息,甚至刻意地对信息做了一番处理,但是在心理上还是认为,给这样的机构提供信息真是有点不值得,因为还没有能够让他们信服的机构可以做这样的评价。②

有这样的心理上的顾虑存在,大学参与性就大打折扣。只有处于两端的大学可以安然处之。对处于高端一方的大学来说,不管你(大学排行榜)怎么排名,都对我无所损害。排名好当然不用大惊小怪,因为我的声望确实不错,相反如果把我的名次排差了,那么就明显与社会期望相背,此时社会宁可相信我大学,而不是相信你排行榜。对于低端的大学而言,排名只对我有利,不会更有害,因为每次排名只能使我更出名。而中间段的则害怕自己名次下降,为此心理压力非常大,总是处于参与和不参与的矛盾间,所以提供的信息也是尽可能使自己的成绩更突出些,使自己的不足更掩盖些。

大学排行榜会对大学造成多大的压力呢?我们认为压力主要来自对招生市场的影响。每个大学都希望自己成为社会选择的中心,而不愿意自己被冷落。一般而言,大学排行榜只对那些举棋不定的考生影响最大,这个群体究竟有多大比重呢?从目前情况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绝不可忽视。正是这个原因,许多大学对排行榜不敢小觑,因为人们都把报考率作为评价大学竞争力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大学的声誉状况。而这个声誉状况又受大学排行榜影响。当然,大学并不完全依靠这个排行榜,大学仍然有自己的途径来宣传自己,当前最有效的宣传是进行电视专题片的宣传,其次是运用自己的网站进行宣传,再次是到各地进行现场咨询宣传,最后是建立招生热线和组织校园游览。这些都是正规的宣传渠道,而官方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名单则是最无声的、也是具有效力的宣传,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官方公布的信息最准确、最可靠。而大学排行榜是这些宣传之外的辅助因素。

对于考生而言,最有效的宣传就是大学校友的介绍。毕竟各种宣传都是一面之词,都不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感受,而校友则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他们的介绍最具有说服力。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是否成功就在于培养多少个忠诚的校友,而忠诚的校友又给学校带来了无数潜在的优质的生源。正因于此,国外许多大学尤其是美国著名大学都非常注重校友的推荐,校友的评价,因为他们有理由相信,校友总希望自己的母校会变得更好,希望母校永远是自己的骄傲。而校友也确实能够代表学校的形象,他们在自己的言行中或者为母校增光添彩,或者使母校蒙受耻辱。

可以说,大学排行榜的出现是对大学自信心的一场考验。有自信心的大学可以坦然地提供自己能够提供的数据信息,没有自信心的大学则在自己提供的信息上做文章。有自信心的大学也不在意大学排行榜对自己怎么排名,而没有自信心的大学则对大学排名非常敏感。我想,如果大学排行榜在获取信息时都有一条保证,要求所有提供信息的大学的校长签名担保信息是可靠的话,则可以大大提高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度。可惜这一点是大学排行榜无法做到的。没有基本信息的真实,大学排行榜的可信度始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

除信息的可靠性外,另一个影响大学排行榜的可信度的因素就是大学排行榜所采纳的技术指标。[10]选择什么进行比较,其结果是非常不同的。对不同指标进行不同的解释,其结果差异也是悬殊的。大学排行榜应该包括什么样的指标呢?各种指标应该占什么样的权重?这是关系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的两大难题。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一般都是从经验角度出发进行解释。如此,采用什么样的指标进行评价就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

具体而言,如大学的规模究竟该在大学评价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这对于不同的大学而言意义是不同的。对于市场依赖型的大学而言,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有实力,没有一定的规模则不具有竞争力。而对于非市场依赖型的大学而言,这个指标则是失效的。对于SCI、EI等指标而言,这在评价研究型大学时是有效的,而在评价一般教学型大学时则是无效的。因为他们的功能定位不是在科学研究上。还有就是关于大学产出的论文数这项指标,这对于职业技术类的高校而言是不适合的,因为衡量他们的指标重心应该是技能操作上以及培养人才的规格设计上。显然这些指标又太复杂,无法进行评量。

那么,大学评价指标设计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我们认为应该保证以下几点:一是全覆盖原则。即所采纳的指标应该覆盖办学成绩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所遗漏,有了遗漏就有了偏失,就会产生不公平。二是非冲突原则。大学办学是一个整体,如果大学各个方面是相互冲突的,我们就不能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所以评价所采纳的各个指标之间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是非重合原则。各种指标应该能够独立计算,不能产生重合效应,如此才不至于将某个指标过分放大,也不至于掩盖某个指标。四是可量化原则。一般而言,没有量化就无法比较,因为那样容易陷于主观。量化意味着各种指标尽可能地简化,不能简化也就无法测量,或者说测量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五是典型性原则。即所选择的指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代表了人们对大学质量的关注,代表了大学质量的主要要素。可以说这些要素是大学加强管理的主要方面,也是人们认识大学水平的标志。如果大学评价指标能够做到这些原则要求,就是比较可靠的。

关于大学评价指标的权重要素如何确定呢?或者说如何来增加评估指标设计的合理性呢?我们认为总体而言有四个基本的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进行分类评价。如果不分类,那么就无法对各种类型大学进行合理评价,也当然无法引导大学办出特色。目前大学评价中的一个显著缺陷是对大学的类型划分得不太清楚,这样引导大学走向了统一模式,使大学办学出现了严重的无特色、趋同化局面。这显然是不利于办出高水平大学的。第二,区分专业进行评价。不同专业评价尺度是不一样的,运用统一尺度就可能使一些专业获得很高的比值,而另一些专业则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评价不仅要突出类型特色,还要突出专业特色。第三,实施分阶段评价。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大学,所侧重的评价指标应该是不同的,或者说检查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有针对不同办学阶段所进行的评估。换言之,我们不能运用同一指标体系对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和刚刚建校的大学进行评估。第四,实行权威性评价。实行权威性评价就是指采纳的各种指标权重都应该有权威的意见参与其中。

在保证大学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如何来保证大学评价的可执行性呢?换言之,如何吸引大学积极参与呢?我们认为以下策略可以保证大学有较高的参与性。一是增加选择性。选择性指大学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他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是公平的。根据上述规定,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就不应该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这样就给大学以可选择的余地。我们认为选择性是一个基本策略,因为没有可选择性就只能剩下强迫性和不自愿性。二是协商性策略。在大学进行选择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评价者应该给大学以充分的咨询建议,使大学明白采用各种指标体系的内涵和大学发展的意义,这样大学能够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三是参照性策略。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可能符合大学的预期,也可能与自己的预期严重背离,但这都是不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大学有了自己的发展参照,而且对各种指标含义有了更确切的理解,这样无论对大学发展还是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完善都有帮助。因此,不能把某种评价或某个评价就当作对大学发展水平的真实评价。现实中正是因为一些人过分渲染大学排行榜的客观性、真实性,才使许多大学拒绝参加。如果从为大学发展提供咨询建议的角度出发,那么大学就会欢迎这种评估。四是保密性策略。即评价结果非经大学授权不得公布。大学可以对评价的结果做出自己的考量,如果认为评价的结果信息会对自己大学产生有害的影响,则可以要求评价机构不得公开其评价结果,否则承担法律责任。保密原则建立在大学与评估机构的协议之中。这样大学与评价机构之间是一种委托性的行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行为。五是有偿性策略。一旦大学选择公布,这意味着评价对他的成绩是肯定的,是有利于他的发展的,那么这样的话就产生了一个广告效应,大学就应该为这个广告承担一定负担。这样大学评价就从无偿性或公益性进入信息发布的有偿性了。这是促使大学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当然,收费应以合理补偿为原则,而非市场上的相互交换原则。

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大学评价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可以推行的,因为它更能够照顾到大学自身的利益。这样大学评价就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四、对大学排行榜的展望

首先需要看到的是,评价的专业素质是决定它有无发展前景的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专业人员的参与,评价的可信度就很低,也就很难有持续的生命力。目前大学评价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高资质的专业队伍群体还不成熟,而且他们也只是把非常有限的力量投入到大学排行榜之中,因此很难期望大学排行榜在短期内在质量上有很大的飙升。

其次是评价的资金注入问题,这也是影响大学排行榜上水平的关键因素。因为获得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样采纳的各种指标样本才能比较广泛,才能有更大的可信度。否则由于采集的样本有限就难以反映指标体系的可靠性。目前尚无大财团对该事业有较大的支持,这也影响了它的发展。美国的大学排行榜有报业集团作靠山③,而且社会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比较强,社会诚信度比较高,所以对排行榜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而言,大的财团对这方面显得热情不够,或者说他们比较缺乏这方面的信心。

再次是评价的责任心问题。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进行评价和参与评价对最终的结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希望把大学排行榜作为检测大学发展状况的一个指标,则无疑要求评价者和评价组织必须有很大的责任心。如果仅仅是把评价活动作为营利的工具,则可能使责任心降低。[11]可以说,失去责任心就失去了公正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国大学排行榜能否一开始就完全排除营利的嫌疑,能否完全以公益为目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大学排行榜必须排除从中直接获利的可能,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性,进而提高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最后是国情问题。在政府办学为主导的前提下,社会评价不可能站到主角的位置。这种辅从的地位也使它伸展的空间有限。体制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政府不直接控制办学,而以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办学的话,那么社会评价则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否则,社会评价能够发挥的余地比较小,充其量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不可能对高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对高校产生很大的影响,则势必对评价本身产生负面效应。如前所述,没有大学的积极参与,大学评估不可能有多大的生命力。

综合以上意见,大学排行榜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但从长期发展而言,它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因为政府的职能在变革,越来越倾向于进行间接管理,[12]那么社会评估有可能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助推器。这意味着大学评价必须能够上升到非常专业的地位,即有足够的权威性能够引导大学的行为,能够为政府所倚重。

那么大学排行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第一,练好内功是根本。只有在评估技术上臻于成熟,才可能有较大的市场。目前技术上的不成熟,也使它不能够接受大学的委托或政府的委托进行评估。

第二,做好服务是基础。不要试图一开始就对大学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大学本身的自组织性非常强,不可能完全听从外界的指挥。评价如果能够帮助它进步,而不是给它制造麻烦,那么大学是欢迎的。因为这样大学可以从烦琐的管理事务中部分地解脱出来,当然也有利于大学行政效率的提高。

第三,不能急功近利。这是大学排行榜在发展中最忌讳的。由于没有外界的投入,所以很多评价组织希望通过评价行为获得收支平衡,那么就不得不屈从于客户的要求。这样的短视行为会使自己丧失今后的发展前途。大家都非常清楚,如果涉入了交换原则,就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最后,大学排行榜建设应该与大学自评行为结合起来。有了大学自评行为,社会评价才有生长余地,这是一个共生态效应。不能认为大学进行自评后就没有生存空间了,恰恰相反,有了大学自评行为才使大学追求更客观的评价,才为社会评价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氛围。鉴于此,大学排行榜的社会宣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投合处于完全信息缺失的考生的需求。如果大学排行榜让掌握足够信息的其他人也能够信服的话,那么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度就真正确立起来了。这时,大学排行榜的地位就难以撼动了。

收稿日期:2007-10-12

注释:

①指从1987年出现的以武书连为代表的“中国管理科学院”发布的第一个大学排行榜算起。

②如西安交通大学拒绝参与网大的大学排名就是一个代表。

③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时代与新闻周刊》。

标签:;  ;  ;  ;  ;  

大学排名:现状#183;困境#183;展望_大学排行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