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应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参考答案论文,核心理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中考语文命题是一件相当认真严肃的工作,因为它关涉到万千考生和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也是积极推进新课改的重要举措,其社会关注度绝不亚于高考。而中考试题的参考答案则是中考命题的核心组元之一,参考答案本应是命题组成员精心推敲、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考阅卷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发现有的参考答案的拟写仍然存在这样那样亟须改进的方面,所以,我们的命题人员在拟写参考答案时,应始终如一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
考试即评价手段之一。语文课程评价所依据的核心理念有两条:(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两条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评价改革方面的价值取向,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考试理念的重要依据。
其实,包括重庆市在内的绝大多数中考语文试卷答案(截至写作时,我已学习了60份2008年全国各省市命制的中考试卷及答案),在近几年的拟写当中是认真贯彻了这一核心理念的,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那么,我们的命题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应如何深入贯彻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呢?下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参考答案应尽量贴近文本意义,不得与之冲突
所谓贴近文本意义,就是所拟阅读理解题答案应在文中找得到依据。2008年重庆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第12题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其参考答案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这个答案中的示例②就很值得商榷:说“他(指刘禹锡)自命清高”,基本符合文本意义,但说他“看不起平民百姓”,就似乎站不住脚了。查教材注释④:“[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又查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卷八)》P.164“白丁”条:“②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其余例证从略)。’”可见,句中的“白丁”不是指平民百姓,同时,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意来看,是极言作者交往之雅,也没有“看不起”的意思啊。如果要考生从作者的交友方式中汲取什么教训的话,充其量说他“交友面过窄”而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可见,如果参考答案脱离了文本意义,考生就显得无所适从了。
二、参考答案应尽量贴近语境,少些“微言大义”
我们知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联系语境。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如果命题者没有特地为考生提供写作背景等外部语境的话,那么,考生在考场上做阅读理解题时,主要依靠的是内部语境,即:如果要揣摩句子的深层含义的话,考生主要是根据文章的中心和联系上下文。2008年重庆市中考现代文阅读——《别踩疼了雪》第15(2)题是:“第(16)段画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其参考答案:“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这个参考答案可谓煞费苦心啊!但它有这样的微言大义吗?根据该文主题和上下文语境,压根也读不出这样的意思来。我实在不知道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是如何被这道具有“深刻含义”的题目“忽悠”的。如果说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的话,也不是这个意思。该文主要是记叙“我”带小女儿去北方看雪的情景,由此引出女儿因妈妈难产而从来没见过妈妈的身世,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了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文章对女儿身世的交代也不是定位为“不幸”,而是一笔带过,文中的她也丝毫没有意识到没有见到妈妈就是“不幸”的事,尽管在常人的眼里会这样认为,但这不是文本意义了。该文的主人公显然是女儿,女儿在文章中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即歌颂女儿纯洁的童心和对妈妈的至爱之情。“我”仅仅是一个目击者,是次要人物,文章通过“我”对女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意在陪衬女儿,为主题服务。“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是一句写实的景物描写,如果有点“言外之意”的话,联系上下文语境,也不过是“女儿纯洁的童心和对妈妈的至爱之情,在黑夜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三、参考答案应尽量为考生搭建起创新的平台,真心实意地呵护“创新的幼芽”
这里,我冒昧地为2008年重庆市中考第12题的参考答案补充个“示例③:这种交友方式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作者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当时庸俗世风的辛辣讽刺,能做到独善其身,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我们在交友时,由于时代变了,还是应该广交益友。”这个答案,闪烁着创新的火花,充满了辩证的思维,是站在一个高度上,历史地分析问题,全面地看待问题的结果。对我们的优等生来说,是容易回答的。答案的前半部分,考生只需联系下文思考:作者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更何况这是一篇课内教读课文,考生在考前就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答案的后半部分,考生就跳出了“历史”,从“当下”的生活去审视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作出了大胆而必要的“扬弃”。这个题目的参考答案应该也最好有示例③,方可体现对考生“创新的幼芽”的精心呵护!遗憾的是,我们的命题人员只出示了两个非此即彼的“示例”,并草率地在“示例”前冠以“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的字样,这对那些语文思维深刻、具有创新潜能的考生来讲,不但事先没有为他们才能的施展搭建平台,恐怕在阅卷时反而惨遭“封杀”。
四、参考答案应明确通俗,切忌晦涩难懂
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理解第15(1)题:“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题目要求揣摩这个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其参考答案为:“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这里的“变抽象为具体”怎么理解?是不是这里用了“踩疼”一词,就把其支配的对象“梦想”(抽象)变得“具体”可感了呢?即使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也大可不必表述得如此深奥晦涩呀。根据考生的“最近发展区”,他们也抵达不了这个答案。因为根据考生平时的训练,对这个词表达效果的分析有两种思路:一是从“疼”字入手分析,首先判断这里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因为“梦想”虽是人的意识活动,但“梦想”本身不会“疼”,这里的“梦想”可以看成无生命的“物”了。当然考生在考场上不会想得这么仔细。),然后,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来表达,二是从富有表现力的“踩”字入手,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来表达,如果我们的命题人员在拟写参考答案时,既依纲又据“本”,这个“本”,更主要的是多考虑考生的实际的话,不是就更科学、更具人性关怀了吗?
五、参考答案不要处处以“成人思维”来框定考生思维
以成人的眼光拟写参考答案,往往弊大于利,因为它会使我们的答案过于“完美”、过于“理想化”,甚至“拔高”而严重脱离考生实际。上面提到的“变抽象为具体”,就是典型的“成人思维”所致。另外,参考答案在语言表述上,也充斥着一种“成人思维”的话语霸权。仅以2008年重庆市中考阅读理解试题《别踩疼了雪》一文所拟的五个小题的参考答案为例,文中的女儿年龄尚小,对父母的称呼自然称“爸爸”和“妈妈”最为贴切,文章作者是注意到这点的,如:“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这句话中称“母亲”而不叫“妈妈”,显然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写的。然而,我们的命题人员却忽视了这一点:这五个小题的参考答案中,一会称“妈妈”,一会称“母亲”;一会称“爸爸”,一会称“父亲”,显得很不一致,甚至在同一个小题(第17题)中,出现“母亲”和“妈妈”交替使用的状况。虽然在意思表述上似乎无伤大雅,但明显能捕捉到命题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成人思维始终转换不过来的情状,仍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拟答案。当然,至于考生答题时怎么去称呼,则另当别论。
六、参考答案应慎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等字眼
所谓开放性试题,就是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好的开放性试题,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开发考生的创造力,所以,开放性试题被各省市中考命题广泛采用。然而,开放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却出现了较大的随意性,我们的命题人员似乎也误入歧途,只要是开放性试题,就在参考答案中贴上“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之类的标签,把开放性试题答案的不唯一性无限地“泛化”,认为这里的“开放”是没有边界的,只要考生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都该给分。其后果是大大降低了开放性试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其实,开放性试题中的“开放”,是相对的开放,是有界的开放。举个例子。我们在解答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时,就会发现这里的“多解”仅是在人们现有认识水平下的有限的几种解法而已,是可以穷尽的,一般不能说有无数种解法。同理,语文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一般也是可以穷尽的。其答案首先要受到试题本身的制约,譬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文言文阅读第12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问题就只有三种回答,不可能出现其他答案了。其次,答案内容还要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如仿写试题,不管学生怎么去发挥,都必须遵循例句在修辞、句式、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否则,就是错误的。再次,答案中的言之成理的“理”也是有界的,即无论你的观点多么标新立异,都须符合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把价值尺度。可见,我们的命题人员,在创设开放性试题时,就要通盘考虑到这个题目究竟可能有几种解法,可能有几个答题角度,这些角度和解法有没有交叉的地方,如果有,就应设法归并。然后,思考这些解法和角度是不是切实可行,最后,把可行的几种解法和角度加以比较,看看它们中有没有最佳答案、次佳答案等等,如果有,就分等记分,如果没有,就平等记分。另外,参考答案能够穷尽的,应尽量穷尽。如2008年重庆市第12题的参考答案就应该把第三种答案拟出来,而不是用“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来遮掩。参考答案无法一一列举的,也应根据命题意图和题意,规定几条操作性强的评判原则,如2008年重庆市中考第5题,是一个开放性的仿写题,参考答案在给出两个“示例”后,还有两条规定:“比喻恰当2分,表意清楚2分。”这就大大提升了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可控性。
以上六点认识,仅属一孔之见,提出来就教于大家,与同行共勉。我们坚信: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中考命题工作的不断改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必将在拟写参考答案的工作中深入人心,顺乎民意,为人民交出更加满意的答卷来。
标签:中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