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叙事类文章扣人心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扣人心弦论文,文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然而,如果一篇文章(尤其是叙事类文章)首先不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读下去,那么读者怎么能够知晓其内容,领会其精髓,又怎么能谈得上行之远与不远呢?因而,要使叙事类文章“行而甚远”,首先我们必须得用“闪亮”的文题和“精美”的开头来引人入胜,然后用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来扣人心弦和深刻的思想主旨打动人心,并使人有受益匪浅、美不胜收之感,才可能真正行而甚远。同时,“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写作构思的技法和具备敏锐的思考力,才可能收到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为此,特就如何让叙事类文章扣人心弦,谈一些构思和写作的技法。
一、巧设悬念
悬念,是指在文章开头或文章中,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读者急切地往下读的兴趣,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的一种构思技巧。在叙事类文章中往往表现为先叙结果,后叙原因,或埋下伏线,然后加以照应。这种技法利于事件的展开、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的表达。只是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然合理,适时释疑(解开悬念)。如《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节,写吴魏交战前夕,周瑜决意要除掉孔明,便施计命孔明在三日内监造十万支箭,违令便要斩首。孔明答应了,并且立下了军令状。这时,读者不免要为孔明捏把汗,三天时间,监造十万支,谈何容易,孔明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吗?接着写到第一天第二天,孔明却按兵不动,这更增加了读者的疑虑。第三天四更,孔明邀请鲁肃同往取箭,鲁肃猜不透,读者更是迷惑不解:两天的时间没动静,往何处取箭?孔明带了二十多只船,船上满是稻草人,把船逼近曹营,在大雾中擂鼓呐喊。曹操不知虚实,不敢迎敌,只命弓箭手射箭抵挡。这样,孔明船上的稻草人,不多时就插满了箭。直到成功而返时,鲁肃及读者才恍然大悟。这就是古典名著中成功巧设悬念的典范事例之一,很受读者推崇。不仅如此,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的《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的开头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技法,也给许许多多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妨也借鉴运用,是一定能收到扣人心弦之效的。
二、巧合误会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那么,什么叫“巧合”?巧合,就是由于出乎意外的因素造成的人物奇遇或情节凑巧。误会呢?由人物之间的误解造成的各种矛盾,就称为“误会”。这两种手法都能使矛盾激化,气氛陡然紧张,造成文章的波澜,都能激起读者无穷的回味,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前一部分写了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据说已经发了财,菲利普一家热切企盼他回来。后一部分写菲利普全家乘船去旅行,在船上见到衣衫褴褛的卖牡蛎者,竟就是于勒。这巧遇使菲利普夫妇惊慌失措,从而显示了他对兄弟感情的虚伪和品格的卑劣,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巧合之妙。与巧合相反的有反巧合,也能构成矛盾,使情节曲折多变、妙趣横生。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妇,在圣诞节到来时准备互赠礼物。妻子德拉卖掉了自己最心爱的长发,买了一条白金表链,希望配上丈夫的金表,为丈夫增光;而丈夫杰姆却卖掉了金表,为德拉买了发梳,希望用这套发梳打扮妻子美丽的长发,为妻子增色。结果双方的希望虽然都落了空,但夫妻的感情更深挚,更诚笃了。
巧合是如此,而误会也不例外。如有一篇《买壶》的文章,写爷爷在集市上买了把水壶,奶奶问爷爷试过没有,漏不漏。爷爷刚拿起水瓢要试,打开壶盖一看,愣住了,忙放下了水壶。奶奶见此情景,就唠叨开了:“这死老头子,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还这么毛手毛脚的,买把壶也是漏的!”还没等奶奶说完,爷爷早提着壶出门了。但奶奶因放心不下,便叫我跟随而去。爷爷来到集上,找到卖主,刚说了句:“同志,这是……”那人误以为爷爷要换壶,就急忙指着墙上“商品出售,概不退换”的红纸条。爷爷又开了几次口都被店主搪塞住了。无奈之下,爷爷从壶里拿出了250元钱,那人才赶忙抓住爷爷的手,连声感谢。后来,奶奶得知此事,才明白真相。文中奶奶对爷爷有多次误解,店主对爷爷也有误解。这些误解,都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更突出了爷爷“拾金不昧”的品质。可见,巧合误会法用好了定然是会使读者欲罢不能,使文章增色增蕴的。当然,运用此法必须寓理或情于偶然,而且要严密谨慎,切不可哗众取宠,乃至漏洞百出。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反而倒人胃口。
三、抑扬交错
抑扬交错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褒贬不一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鲜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它可欲扬先抑,也可欲抑先扬,抑扬互动。它能让情势陡然变化,出乎读者预料,使人物本质更加彻底地展现。如《竞选州长》一文就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文章开头说:“我总觉得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生,那就是——声望还好。”并认为:“即令他们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结果呢?受诬蔑入圈套,在编造的十大罪状面前声名狼藉,焦头烂额,最后不得不偃旗息鼓,甘拜下风而放弃竞选。小说通过欲抑先扬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所谓“自由选举”的丑恶本质,辛辣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民主”的虚伪性,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先扬后抑。而先抑后扬的,大家不妨看看《荔枝蜜》一文。该文一开始写自己幼年时被蜂蜇了一次,所以不喜欢蜜蜂。后来喝了荔枝蜜,看到蜜蜂辛勤劳动,才开始喜欢并赞扬蜜蜂的精神,最后竟然还梦见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曲折有致,增加了魅力。
四、渲染烘托
什么叫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极力铺陈,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意境开拓得更深、更广,能收到“独峰兀玄”效果的一种行文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和好处是对要写的人或事先不直说,而是先不惜笔墨地作种种铺垫,渲染气氛,再入妙境,给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具有“山外有山山更高”的表达效果。它还能使故事发展瓜熟蒂落,话题一旦出现而境界全出,浑然天成。譬如,《明湖居听书》主要是写白妞高超的歌唱艺术,作者作了层层铺垫和渲染:先写听众到场之早,观众之多,气氛之热烈,使我们感到演唱者技艺肯定不凡;再写琴师和黑妞的技艺及听众的评价,使白妞未出场就给观众一个极好的印象。最后才是对白妞演唱的精彩描写。这层层铺垫渲染以及衬托,使白妞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文章高潮迭起,令人拍案叫绝。而烘托即衬托,有正衬(以好衬主)和反衬(以坏衬主)之分。以上一例,就是正衬。反衬的经典著作,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在写了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即两大胜举之后,以廉颇认为蔺相虽如位已在自己之右而自己却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居功自傲,宣言“见相如,必辱之”的狭窄心胸来反衬相如一再避匿且以大局为重的忠君爱国、宽厚待人等高贵品质。诸如这些,就是利用渲染烘托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的典范之例,也是运用此法而扣人心弦的名篇佳作。
由此可见,以上几法用好了,要想写出佳作精品也不难。当然,能使叙事类文章扣人心弦的技法,绝不仅仅只有以上几种。在此归结几法,只不过是为了抛砖引玉,期望大家在平日的教学、学习、生活中多留心,勤归结,乐写作,力争写出传世之作,让自己的心灵之花来装点自己及他人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