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时代人文精神悖论的反思_人文精神论文

对数字时代人文精神悖论的反思_人文精神论文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使人的全面发展面临新的悖论。为此,反思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尤其是数字化革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现时代哲学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文明时代的科学的人文精神,是科技时代人类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要体现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人类未来命运与归宿的思考与关注,而且要反映数字化平台上科技发展的“为人”向度,体现高科技为人的发展塑造个性化的空间,体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进程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人的自由时间的空前增加。时间是人的发展空间,自由时间的增加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空间。

——人的活动能力的极大提高。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实践拥有了两个平台——现实平台和虚拟平台,同时打破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人们可以重现过去,预见未来。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数字化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网缘关系”,它使人的交往摆脱了物理时空和交往主体身份的限制,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主—客两极交往模式,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极主体性、多维度和非中心化的状态,增强了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际交往关系和更加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

——人的个性的充分张扬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网络化生存具有身份隐匿性,人们可以抛开现实社会的影响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国家权威对话语权力的垄断,政治趋向公开化和透明化,民众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机会明显增多。这使得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自由民主精神明显增强,人的个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数字化时代人的生存悖论

数字化技术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意蕴是毋庸质疑的,但它在把人从一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使人的生存面临新的悖论和发展的两难境地。

1.悖论之一:是感性的解放还是感性的退化?

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技术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动、感、视、听于一体的信息世界,全面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人类从读写时代进入视听时代。而且虚拟实践“在人与感觉客体之间加入了一个数字化平台,把人从感觉的直接性中解放出来,使人的感觉可以重复、可以再现、可以创造。”这种通过虚拟平台形成的人—机新感性,打破了人类用直接的方式去感觉自然的有限性,开发出人的整个身体的开放性和敏感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了人的感觉潜能。

但另一方面,在人们沉浸于电子音乐、动画造就的动感十足的电子视听世界的同时,数字化平台却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降低了人们对大自然最本真的感受力。

2.悖论之二:是民主时代的到来还是一种新的统治方式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一部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集权不断趋于分权的历史。从中央控制式的大型主机向个人电脑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兴起,就从技术上打破了少数人垄断的可能性,对打破信息垄断和中央集权起着重要的颠覆作用,从而也解构着传统社会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使之趋向于扁平化和网络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权威产生了挑战。

网络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的控制性的技术社会体系,又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社会结构——知识—权力结构。知识向直接生产力的快速转化以及知识在生产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普遍化使得“技术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导逻辑,在生活世界中形成了话语霸权,而且现代社会的知识精英也从社会的参与者变成社会的决策者和统治者,他们利用在知识与资本两个方面占有的绝对资源优势,来建立并维持那些满足他们利益的制度安排,使信息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技术官僚统治的社会。

3.悖论之三:是信息的自由流动还是带来了“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数字化时代文化和信息的网络传播改变了在国家权威控制下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信息的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和平等性。而且网络的异步传输与交互式沟通使得个人能够更加从容地选择和吸纳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赋予个人巨大的主动性,能以极大的自主性选择个人需要的信息,促进了交流的平等。

但是,网络在促进信息自由流动的同时,信息泛滥也使人类生活面临“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这个典故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公共牧场”,当地村民可以在里面自由放牧,结果个人为了得到更多利益过度放牧使牧场被破坏,也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人类生物学家盖瑞.哈定(Garret Hardin)把人们对待网络公共资源的不明智态度称为“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

4.悖论之四:是数码鸿沟还是数字共产主义?尽管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看似平等的文化和信息接受机会,但网络空间实际上导致了全球新的贫富差距,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数字化鸿沟”(digita divide)现象。这一概念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化趋势,也是指在分配和有效使用知识、信息和通讯资源方面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实质性不对称,是有效获得知识、信息、技术方面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群体面临的发展机遇不等。

就在人们为日益加大的数字鸿沟忧虑时,美国的一些学者却乐观地认为信息化就是共产主义。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多媒体研究中心成员里查德·巴比鲁克提出了数字共产主义的思想。他认为信息和知识都是典型的公共品,具有共同消费性的特征,可以重复、多次消费,所以它更适合共享,而不适合专有。公共品一旦上升成为社会要素,就是社会资本,在社会生产中会创造新的价值,在信息交流中产生共享的网络效应。这将改变以前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模式,使资本主义遭受“数字化的和平演变”,成为数字共产主义。据此他认为当前的美国人正在消解资本主义,成功地建构一个乌托邦的未来:数字共产主义。

5.悖论之五:是主体性的张扬抑或是主体性的丧失?一部技术的发展史也是人不断超越自己有限性、完善自身主体性的历史。数字化技术使人不但摆脱了自身的有限性,能够对自己的智力和思维进行模拟,完成了从体力到脑力的解放,而且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可以存在于两个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塑造多种形象,以多种身份出入于虚拟世界中,有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更多的言论自由。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尼葛洛庞蒂所说的“沙皇退位、个人抬头”的时代。

但相反的一面是,电子文化消解和弱化了几千年来人类最引以为自豪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

数字化还可能导致人的新的异化。这种异化首先表现为符号异化。随着数字化编码在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渗透,各种各样的卡号、密码等数字代码成为人各种身份的表征,人由此对数码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人的鲜活的个性也都被淹没在数码的海洋里。异化的第二种表现是机器对人的统治。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使人对技术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越来越面对着“机器是人”的挑战,人对高度发达的虚拟世界会出现失控的现象。异化的第三种表现是人自身的异化。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机互动变为人—机共生,生物芯片的成功发明已经从技术上预示着人与机器的联姻将成为现实,人的肉体和数字化技术装置会连为一体,人原来生物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人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世界提问,每种提问方式都揭示出一种明确的生活态度。数字化技术的“为人”向度和“反人”向度是一体的两面,它既为人性的张扬提供了机制和动力,又为人的发展设置了新的陷陆。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的揭示将成为当代人类自我反思的重要维度,悖论的解决也将为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前景和契机。

标签:;  ;  ;  ;  

对数字时代人文精神悖论的反思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