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瑕[1]2003年在《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俄印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友好和战略合作关系。本论文第1—6章着重介绍俄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和分析了俄印关系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性质与特点。通过对俄印关系史实的分析,揭示俄印关系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演绎规律,加深对俄印关系的全面了解。论文的第7—11章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俄印关系中的一些突出和重大的问题,准确把握影响俄印关系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因素,是深入研究与分析俄印关系的关键。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论述新时期俄印关系的现实状况,分析并预测俄印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俄印两国早期接触可追溯始于15世纪,当时由于俄印两国地理位置相隔较远,使双方关系长期局限于一般性的民间贸易往来。18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在长达200年的历史时期,俄印原有的民间交往也受到严重影响。虽然1900年沙皇俄国在印度孟买建立了领事馆,但当时所谓的官方交往实际上仍然是沙皇俄国与英国政府的关系。 苏联的十月革命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对印度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印度各界人士与苏维埃俄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以尼赫鲁为首的印度临时政府对苏联颇有好感,并于印度独立前夕就与苏联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1947年8月印度宣布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以后,尼赫鲁政府在国内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发展资本主义,对外保留在英联邦之内,奉行不结盟政策,引起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集团的不满,两国关系比较冷淡。19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着手调整与印度的关系,一方面在经济和军事上向印度提供大量的援助,另一方面在国际事务中与印度保持同一立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支持印度,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偏袒印度,使两国关系逐渐变暖。1960年代中期,勃烈日涅夫开始实施全球进攻性战略,为了增加与美国争霸南亚地区的政治砝码,谋取世界霸权地位而加大了发展苏印关系的力度,与印度展开全方位的友好合作,并于1971年签署了为期20年带有明显军事同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两国关系处于颠峰阶段。19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当局进行全球性战略收缩,改善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印度以及整个南亚地区在苏联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日趋下降,拉吉夫·甘地政府则奉行“两个朋友的政策”,一边继续保持与苏联的“盟友”关系,一边加强与美国接触,积极与其建立新型的“实质性伙伴关系”,苏印关系逐渐淡化。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奉行与西方缓和的外交政策,俄印关系一度比较淡漠。1993年叶利钦访问印度,称印度与俄罗斯有着“天然的伙伴关系”,两国签署了新的为期20年的《俄印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一系列经济和军事合作协议,使俄印关系得到重新定位,双方关系趋于“缓和”。1998年印度公然进行核试验,引起国际舆论的一致反对,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对印度实施经济和军事制裁,而俄罗斯则对印度的行为表示“理解”和同情。新时期,俄印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2000年普京访问印度,两国首脑签署了《战略伙伴关系宣言》,这表明印度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并为新世纪俄印关系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因。 总而言之,俄印关系的发展演绎历程中没有出现过大的波折起伏,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俄印双方除保持密切的政治外交关系以外,经济与军事领域的广泛合作也是俄印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详细论述了俄印两国在经济和军事领域里合作的性质、内容,这种合作带给双方的利益,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这种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加深对俄印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本论文还论述了中国、美国、巴基斯坦等主要国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种种内在联系,分析各大国之间双边和多边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外在制约因素对俄印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和阐述苏联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态度,苏印一美巴对峙局面的形成,苏联在中印和印巴战争中的作用,以及中俄印战略叁角关系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俄印关系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是一种相互合作、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俄印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受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 本论文最后阐述了世界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对俄印关系的影响,揭示俄印关系的发展现状,阐述俄印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内容,客观分析俄印两国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的基础,以及俄印关系将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从国际关系研究的角度,对俄印关系的发展前景提出科学的预测。
李渤[2]2003年在《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文中研究指明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俄罗斯都是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角色。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虽然倒退300年,缩踞亚欧大陆中心内部,转为“一个有区域利益和文明利益的主要大国”,但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雄厚的潜在实力,俄罗斯仍是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倍受关注的因素。而已经正式加入核武器国家俱乐部,身为亚欧大陆南缘的地区大国,正在强力崛起中的印度,也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体系构建中不可忽视而又难以确定的变量。从此意义去看,对当代俄印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走向不可等闲视之。 俄罗斯和印度又都是与中国山水相连,对中国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邻邦。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交往中,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印度之间关系都曾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经历过友好、分歧、矛盾甚至边境战争。今天,虽然中俄、中印关系发展状态比较和缓、稳定,但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难题尚没有完全解决,在此国际关系转型时期,新的干扰因素又不断产生,这些难题和干扰因素都在影响着中俄关系和中印关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俄印关系的实质内涵及发展趋势对中国周边环境安全和稳定,以及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中国不能不对俄印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关注,并对之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基于上述认识,一方面,从新的理论和研究角度,认识、把握俄印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对一些相关具体国际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并深化对国际关系总体演变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对中国两大邻邦关系现实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向进行分析、判断、探讨和研究的同时,完备和深化对当代俄印关系的认识,把握当代俄印关系变化、发展和密切的潜在机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周边环境发展态势,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将学术研究服务于中国外交实际需要。由此,本选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的研究课题。 概观既有的国际关系研究成果,“人们往往将其研究的视角集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上”。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国际关系最基本要素”的研究,探寻“最能直接反映出主权民族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所追求的利益”。而从人类学、心理学及文化角度研究国际关系问题,将研究、分析的视角集中在文化、心理等无形或非物质经济因素方面,虽然有着相当长历史,却份量很少,也不充分。并且,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探讨角度有的至今还受到相当多的国际问题研究者的怀疑。因此,相对来讲,国际关系研究在这些领域的进展较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探讨。尤其是从上述学科、角度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如此。与西方相比,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上述领域就更显薄弱,许多方面尚处于空白状态。而当代中国正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这就给我们年轻的国际关系问题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机遇。 非经济因素常常超越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基于目前国内外有关当代俄印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借鉴前人己有研究成果,本论文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借鉴、运用其它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对当代俄印关系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考察的基础上,从俄罗斯人和印度人的心理特征角度,对当代俄印关系进行有创新和有价值的探讨、研究,以揭示影响当代俄印关系的潜在因素和现实因素之间关系;探讨。研究当代俄印关系发展。变化的潜在机理,使我们能够对当代俄印关系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有更清楚、全面的认识,以及把握和判断;并以此填补以柱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 是民族使国家这种政治权力统治合法化和对杜会的控制合法化。将民族意志和国家意志统一起来的最好形式是民族国家。固此,在国际关系实践中,民族不仅仅是一个情感回素,它还常常被用作推进利益的工具。而一个民族存在的基本缘由之一,是客观存在,并体现在该民族的物质文比和精神文化当中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特有,即该民族的心理特征。 国家的行为也是有组织的人的行为,所以,国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也受民族心理环境的影响。国家对内和对外政策都是在民族的感知,观点、信仰和价值范围内形成的。国家对外政策诀策制定过程即是对外政策诀策者们吸收本民族的文化和特征,将本民族,清绪情感。民族意识、民族意志、价值观念。民族需求内化于国家对外政策之中的过程。通过对国家对外政策决策的影晌作用,民族心理恃征影响着国家对外政策的选择和资源的使用范围,从而影响着国家对外关系的构建和拓展。由此,民族的理念。行为能力。目的、需求经由国家反映在国际关系实践中,通过国家间接对国际关系的活动,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着影响和作用。正是因为民族心理恃征对国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将民族心理特征列为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自美国政府依据本尼迫克特关于日本的民族心理不同于欧美的民族心理结论为依据,成功制订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政策之?
徐博[3]2013年在《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这一地理位置赋予了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影响力,其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必须兼顾东西两个方向才能最有效的保护其国家利益和地缘空间的完整。因此,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又是一个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和地缘利益的国家。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在俄罗斯的欧洲地缘战略空间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今天,开展面向亚太地区积极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更是对于俄罗斯稳固本国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提升其大国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冷战后俄罗斯经典地缘政治,地缘战略思想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于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纵向维度上,笔者提出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叁个分析视角,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横向维度上,笔者又提出了地缘安全,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叁个考察方向,通过对于这几个层次和维度的交叉对比分析,从叁维结构和立体空间展现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除此之外,论文还探讨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路径的基本构造,通过研究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支点国家,多边平台和主要手段来勾勒出俄罗斯是如何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的,并对其战略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未来战略的前景以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和预测。由于俄罗斯是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缘政治大国和地缘战略强国,而亚太地区又是我国未来崛起的最重要战略依托,因此研究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亮[4]2018年在《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研究:过程、影响及其应对》文中指出上海合作组织是欧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安全与经济合作组织,也是中国落实中亚政策、维护西部安全与参与欧亚地区合作的主要制度工具。2017年6月,上合组织完成首次扩员,吸纳印度与巴基斯坦为正式成员国。新成员国的加入、地理活动空间的扩展、议程的扩大,不仅会深刻影响上合的内部运行和发展前景,改变各成员国在上合和地区内的利益格局,还将重塑整个中亚与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未来很长时间内,上合都将处在扩员后的适应期与调整期之中。它必须充分消化扩员的收益,控制相关风险,使扩员成为组织进入发展快车道的跳板而非走向松散的岔道。在中国,建议暂缓扩员的观点曾一度成为学界主流。这说明上合扩员对中国的复杂影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对我国外交理论和总体布局进行全面创新和升级。扩员后,中国既要保证上合在落实中亚政策、维护西部安全和推动欧亚地区多边合作等方面的原有功能,又要使它承担起在“一带一路”建设、亚洲新安全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广中的新使命。这些均对上合组织扩员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从曲折过程、复杂影响和应对策略叁方面,对上合组织扩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扩员是国际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规律,也是上合观察员国提出的迫切要求,还能为上合深化现有合作提供全新动力。但与这叁种动力相对应,上合组织在制度建设、行动效率与成员国分歧等方面缺陷,使扩员又隐含诸多风险。加上中国与俄罗斯在扩员问题上的分歧难以调和,上合的扩员经历了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印度与巴基斯坦在上合内的多重利益诉求,也加大了扩员决策的难度。印度希望在上合内实现的叁大现实利益包括:深度参与阿富汗重建,提高本土反恐能力,以及加大与中亚各国的“连通性”。此外,它还有叁大战略目标,包括应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对冲大国博弈的风险以及防止巴基斯坦在欧亚地区的壮大。与印度类似,巴基斯坦在上合的诉求也是争取经济发展机会、获得反恐支持、寻求对印度的“战略纵深”以及减轻对美国的依赖。在动力与障碍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扩员,将对上合的发展产生复杂且深远的影响。从收益来讲,上合组织在扩员后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将全面提高,经济合作空间将更为广阔,安全合作范围也会显着扩大,一直备受瞩目的上合能源俱乐部也有望尽快成立。印度的加入会增强上合组织的政治合法性,印巴冲突在上合框架下也可能得到一定控制。对中国来说,上合扩员有利于维护中国西部安全,能证明中国推动地区合作的能力,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与南亚的推进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俄罗斯来说,印度加入上合将有助于俄罗斯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上合因扩员而走向“务虚”的可能性也更符合俄罗斯的预期。中亚各成员国在上合扩员后有望获得期盼已久的出海口,同时在中俄之外拥有更多大国平衡的选项。但上合扩员的风险也同样突出。组织在扩员后将背负更沉重的财政负担,决策效率与行动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成员国间本就薄弱的身份认同感将更加模糊,而印巴冲突一旦激化,上合组织的内部团结与一致性将受到重大损害。中国是对上合扩员风险最敏感的国家。它在上合的影响力可能因成员国的增加而遭到稀释,在上合内的关切议程也可能因印度的掣肘更难推进。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加入上合能源合作框架,可能使中国在中亚的能源领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俄罗斯是扩员的积极推动者,扩员对俄的利益冲击有限,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印巴加入能源俱乐部会削弱俄罗斯对中亚能源的控制。上合扩员后,中亚各成员国的核心地位可能受到冲突,上合的经济类公共产品也将因印巴的加入而被摊薄。作为扩员的另一个后果,中、俄、印将首次获得在同一个地区组织展开互动的机会。从理论上说,叁国可能在上合内形成四种互动模式,即“战略叁角”、“两驾马车”、俄印与中巴对立以及俄罗斯主导。而结合成员国的政策偏好与现实,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叁国形成一种倒置的战略叁角关系,即中俄继续对上合发挥“两驾马车”作用,印度影响力相对较弱,但在重大决策与行动中具备一定的话语权与博弈能力,且影响力呈逐渐上升态势。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与新形势,上合应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对内而言,上合应该完善与改革组织内部制度,加快落实与深化当前的经贸合作,并推动上合开发银行、能源俱乐部等重要机构的建设。此外还要整合印巴在阿富汗问题上的资源和优势,建立一个覆盖中亚与南亚、以打击“叁股势力”和参与阿富汗重建为核心功能的安全与反恐合作网络体系。最后从预防、解调等多个环节做好应对印巴矛盾的准备,考虑创建一个成员国矛盾调解机制,以应对印巴矛盾对组织的潜在冲击。在对外关系上,上合组织将拥有更丰富的资源与更强的动力与各大地区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拓宽在亚洲及全球的战略空间,寻找新的合作增长点。中国是受上合扩员影响最大的国家。一方面,上合的扩员难免会对中国在上合的现实利益产生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上合扩员又是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全面升级的结果,扩员后的上合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重大外交战略的实施与战略思想的弘扬。因此从对策角度,中国应在上合内积极发挥作用,将扩员的风险降到最低。包括推动上合对决策机制进行一定调整,提高在上合内设置议程的技巧和主动性,在上合建立成员国冲突调解机制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主导性,并加快上合与“一带一路”等其他地区合作机制对接。在执行对策的同时,还应把上合置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大格局中、对它的全新价值加以考察。首先,上合将成为“一带一路”在中亚与南亚推进的载体、平台与安全保障,上合的成功扩员也将为“一带一路”积累经验与威望。其次,扩员还从印证了中国“新安全观”受到广泛认同的事实。维持印巴在上合内的和平相处、扩大欧亚地区反恐安全网络,正是新安全观在欧亚地区的全新实践与成果。此外,在八个成员国之间构建的身份认同感与区域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局部试点,能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助力。基于扩员后上合在中国外交中的诸多新功能和新价值,传统研究与决策路径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学界应尝试超越国别与短期利益,将上合放入国际制度发展、跨地区联动与整合、中俄印叁角互动的宏大背景下,以新的研究路径与视域来响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促进中国上合决策与研究的全面升级。当前国际社会当前正面临着冷战思维回潮、保守主义盛行、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交织等诸多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洞察,全面创新中国对外关系理论,深化整体外交格局,深度参与地区治理,并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上合组织在这一历史时机下实现了它的首次扩员。希望本研究能为上合渡过扩员后的适应期提供理论与政策支持,有助于中国应对扩员风险、提升上合研究与决策格局,最终为“一带一路”的加速推进服务,其终极目标则指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刘一良[5]2014年在《冷战后俄印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格局终结,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形成,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都发生了变化。俄罗斯为能获得重振大国地位的机会,开始奉行向欧美一边倒的政策,以期得到复兴的帮助。对于印度而言,俄罗斯国力相比苏联时期大为削弱,而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极。美印关系急需修复,以求得能够从美国获得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此期间俄印合作交往减少。90年代后期俄印开始恢复冷战时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到21世纪初,双方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经贸等领域展开合作。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俄罗斯和印度关系发展历程进行阐述:两国在冷战时期关系,由一般发展到同盟。苏印始终保持着非同寻常的友好关系。两国之间特殊关系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印度在经济和军事上需要苏联的帮助,苏联在政治上需要印度上的支持。因此两国将同对方发展合作关系作为外交中的重要环节。在各个领域里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冷战后期,苏印关系下降,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国内经济萎靡,国家周边环境复杂。俄罗斯急于组建独联体和向欧美国家请求援助,难以考虑到印度。当时俄罗斯和印度都把发达国家作为主要交往对象,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开始重新调整外交战略。双方在继续重视同欧美关系的同时,开始恢复冷战时期俄印的亲密关系。叶利钦执政后期,俄罗斯加大俄印外交力度。1997年3月印度总理高达访问俄罗斯,双方将俄印关系升格为“战略伙伴关系”。12月,俄总理普里马科夫访印,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将迅速迈向战略伙伴关系。普京时期,对俄印关系进行了重塑。200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印度时,两国签署了建立《战略伙伴宣言》的文件,宣布两国在主权平等、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梅德韦杰夫时期俄印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在经贸、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增强。2011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把俄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了"优先对待"的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推动两国关发展的有利因素,如现实利益的相对一致性,两国之间并不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不担心对方会损害自身利益,相反,认为对方的发展会为本国利益带来一定的保障性。在经济方面,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能为印度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工业技术和能源供应,而印度能够为俄罗斯提供其所需要的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在军事领域,俄罗斯非常重视印度这个传统的武器出口市场,印度也需要靠俄罗斯的军事设备来增强国防力量。第叁部分分析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两国在经济方面相对较低的贸易额,冷战后长时间内俄印两国的经贸一直处于低水平,远低于中俄、美印等贸易额,这阻碍了两国的进一步合作和发展。两国的军事合作相对弱化,印度不想过分依赖俄罗斯的武器供应,而希望供应渠道多元化等。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探讨俄印关系对于中国的影响,两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对于中国的能源和边境安全产生了威胁。俄印关系的加强有利于两国在上合组织等区域组织中与中国的合作,有利于中俄印叁方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矫正[6]2010年在《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南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直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从未放弃对南亚地区事务的介入。南亚地区在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纵观俄罗斯的历史不难发现,发展与南亚地区的关系,不仅是俄罗斯依据传统理念去争夺出海口的体现,更是体现大国地位的验证。苏联解体后,尽管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是俄罗斯能够及时调整对南亚地区及其主要国家的政策与方针,加强了与南亚地区及其主要国家的合作与交往,逐渐恢复了在南亚地区的作用和影响。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俄罗斯的南亚政策既要面对来自大国因素的影响,又要在印巴对抗中保持战略平衡,同时还要应对正在发展的多边关系的潜在威胁。本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外交、经济和军事政策叁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俄罗斯南亚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预测了俄罗斯南亚政策的未来走向。此外,本文对于我国制定南亚地区政策、保护我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安全以及在新世纪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和参考。
郭金峰[7]2013年在《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的背景下,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亚太地区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其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由于亚太地区汇集了世界众多大国利益,越来越成为大国之间的角逐场,加上东北亚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存在的各种冲突以及一些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使得这一地区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以及潜在的高度危险地区。凡此种种,都对亚太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亚太地区成为了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俄罗斯作为地区大国,横跨欧亚大陆,虽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本在欧洲,但毕竟有叁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属于亚洲,与亚太地区的联系密不可分,是一个典型的“欧亚大国”。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最初实施了“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非但没能如愿融入西方,自身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国际地位反受到严重的损害。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叶利钦政府开始调整外交战略,实施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但也没有使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恢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为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挽回俄罗斯的国际形象,1996年开始实施“全方位”的外交政策。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以后对“全方位”外交政策进行了多处调整,较过去更加灵活和务实,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更加重视和加强了与亚太地区的联系,除了加强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双边外交以外,还积极介入亚太地区的各种事务,参与并充分发挥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多边组织中的作用,逐步融入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以维护俄罗斯国家根本利益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模式。2008年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以后,继承和发展了普京时期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总统,从他的施政纲领中不难看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俄罗斯将继续以维护国家利益、彰显“欧亚大国”的地位为基点,实施全方位、东西方平衡的外交政策。到目前为止,虽然俄罗斯几任总统多次强调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亚太外交在俄罗斯的全球战略中份量逐渐加重,甚至把东部地区的发展列为国家整体发展的重中之重,且亚太战略的实施也已初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俄罗斯亚太战略的实施仍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外交的重点依然在西方。关于普京提出的建立“欧亚联盟”的设想在未来的时间内能否得以实施,俄罗斯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欧亚大国桥梁和纽带作用,我们将拭目以待。
李渤[8]2006年在《俄印关系中的心理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冷战结束以来,经过短期的波动,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突显出来。在导致这些负面影响的诸因素中,虽然现实的政治与经济目标是俄印两国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但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俄罗斯人与印度人的疑虑、偏见、独立性、对西方的态度及殖民地心理等诸多心理因素给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致使现实乃至未来俄罗斯与印度关系发展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沈鹤[9]2010年在《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俄罗斯都是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角色。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虽然倒退300年,缩踞亚欧大陆中心内部,转为“一个有区域利益和文明利益的主要大国”,但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雄厚的潜在实力,俄罗斯仍是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倍受关注的因素。而已经正式加入核武器国家俱乐部,身为亚欧大陆南缘的地区大国,正在强力崛起中的印度,也日益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体系构建中不可忽视而又难以确定的变量。从此意义去看,对当代俄印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走向不可等闲视之,作为两国关系基石的俄印军事合作关系就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了。俄罗斯与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军事上的往来,并且这种关系一直持续至今,并成为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基石。1962年8月,苏印双方签署了两国间第一份大宗军贸协议这份协议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两国军事合作关系正式建立,俄印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在此后整个冷战时期,俄罗斯与印度保持较为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1971年8月9日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这一条约把苏印关系定格为准军事同盟关系,也将苏印军事合作关系推到了历史的新高。这种良好关系一直持续到冷战结束初,即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为俄罗斯国内环境和国家实力的变化以及其相应地对外战略的调整,导致印度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处于边缘地位,从而使得一直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处于曲折前进时期。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俄罗斯在亲西方政策上没有奏效,苏联又调整为双头鹰政,使得印度又重新被纳入到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点。从九十年代至今,俄印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颇丰。从两者军事合作的特点和形式来看,俄印的军事合作关系已经从传统的武器买卖发展成为现在高水平、多层次、双方面的合作。本文通过对1950年至2008年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梳理,从影响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出发,对俄印双方军事合作的动因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观因素从俄印双方各自的战略文化和安全观这两方面来入手,对俄印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的主观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客观方面从战略环境出发,分为国内战略环境和国际战略环境两个部分,其中,在国际战略环境方面,着重讨论了美国和中国因素对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影响。从全文来看,本文以国家安全战略理论为框架,在此结构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影响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俄印军事合作的前景进行预测。
陈柯旭[10]2012年在《美国中亚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地缘政治理论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历史研究、案例分析等技术方法,通过全面、系统地考察冷战后美国在中亚地区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在中亚地区与其他大国的互动来剖析冷战后的美国中亚战略实质,并对美国中亚战略的功效和前景做出初步分析,旨在有助于中国清楚地认识美国的中亚战略,并做出恰当的战略应对。要研究美国的中亚战略,首先得确认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战略思维。论文通过研究美国历史上的叁个战略转折时期的领导人的战略思维,认为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是美国大战略的灵魂。正是在地缘政治思维的作用下,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国家战略都具有权力扩张性。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同样受传统地缘政治战略思维所左右,凭借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白宫的新主人们决定继续追逐被冷战中断了的世界霸权梦想。在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指导下,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被确定为排挤俄罗斯、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达到削弱俄、中挑战美国世界地位的能力和奠定美国在中亚地区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实现孤立伊朗的目标。当美国控制中亚后,它就可以利用中亚的欧亚大陆中心地位将美国在欧亚大陆东、南、西叁面的军事部署全面对接。冷战后,美国根据上述战略目标,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和援助等手段对中亚进行渗透,逐步增强它在中亚地区的存在。政治方面,美国主要通过软硬兼施,上下兼顾的策略致力于向中亚各国输出西方式民主,使中亚国家成为美国领导的“民主大家庭”中的成员。军事方面,美国旨在按照西方模式和标准改造中亚国家。早在1994年美国就通过北约框架下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中亚国家进行渗透。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还在中亚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在经济领域,美国开始试图通过修建绕过俄罗斯的中亚能源出口管道来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力,进而逐步掌控中亚国家的经济命脉。发现此方案难以在近期奏效后,美国又推出“大中亚计划”。“大中亚计划”可谓是美国为了建立其在中亚的势力以及增强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创举,它希望借促进中亚国家、阿富汗、和南亚国家间的合作来实现多重战略目标。美国中亚战略的另一重要工具是政府援助。美国的援助实质上是打着道义的旗号,谋取私利的战略工具。美国实施中亚战略,必定对中亚的外部大国造成影响,从而产生互动。对于美国在中亚与大国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他们是美国挤压、遏制的对手,另一类是美国的盟友或想要拉拢的对象。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最为激烈,两者在中亚的势力呈现出你进我退、此起彼伏的状态。俄罗斯、中国和伊朗与中亚国家的传统联系和地缘优势有利于它们之间发展关系,美国想在中亚占据绝对优势十分困难。美国对那些被其视为朋友的外部力量则加以利用,尤其是土耳其。美国最初旨在将土耳其培养成为其向中亚地区投射力量的跳板,终因土耳其自身实力不足不能胜任而放弃。总体来说,美国的中亚战略在联合盟友达成目标方面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有具体的政策和机制来整合盟友的力量,主要依靠它们在中亚地区谋求基于相同价值观上的共同利益而形成的默契来相互扶持。不过,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在中亚地区集盟友之力量达成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开始呼吁盟友间加强合作。总体来看,美国的中亚战略给美国、中亚国家以及中亚地区的其它外部力量都带来了相应影响。对美国而言,是利大于弊,它已从一个无从染指中亚事务的国家变成了对中亚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美国对中亚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有助于中亚国家增强独立性,拓宽外交舞台,提升国际地位;另外,美国在中亚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对中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民主输出活动给中亚播下了民主的种子;军事合作增强了中亚国家的国防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消极影响在于:美国向中亚输出民主动摇了中亚政局的稳定性,给极端势力提供了浑水摸鱼、借机做大的机会;美国与中亚各国合作步调的不一致致使中亚国家相互猜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削弱了中亚国家的地区合作意愿;美国与俄罗斯在中亚的争夺增添了中亚的紧张气氛。除此之外,美国的中亚战略对俄罗斯、中国、伊朗以及其它大国也有影响。美国的中亚战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离其所追求的战略日标还相当遥远,究其原因,是以下因素阻碍了美国的中亚战略:第一,中亚国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国家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分歧;第二,中亚国家的战略选择(大国平衡战略);第叁,美国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和不同领域政策目标的冲突;第四,阿富汗反恐问题以及其他大国力量的制约;第五,对抗性的地缘政治思维是美国当前战略的最深层次制约因素。文章最后认为美国的中亚战略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至多也是根据其全球战略或欧亚战略的需要作出重心上的微调,他可能在某一时期获得并保持在中亚的优势地位,但全面控制中亚的战略目标终难实现。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美国的传统地缘政治战略思维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美国根据这种战略思维所制定出的国家战略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可能将美国拖入灾难。中国不必对美国在中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咄咄逼人之势做出过度回应,坚持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的地缘政治思维来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与中亚国家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联合发展的新安全观,坚持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以此应对美国的遏制。
参考文献:
[1]. 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D]. 吴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当代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研究——从民族心理特征角度[D]. 李渤. 外交学院. 2003
[3].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 徐博. 吉林大学. 2013
[4].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研究:过程、影响及其应对[D]. 李亮. 兰州大学. 2018
[5]. 冷战后俄印关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刘一良.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 冷战后俄罗斯南亚政策研究[D]. 矫正. 吉林大学. 2010
[7]. 俄罗斯亚太战略研究[D]. 郭金峰. 外交学院. 2013
[8]. 俄印关系中的心理因素分析[J]. 李渤. 东北亚论坛. 2006
[9]. 俄印军事合作关系研究[D]. 沈鹤. 中国政法大学. 2010
[10]. 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 陈柯旭.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俄罗斯军事论文; 俄罗斯民族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俄罗斯历史论文; 南亚历史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军事论文; 地缘政治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