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喧嚣处,美于无形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那天清晨,天空飘着丝丝细雨。我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到了车水马龙的广埠屯,出了地铁口,看到高大的校门上“华中师范大学”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看到门后长长的柏油马路消失在高大繁茂的梧桐树的阴影里,旅途的疲惫顿时一扫而空。心怀无限的向往与期待,我加快脚步踏入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的大门。 高考失利,偶遇华师 时钟拨回2014年酷热的夏天。因为高考时数学失利,我与倾心已久的中国传媒大学失之交臂。短短几分的差距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残忍地阻断了我对未来所有美好的憧憬。浑浑噩噩中,爸爸的目光却落到了华师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上。我与爸爸开始争吵不休,原因很简单:我一直想成为一名记者,而他却希望我有更稳定的生活。激烈的拉锯战后,我败下阵来,我是家中的独女,我想我需要为父母作出妥协。 当我迷迷糊糊地以“免费师范生”的身份走进文学院,我并不清楚于我而言这意味着什么。而近两年的学习生涯过去,我明白,华师会用它完善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让我们在大学四年里,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成熟自信、满腹经纶的教师。 华师很小,它没有分校区。百余年间,它安于桂子山头,看风云变幻,看周边从荒无人烟的山岭成为如今的繁华商圈。华师正门门口就是地铁口,群光广场等高端商业区将它环绕,夜夜霓虹车水马龙,但是华师从没染上功利世俗的气息。 百余年来,学校对门的武汉大学扩张了几倍,隔壁的武汉理工大学也陆陆续续建了几个校区,但华师一直没有扩校。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华师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隐者,坐落繁华之地,固守一方净土。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我们出行十分便利。闲暇时候,我们宿舍四个女孩经常一起外出玩乐,光谷、汉街这些颇有名气的商街我们自然转遍了,东湖、江滩也留下了我们的笑声。作为文学院学生,我们也常去极有情调的403艺术中心做一下午的文艺小青年,或者在湖北省博物馆流连忘返。 华师虽小,五脏俱全 华师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山头上有八个食堂,每个食堂都各具特色。武汉最有名气的食物非热干面莫属了。华师几乎每个食堂都有热干面窗口,但我唯爱东一食堂“川南牛肉面”窗口的热干面。许多南方人来到武汉,都说吃不惯武汉的食物,唯独爱那热干面。但我在江西长大,吃惯了米粉,不爱面食。直到发现了这家的热干面,我感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 华师校园里有一个露天电影场,依山势而建,半弧形的台阶层层级级,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舞台。从20世纪50年代起,它一直坚持为同学们放映电影。电影场被层层大树围绕着,风一吹,满地落叶,和着独特的声响,显得别有韵味。清晨的电影场,有人吹笛,有人练声,而我喜欢清晨在那里读英语。有时候我会站到舞台中央大声读,听着风的回声,连心境都开阔了。 这里也是学校文艺汇演的中心。华师的女生大部分是多才多艺的女神,校园的文艺汇演很多。除了每年固定的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外,学校还会有不定时的汇报演出以及校与校之间的交流表演。灯火璀璨,歌舞青春,许多外校的学生都会慕名而来观看。 因为地势原因,学校里随处都是各种陡坡以及长长的台阶。早在来校之前我就知道华师山低路却陡,走起来十分累人,真正感受起来,才知道有多么痛苦。开学那天,接我的志愿者学姐早早地等在校门口,一脸微笑接过我手中的行李。爬过长长的大道,路过写着校训的“风水石”,我虽空手却已经疲惫不堪,而她一脸从容地看着我说:“很累吧?以后走着走着就习惯了。”也因为在学校经过了锻炼,我偶尔出趟校门,走起平路来感觉自己简直是身轻如燕、健步如飞。 华师山高路陡,校车也成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校车也很小,一次只能乘坐十个人,校车两侧没有车身,像景区的旅游观光车。到了湿冷的冬季,司机师傅们会十分贴心地把校车两边挂上厚厚的帘子为大家挡风遮雨。与景区慢悠悠的游览车不同的,我们学校的校车更像是“赛车”。在校外上舞蹈课回校,我经常坐上同一个师傅的车子。他是学校校车的明星级选手:头戴着黑色的鸭舌帽,耳后梳着不羁的长发,车子上永远播放着引领潮流的歌曲,从费玉清到Lady Gaga,无所不包。或许是对地形十分熟稔,每次他开起车来,就像是开赛车。加速,冲刺,各种急转弯和急刹车,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梅韵嫣然,丹桂飘香 华师建于桂子山上,随处可见桂花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十月金秋,桂花开始一点点绽放。清凉的夜晚,流水的月光倾泻在桂树上,那细细碎碎的花朵儿释放着缕缕幽香。我喜欢和小伙伴坐在高职体育场的草地上聊天。从东一食堂打包一份我最爱的热干面或者麻辣香锅,就着这明朗的月色谈天说地、打打闹闹,好不开心。 连接喷泉广场和露天电影场的路是华师小有名气的桂花大道。道路两边都是高大纤长的桂树,枝枝蔓蔓交织在一起,浓密静谧。虽然作为主干道,每逢上下课时人来人往,但是那隐藏在暗影中的小石桌和小石凳,却给了恋人们亲密的好去处。 华师七号楼底下有一片梅园。梅园中间有个梅亭,梅亭周围是大片大片的梅树。每年冬季,天寒地冻之时,正是梅花凌寒怒放之日。冬天的武汉冷极了,如果再刮一阵狂风下一场骤雨,就百草凋零,万物萧索。唯有梅花不一样。留点心,就能发现梅树悄悄地变着模样:先是叶子陆陆续续掉光,再是枝桠上一点点冒起花骨朵儿,然后小花苞渐渐鼓胀饱满起来,最后就像收不住了一般忽然一下子全部撑开,美妙极了。 记得来华师的第一个冬季,有一天,武汉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纷纷银装素裹,天地一片冰封。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压抑梅花勃勃的生机,它反而开得愈发灿烂。那天的梅花真是美啊,粉色的花朵浸润了晶莹的雪色,更显得莹润剔透,生机勃勃。“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就是这么一种景致吧?天寒地冻激发了文青们踏雪寻梅饮酒作诗的兴致,更挡不住我们驻足拍照的热情。我们在梅园玩耍了很久,冻得双手双耳通红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华师特色,又爱又恨 关于华师的传说有很多,有些是空穴来风,但有些是确有其事,比如以“严苛”闻名全国的军训。华师的军训力度之大,恐怕只有军校的同学才能淡定地应对自如。每一年,学校对军训的整体计划都会进行调整和创新,但基本内容从未变过。比如时长——整整一个月不间断训练,比如强度——在武汉的“大火炉”中,顶着烈日每天至少训练八个小时,比如严苛度——单说整理内务,地板要一尘不染,我们只能跪在地板上,用透明胶一点一点粘去地上的灰尘,更不用说物品的摆放或者卫生间的清理要求有多高了。 虽然很严格,但也亏了军训,室友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清晨五点半的铃声响起,我们互相催促着起床;傍晚军训哨声吹响,我们相互搀扶,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那段时光,回想起来,虽然辛苦,却也有滋有味。 华师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美女如云”。或许是这个缘故,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华师几十年如一日实行“晚点名”制度。每个周日晚上,各个院系都会把学生组织到一起,清点人数,总结上周事务,通知下周活动。此外,每逢节假日前后,学校都会进行“放假点名”和“收假点名”。所以周末同学邀约出去小聚,我经常不得不哀怨地回绝掉:“不好意思,我们今晚要点名。” 华中师范大学这个“师范”二字,为学校招致了许多误解。华师不是师范生专属,许多专业都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自然是培育教师为目的,非师范类则跟普通大学无异了。 因为这“师范”二字,学校的男女比例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官方说法是“我是华师一枝花,男女比例二比八”,但事实上,许多院系尤其是文科类院系男生实在是少得可怜。就拿我的班上来说吧,40余人,不过4个男生,男生简直就是国宝。 脚踏实地,刻苦学习 高考后的漫长暑假,我满脑子都是想象轻松愉快的大学模样。毫不夸张地说,我以为学习、旅行、玩乐会是我大学生活的全部,但现实与想象不一样。 刚刚进入大学,我非常迷茫,仿佛生活失去了重心和意义。而如今再面对这个问题,我会告诉自己:你已经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与孤独自处,如何从迷茫中寻得出路。 我的身边不乏贪玩贪吃的朋友,但更多的是勤奋好学的同学,他们都非常努力,有的每天坚持晨起读书或泡图书馆争做“学霸”,有的努力学习各种技能打工兼职争取“自给自足”,有的同学则积极地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获得各种荣誉和奖状。进入大学,我们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生活不仅可以单纯到只剩下书籍,也可以丰富多彩成天忙得脚不沾地。 如果说华师给了我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这么一群名师,成为了我人生的榜样。他们带着我畅游在古今中外文学历史之中,教我抛开狭隘的“阅读题”式的思考方式,让我学会思辨,引经据典,博古通今。他们用严谨的态度教会我学习思考,尊重我各种脑洞大开的学习方式和观点,让我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心理学基础的老师姓李,非常可爱。一天上课,讲到有关疼痛的知识时,我问:“之前在微博上看了一个故事,说‘人的疼痛可以被分为十三级,蚊子叮咬是第一级,妇女分娩是第十三级’,这种说法科学吗?”本来这不过是微博上的一个段子,我只觉得有趣便想问问他,没想到他思考良久后,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如果这种说法经过了科学的实验论证,那它理论上就是正确的。我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学术研究,等我回去查查资料,下次再告诉你。”不说是否,不妄下定论,鼓励我们保持自己的观点,不随波逐流,这就是华师老师的态度。 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虽然选择了师范专业,我还是想圆自己的传媒梦想,于是我加入了校园小记者的行列。得益于文学院为我提供了的平台,我可以与文学院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文学院是卧虎藏龙之地,每一位老师都很有个性,才华横溢。每次对他们进行专访,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人生旅程,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我都收获颇丰,感慨万千。 除了写新闻稿,偶尔我们也会接到其他任务。比如,拍迎新晚会的视频。酷热的九月,我和我的小伙伴跑遍了学校所有的高层建筑。田家炳大楼的围栏太高,隔壁会议室的工作人员贴心地为我们搬来一把椅子;路过喷泉广场时,一位在做APP宣传的同学见我口渴难耐,送了我们三瓶矿泉水。每一次都是感动。最终,我们完成了视频拍摄。镜头里树木葱茏的校园,被香樟和梧桐笼罩的建筑,都散发着古雅的美感。 诚然,作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华师依然被某种力量给牵引着。这只无形的手也悬在每一位华师学生的头上,时不时出来抓挠你一下。但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纵使我对它有千般不满,我也爱它,不容许别人说它一句坏话。 华师很静,隐于喧嚣处;华师很美,美于无形中。身在华师,我看到了世界之阔大,人生之渺小,而它古朴厚重的历史和浓郁的历史积淀,又让我对自身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四年光阴,我希望那些古朴厚重的书籍能浸染出我古雅的灵魂。四年之后,我将为人师表,我将站上三尺讲台,引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我希望那时的我,能够像我的大学老师那样——优雅、自信、从容、智慧。标签:华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