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广西 桂林 541199)
【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儿鼻饲后不同体位干预观察胃残留量。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组仰卧位、B组交替左右侧卧位、C组俯卧位,每组30例,于鼻饲后采取相对应的护理体位,每2小时鼻饲一次,于下一次鼻饲前抽吸胃潴留量并记录。连续观察7天,每天观察时间为9:00~17:00时。结果:俯卧位组总胃潴留量1.85±0.36ml(P<0.01),发生腹胀2例,呕吐1例(P<0.05);侧卧位组总胃潴留量2.73±0.57ml,发生腹胀8例,呕吐7例;仰卧位组总胃潴留量5.32±0.54ml,发生腹胀16例,呕吐15例。结论:俯卧位、左右交替侧卧位与仰卧位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产儿胃潴留量,降低腹胀及呕吐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体位;胃潴留量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5-0149-02
早产儿是指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1]。近年来,随着新生儿生命支持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早产儿救治成活率和成功率逐年提高,由于早产儿由于自身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呕吐、腹胀、胃排空时间延长等喂养不耐受表现[2]。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即意味着喂养失败,从而导致早产儿生长发育迟缓。因此此类早产儿临床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救治和护理的难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体位对胃潴留量的影响,寻找体位管理与胃潴留之间的相关因素,以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的生存体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0例VLBW,其中女46例,男44例,孕周30.5±1.5,出生体重1220±137g,入选的病例均排除先天性胃肠道畸形、代谢性疾病和使用胃动力药物的早产儿,并将病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0例。
1.2 喂养方法和体位管理
将满足受试条件的早产儿置于暖箱内,调整暖箱床角度为30度,留置鼻胃管,按研究要求取不同的护理体位。A组仰卧位:保持头部与身体纵轴一致,在颈和肩部用小毛巾垫高2~3cm作为支撑,避免头部后仰或过度弯曲。患儿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双腿处于患儿舒适体位,每天仰卧观察的8小时内,头部每2小时左右交替;B组交替左右侧卧位:用一小软枕放置在患儿背部以支撑侧卧位,两腿之间放置柔软小毛巾避免擦伤皮肤,用床单围成鸟巢状将患儿置于中间,以维持侧卧体位的有效性。每天侧卧位观察的8小时内,每2小时交替更换左右侧卧位。;C组俯卧位:四肢呈蛙状卧于床上,头偏向一侧,保持气道开放,手臂自然向上弯曲放置于身体两侧,膝盖向胸部曲屈,髋关节部位放置一柔软小毛巾作支撑。每天俯卧位观察的8小时内,每次鼻饲时取仰卧位,鼻饲后20分钟再取俯卧位,头部每2小时左右交替。
患儿体位干预完成后,选用相同品牌的早产儿配方奶粉,遵医嘱每2小时鼻饲一次,于下一次鼻饲前用10ml注射器回抽胃残留量,共抽吸4次,抽吸时注意左右旋转、上下调整胃管的位置和深浅度,以保证胃内容物完整抽出,并正确记录胃潴留量。每种体位连续观察7天,每天观察时间为9:00~17:00时,观察期间连接心电监护仪,整个研究过程中注意保持患儿体位的有效性和舒适性。
1.3 监测指标
观察患儿一般生命体征,体重,是否有腹胀和呕吐,大便性状、颜色、次数和量,8小时总进奶量和总胃潴留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早产儿8h总进奶量、胃潴留量(见表1、表2)
(1)三组卧位中仰卧位胃潴留量最多,俯卧位最少(P<0.01),侧卧位次之。(2)三组中仰卧组发生腹胀及呕吐的机率最高,侧卧位次之,俯卧位最低(P<0.05)。
3.讨论
3.1 该研究数据显示,三组中总胃潴留量最多的是仰卧组,侧卧位次之,俯卧位最少(P<0.01),与仰卧位和侧卧位相比,俯卧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早产儿胃潴留量。因此早产儿管饲后不宜单一地采取仰卧位,应俯卧位、交替左右侧卧位、仰卧位三种体位交替使用,卧位的顺序为: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胃排空的速度快,其机制主要是:俯卧位时胃食管连接处位于胃的最上方,奶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顺利排入小肠,拮抗了反流,减少胃潴留的发生[3]。郑炳坤[4]研究三种不同体位干预对胃食管反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早产儿管饲喂养后采取变换侧卧位组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与仰卧位相比能促进胃排空,减少胃残留,有利于胃肠消化功能和早产儿体重的增加。
3.2 关于早产儿体位的安全性
本研究俯卧位观察时间为每天9:00~17:00时,连续观察7天,白天上班的医师护士足够,且NICU的早产儿24小时均连接心电监护仪,对于长期在NICU工作的医生护士来说体位操作熟练,简单易行。因此俯卧位的体位护理在理论上不存在安全问题, 有人观察了俯卧位早产儿的头部转向问题,发现早产儿很少出现面部垂直向下或接近垂直向下位[5]。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不可使患儿长期保持一种体位,因其可以导致患儿头颅形态发生变化,不仅不利于视野的开阔,甚至可以影响以后头部等的运动,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早产儿采用多种体位变换[6],早产儿管饲喂养后采取体位顺序应为:俯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可加速胃排空及减少早产儿胃食管返流发生,改善胃肠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可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93.
[2]文辉,林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实用预防医学,2015,22 (4):511.
[3]麦玉娟,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睡眠呼吸暂停胃潴留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6;11(7):246.
[4]郑炳坤.体位干预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和胃肠功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45.
[5]宋亚军,胡皓夫.早产儿体位的临床意义{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3):139-141.
[6] Schurr P,Perkins 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ding an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Neonatal Netw,2008,27( 6):397-407.
基金项目:广西卫计委医药卫生计划课题,编号 Z2015248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技研究项目,课题编号:KY2015LX276
蒙建英,女,主管护师,本科,研究方向:新生儿
论文作者:蒙建英,伍秋红,李海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
标签:早产儿论文; 体位论文; 侧卧位论文; 患儿论文; 仰卧位论文; 小时论文; 食管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