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及其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信息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增长方式变为集约增长方式,是目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两个主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信息化尤其是企业信息化是主要手段。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浪潮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球,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置身于全球化市场的企业来说,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中,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以及对信息技术的采购、投资和应用水平管理能力也各不相同。本文旨在对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作出简要的描述,并为其实施和管理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使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真正发挥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能少走弯路,多出效益。
一、企业为什么需要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效益之间的联系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信息技术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呢?从整体的观点来看一个企业,企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是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传统的沟通和协调往往是通过人员的往来和会议等方式进行,如果企业只在一个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也许这还不是一个大问题。但如果企业的各部分分布在比较大的地域范围内,沟通和协调就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另外,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其业务所涉及的文档、数据、图纸等数量极为巨大,如何存储、修改、重用、传递这些文档、数据、图纸也是令企业很头痛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最显著的好处就是能使信息低成本地存储,方便地使用和修改,高速地流动。这就为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内外部的沟通与协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能提高企业运营的整体效能。
而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则为企业构筑知识平台提供了可能。知识经济的主要内涵,就是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较,按照投入产出的观点,其边际收益具有相当的优势。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从传统的围绕资源收入或围绕资本进行生产,转而成为围绕知识进行生产,知识在诸生产要素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这种核心地位,表明了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产品的小批量、人性化、个性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这就对企业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管理就成为企业的新课题。知识的质量、使用知识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成本、开发周期等,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所以,信息技术在进行知识的编码化、实现知识共享、流动和积累的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巨大好处就不容企业忽视了。
二、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简单地说,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以下要素: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起初是战术阶段,经过逐步深化,发展到战略阶段;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从自上而下的角度说,必须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说,必须以作为企业主体的业务人员的直接受益和使用水平逐步提高为基础。
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就是要建立一个整体上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的数字神经系统。这种数字神经系统,使得企业具有平稳和有效地运行的能力,对紧急情况和机会做出快速反应,快速地为公司内部需要它的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快速做出决策和与客户打交道的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系统发展的诺兰模型
在研究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描述管理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的模型,诺兰(Nolan )模型(见下图)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例。诺兰模型把管理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水平方向所示,并同时给出了影响管理信息系统成长的六大要素,如下图垂直方向所示。下面将分别从这两方面对Nolan模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水平方向为成长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开始购买计算机,在会计、统计部门使用;第二阶段,当在个别部门使用计算机见到成效后,其他部门大量购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第三阶段,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投资增长快、效益不理想,因此企业从整体上开始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第四阶段,在控制基础上,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使用数据库,逐步建成得到充分利用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五阶段,在此阶段,信息真正成为企业的资源,真正进入对数据的处理阶段。第六阶段,在此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可满足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层次的决策,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图 诺兰模型
垂直方向为增长要素,分别为:①资源:计算机硬件资源推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②应用方式:批处理、联机实时处理推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③数据处理计划:对数据处理做短期或长期计划。④数据处理组织:设置专职部门。前四项均为技术要素。⑤领导模式:企业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共同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⑥用户意识:企业的各段管理人员都要求对MIS的理解, 并要求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从概念层上来理解是指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采购和应用,而从应用层上来讲,其实质也就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成长和发展过程。因此,Nolan模型所划分的六个阶段, 完全可以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划分。如果按照Nolan模型的划分, 则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对于众多的国有企业,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各个企业总是先在初装阶段实现了会计、财务等部门的信息化,其后,由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开始由对信息技术的完全陌生转而对信息技术盲目崇拜,从而作出大批购入计算机的决策,进入NOLAN 模型所述的第二阶段——扩展或蔓延阶段,但由于这种投入往往是无目的和无计划的,在投入了大量资金之后,却几乎没能给企业带来任何明显的效益,于是导致企业管理者对信息技术的热情骤然降温,甚至令其产生对信息技术的厌恶心理,于是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就从此告一段落,跌入了低谷。可见我们的企业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在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估定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使其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进而能够客观地预见管理信息系统能在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重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决策支持部门,使企业决策符合企业意志。第三,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规范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四、演进式信息化模型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是总的来说,在企业中,信息技术起初的作用是战术层次的,但随着它向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渗透,会逐渐产生战略性的影响,从作为自动化的工具和信息沟通的手段,到决策支持直至促使企业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根据对企业信息化的长期关注和发展评估,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把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虽然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未必都经历这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不是绝对的,但是基本上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到战略的规律。这七个阶段具体描述如下:
①企业进入数字化生存的阶段。它是指企业进入数字化生存从购买第一台计算机开始。也许一开始只用它来打字,但是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企业知识第一次有了数字化的存在形式,标志着企业对于数字化生存的认可,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从此开始。
②单点数字化阶段。该阶段的主要表现为:在个别部门内应用文字处理软件、CAD软件和财务软件处理文件和数据, 使用拨号上网等单机形式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以上软件的应用仅限于企业本身数据的数字化,便于重用和更改;没有使用数据库,或使用了数据库,但仅限于编辑、查询、输出,没有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功能开发,没有联网,所以称做单点。
③单点自动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在个别部门内应用办公自动化、工程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和工作流软件,支持其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但部门之间没有联网。
④全局数字化阶段。企业实现了全局的数字化,其含义是企业各部门的基本数据和文件的数字化,如企业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如信息中心、网管中心等;企业的各部门普遍使用办公自动化、工程自动化、管理自动化软件处理文件和数据;企业实现局部或全局的数字信息沟通,即存在一个或几个局域网,使用Email、ftp、BBS 等应用程序交换文件和信息,能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
以上四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处于战术层次,即作为自动化和信息沟通的工具。
⑤全局自动化阶段。企业实现了全局的自动化,指企业有了全局的电子化的业务流程。即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不再基于传统的部门制,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以团队或项目组形式进行业务运行,使用自动化的过程(工作流程)管理工具,如CSCW软件、PDM软件等; 有企业全局的基于LAN或Intranet的集成框架。
⑥决策支持自动化阶段。企业实现了自动化的决策支持,指企业有了所有人员能够使用的辅助决策的知识平台和协调机制,还包括决策信息的自动发布。其具体如下:企业的信息沟通和数据交换基于统一的国际国内标准,不存在任何障碍;信息和数据自动、合理地流向所有员工;所有与决策有关的数据被采集、整理、分析,被管理层参考;应用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软件;有面向各层次的简单易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⑦敏捷的、虚拟化的企业阶段。企业实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敏捷性和虚拟化,其含义是企业作为一个智能的主体,有快速反应市场的能力,并能利用与其他企业的协作,快速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其表现如下:能通过网络和对企业采购、营销、维护进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顾客需求;企业实现基于广域网和web 技术的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成;在不同的项目中,企业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将自己不擅长或盈利少的业务分包出去。
在这三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处于战略层次,必须与企业经营过程重组相结合。应实现对等的知识联网、集成的过程、对话式工作等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投资前,应深入分析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认真评估所处的信息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制订信息化方案。
五、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原则
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首先,应以企业自身为主体。企业信息化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目标,而不应由IT厂商或系统集成商所主导。信息技术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信息化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应该由企业自己提出信息化建设规划,理智地选择信息技术,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服务。而不应该由TT企业越俎代庖。因此,促进企业信息化,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商(如设计、评估、监理、咨询服务等)。
其次,要自上而下地推动,自下而上地提高。企业信息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决定性因素是人。企业的信息化必须同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以及组织结构变革相结合。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了解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对于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将要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要以充分的制度、组织保证来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和基础是作为企业主体的员工的受益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所以,员工的培训是企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要贯彻有限目标、滚动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和企业的目标和规划结合,一是要随着核心业务的发展而发展,二是要随着员工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具体的信息系统建设中,要注意整体性、前瞻性、实用性、标准化和可扩充性,不要盲目地求新求大。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及时地进行反思,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进行评估。评估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企业对于包括客户、供应商、分包商、分销商在内的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是否有助于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
标签:企业信息化论文; 大数据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