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1
摘要:针对我国城市普遍严重的洪涝问题,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为了实施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等理念,在旧城改造中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LID)设计理念。本文以东风游乐场为例,简要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公园改造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为新时期海绵城市在城市公园改造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公园改造、低影响开发(LID)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良好的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弹性”,遇到降雨时,通过吸收、储存、净化、下渗等途径将雨水储存并利用。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限度的留住雨水,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在公园提质改造的过程中中,很好地再利用这些雨水,并让水体在公园中的循环流动更加顺畅、自然,通过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海绵单元,将地表的经流水进行有效的滞留、吸收、排放,加强对雨水的控制和管理,提高雨水利用率、降低市政管道等建造成本,美化公园景观等目标。构建可持续的、协调有序的水循环系统[1]。
一、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差异大,城市水文各有特点。随着城市建设尤其是大面积高强度的城市开发建设对区域水文循环产生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在现阶段城市建设中变的极为迫切。
1.1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导致雨水转移,逢雨必涝,边“涝”边“旱”。
我国显著的季风气候与地理位置导致国内多水患。而在城市环境中,大面积的土壤被硬质铺装覆盖,使暴雨来临时雨水无法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导致城市内涝。
“逢雨必涝”已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的痼疾,与此同时,干旱和缺水的问题也愈演愈烈。边涝边旱的“涝”、“旱”矛盾凸显了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现象。
1.2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污染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建设,我国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河流、湿地和湖泊大面积消失,并引发生态污染。水质的污染带来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水生物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3不科学的工程措施破坏了城市的水文条件
城市化和各项灰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不透水面增加、河湖水体破碎化、地表水与地下水连接中断,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水文条件。
1.4 国家对海绵城市的重视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首次将海绵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为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事实上,“海绵城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类似的理念在国外出现许久。“海绵城市”在美国叫低影响开发(LID),在澳大利亚叫水敏性城市(WSUD),在英国叫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在德国叫雨水收集。
二、项目背景
2016年4月,玉溪市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试点城市,正式成为了云南省唯一全国14家海绵城市试点之一。按照试点要求,开工建设项目位于主城区,总建设面积约20余平方公里,总投资超过80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2.1地理位置及气候
东风游乐场位于玉溪东风水库坝下,背依龙马山,前方约10km处是白龙潭度假村,离玉溪市约5km。公园改造范围东至东风水库、大坝路、西至白龙路,南至玉溪大河,北至玉江大道,总面积约63460m2,其中水面为12400m2。建园多年以来,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玉溪市位于云南中部,其中心城区平均年降雨量仅为909mm,蒸发量却达到1624mm,属于高原季风干热气候,是一座缺水型城市。尤其是6-8月暴雨多集中时期,降水范围小、强度大的“单点暴雨”频繁发生。因此,在东风游乐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中,我们应用LID雨水管理手段对场地进行改造建设,使公园改造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之前。
此次,东风游乐场迎来历史性机遇,公园提质改造工程首次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于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具有总要的意义。
2.2东风游乐场历史发展概况
东风游乐场的海绵化改造工程不仅满足本地块区域的雨水消解,还应兼顾北侧住区的部分地表径流。
2.6核心问题总结
(1)场地现状路面基本为不透水材质,绿地高于路面,硬质路面径流难以进入绿地;
(2)部分内部水湾水体流动性差,并含有大量SS悬浮物;
(3)雨水大量排放至河流,难以实现雨水回收;
(4)北侧居住区年径流量空置率低,雨污水进入场地内,影响整体地块相关指标;
(5)人车混行、缺乏安全防护、游憩设施及公共小品不足、标识系统差;
(6)公园人气逐年降低,整体景观有待提升,空间环境有待改善。
三、东风游乐场工程改造措施
本次设计改造在保留公园中原有的植被水体格局基础上,对公园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将运用LID雨水管理技术及生态修复手段,采用生态滤池、下沉绿地、生态草沟、植被缓冲带、渗透塘等改造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收集处理,处理后的水缓排到公园内部塘及泄洪渠内。
3.1海绵工程改造原则与措施
保护原有生态——保留公园中原有的植被水体系统格局,不做大改大建。
控制径流——减少公园内不透水面积比例,增强公园有效吸收、储存雨水的能力;引导场地排水方向,使路面径流得以进入绿地。
改善水质——改造滨水硬质驳岸、引入拖拉管和曝气设备、设置水虑床、加强水体自循环来净化湖水。
雨水利用——运用LID雨水管理手段,实现雨水净化、回收和缓排。
平衡指标——增加市政管网排水,实现雨污分流,提高北侧居住区年径流量空置率,提升整体地块相关指标;
完善设施——人车分流,完善园区安全防护、游憩设施及公共小品,提升标识系统。
下沉式绿地是指标高略低于周边地面(最低点与溢流排放设计水位的高差一般不超过250mm),可滞留、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除了径流控制效果较好,还能够很好的与场地景观相结合,有很好的观赏性。
优缺点:下沉式绿地是对一般绿地空间的综合利用,可有效减少场地外排水量,且建设费用和维护费用均较低,适用范围很广,但由于其下沉深度较小,在所需面积较大时,易受地形等条件的影响,需要合理进行竖向设计,否则难以满足调蓄容积的需求。
在下沉绿地的设计中,栽种的植物需耐水性与观赏性兼具,可栽种的选择有以下几类:
宿根类可选:鸢尾、马蔺、紫鸭跖草等;
花卉类:沼泽蕨、萱草类、景天类、芦苇等;
草本植物:狐尾草、莎草、柳枝稷、发草、冬青、山胡椒、杜鹃、唐棣等;
灌木:木槿、柽柳、胡颓子、海州常山等;
乔木:红枫、枫香、麻栎等;
(3)绿色屋顶
生态湿地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以雨水沉淀、过滤、净化和调蓄以及生态景观功能为主,人为建造的由饱和基质、挺水和沉水植被、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
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受纳汇水面在4hm2以下的场地可建设袖珍雨水湿地,受纳汇水面在10hm2以下的场地,可建设类似于浅沼泽的湿地。
优点:有效削减径流中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外排水量和峰值流量控制效果。
缺点:建设及维护费用较高。
生态湿地中可选择栽种的植物大致有以下几类:
漂浮植物:水葫芦、大薸、水芹菜、李氏禾等;
根茎、球茎及种子植物:睡莲、荷花、马蹄莲、慈姑、荸荠、芋等;
挺水草本植物:芦苇、茭草、香蒲、旱伞竹等;
沉水植物: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8 SWMM指标校核
(1)改造前分析结果:采用2011-2015年将与系列数据,模型结算结果现状年径流总空置率为62.01%。
4.结论
本项目突破传统的“已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把雨水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利用和排水密切结合,成为“渗-蓄-滞-净-用-排”六位一体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实现径流总量减排、内涝防治、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利用等多冲目标。改造完成后的东风游乐场,成为展示东风乃至玉溪文化的重要展示节点,成为城市水文化的泛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宋芸.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02:93-94.
[2]阳勇.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中华建设,2017,04
[3]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3:128-131.
[4]王诗鑫.城市公园中雨洪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2.
[5]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论文作者:方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东风论文; 公园论文; 玉溪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