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新角色初探
蔡园 四川博物院
摘要: 文旅融合发展掀开大幕,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走过10余年,公众对精神文化产品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新的角色定位与转换迫在眉睫。新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应成为不断自我塑造形象的全新主体、具有交互性的多元文化空间、大众文化的引导者。
关键词: 博物馆;塑造形象;文化空间;大众文化;引导
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文旅融合发展掀开大幕,而文旅融合的一个关键课题是最大限度地将文化资源中的“隐性”特征转化为“显性”优势,把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高雅的文化通俗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1]。同一年,也是国家四部委《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发布10周年,这意味着,门票早已不再成为公众走进博物馆的阻碍。当人们最初的新奇感慢慢消退,博物馆该如何持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公众有权选择更多精神文化产品的当下,博物馆若继续固守着单纯的文物收集、展示、研究等传统角色,只能是曲高和寡,离“让大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融入大众”[2]的理想目标渐行渐远。
由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该进行怎样新的角色定位与转换?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思远将饭端出来,思蓉一边吃一边跟念蓉聊些不咸不淡的话题。思远坐在沙发上翻一本过期的《深爱》杂志,却每隔一会儿就要抬头看一眼思蓉,眸子里似水柔情。
算法中采用基于信号功率估计的方法确定自适应门限值以检测目标信号是否存在。具体方法是将信号值取平方,然后累加到一起,取平均值,最后乘以一个系数得到门限值,表达式为:
一、博物馆是不断自我塑造形象的全新主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加完备,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今天的博物馆更多的是一个服务于人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大众不仅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发展的根本所在,为此,我们必须明确了解观众参观行为的动机。
1.3 数据处理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博物馆绝非放松休闲的选择,它仍被视为学习任务——一项费神费力的任务,博物馆在被接触之前已经预先在大众心中有了“学究的”、“乏味的”形象。
不难看出,这些节目之所以成功,在于它不以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来讲述文物故事,而是用现代人的情感和态度去理解古人,把细碎、深入的学术语言转换成适合大众的影像化语言,降低高端文化的欣赏门槛,吸引不同年龄、背景、文化层次的观众。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文物往日严肃权威的形象得到了重塑,人们认为它们是可亲可近的,可以产生情感连接与精神共鸣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思维和需求存在契合点的,由此方掀起了一波波博物馆的参观热潮。
2.1 各组心脏彩超检测指标对比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LVEF、LVFS、LVPWDd、LVPWDs降低,LVAWd、LVAWs、LVIDd、LVID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黄芩茎叶黄酮组 LVEF、LVFS、LVPWDd、LVPWDs升高,LVAWd、LVAWs、LVIDd、LVIDs降低,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既要与颇受欢迎的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看似难两全的目标却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博物馆与大众媒体“跨界”合作的匠心作品中得到了实现。分析这股由荧屏掀起的“文博热”背后的成功密码,或许能找到新时代博物馆重塑形象的有效路径。
过去的观众调查总是局限于进入博物馆的人,而事实上博物馆教育应该更加关注“非观众”[3]。我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认为,观众进入博物馆是为了学习知识,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公众选择进不进入博物馆并非以功能性知识的习得与否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博物馆不得不面对的现状是,在这个大众取向式的社会中,“意象”(image)往往比实质更具有影响力。博物馆教育不应该是如何教育好进入博物馆的观众那么简单,而应该是如何培养起那些非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因此,博物馆教育的第一步应当是多方面的改造博物馆的公众形象,博物馆应当成为不断进行自我形象塑造(image-create)的新主体。
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博物馆形象塑造,需要把过去的专家、研究者视角转化为观众视角,需要走出围墙,把目光投向社会。
二、博物馆是具有交互性的多元文化空间
一言以蔽之,博物馆是具有交互性的,它强调文物与观众的互动、博物馆人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与观众的互动。
在此基础上,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对博物馆作为多元化文化空间的角色做了进一步延伸,聚焦博物馆在社区中作为活跃参与者的新角色。国际博协敏锐地发现,当今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有交互性,关注观众和社区需求,它们成为了文化中枢,是与观众共同创造、分享和互动的平台。
随着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推进,走进博物馆的观众成为各种身份的人组成的集合体。博物馆既是寻找历史记忆的神圣殿堂,也可以是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企及的增长见闻的天地,既可以是摄影爱好者的宝地,甚至也可以成为收藏爱好者“切磋”文物知识的“沙龙”。简而言之,博物馆就是个多元化的文化场所,走进博物馆不仅仅能看展览、欣赏文物,还能陶冶情操、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参观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美国学者约翰·佛克(John Falk)总结性地将博物馆参观行为全过程定义为博物馆体验(Museum Experience),他指出:博物馆体验并非单向的,而是个人条件、社会条件、环境条件共同构成的互动的体验(Interactive Experience Mode)[4]。这说明,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绝不仅仅是博物馆展陈与文本单向度输出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在借用博物馆生产具有多个意义维度的“私人知识”。这些知识有些与他们的见闻有关,有些则为与人沟通之用。换句话说,如果博物馆仅仅希望观众沿着展陈设计人员的思路看完展览,得到工作人员给予的定向思维的收获,而不是让观众在参观时通过想象和发散思维得到自己的收获,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三、博物馆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
2019年3月3日,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对博物馆的定位有如下精辟的描述,博物馆不是娱乐场所,而应是展示、引导高尚社会风气的场所。换句话说,在“中国进入了大众文化的时代,进入了‘众神狂欢’的文化地带”[5]的语境下,博物馆不应在大众文化的裹挟下随波逐流,而应作为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载体去引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来源于社会广泛阶层,是适应民众需要的感官文化,又被称为“世俗文化”,大众文化从一产生就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迎合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口味,契合了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能迅速大行其道。
Find five peanuts(花生),nine sunflower seeds(葵瓜子),nine pine nuts(松子),and four walnuts(核桃).They are healthy to eat.
博物馆文化总体属于高雅文化范畴,为有效发挥其肩负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当主动借鉴大众文化中那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和手段,但在这一过程中,博物馆人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文化是一种较浅层次的文化,它在强调娱乐、消遣的同时,通常忽视了文化的思考性、启迪性和教育性。大众文化需要先进文化和高雅文化的指导和提高。
当然,要提高大众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品位,必须在充分了解大众文化特质的前提下,在这一点上,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让自己的展览和活动秉持健康向上的主旨,又要契合普罗大众的文化口味,即把高雅文化的精神诉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到大众文化所常用的轻松快乐的形式之中。改变之前“板起脸孔说教”的古板形象,用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润物细无声”,让大众在全新的博物馆体验和感受中浸润的同时,领悟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高舜礼.2018年9月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联合召开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
[2]励小捷.《让大众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融入大众》,人民网.
[3]王宏钧.非观众是“非博物馆观众”的简称,即从未参观过博物馆的人,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322.
[4]John H.Falk.《The Museum Experience>》P1,Washington, D.C.: Whalesback Books, c1992.
[5]许文郁,朱元忠,许苗苗.大众文化批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蔡园(1982.8-),女,四川安岳人,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历史学专业世界史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