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其文选第三卷中,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反复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同时,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①而恰恰在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上,我们过去长时期没有完全搞清楚。他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②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③这个论断深刻地指出了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屡遭挫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屡因姓“资”姓“社”的纠缠而犹豫和困惑的症结所在;它震聋发聩,启发人们对早先在自己头脑中已经固定化了的那些“社会主义”观念重新加以审视,来一番思想解放。正是基于这种科学的分析,《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反复地(多达20多处)强调,为了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④

那么,我们在哪些问题上“没有完全搞清楚”?对哪些“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怎样才能搞清楚?才能清醒呢?小平同志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⑤因此,他反复强调,要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始终遵循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⑥这就是说,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以及两者的结合上加以研究,我们才能实际地而不是抽象地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说我们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完全清醒,首先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实质的认识上。那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质何在呢?小平同志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⑦“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⑧他又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⑨“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⑩“发展生产力”,简简单单的五个字,言简意赅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实质,概括了我们的历史经验,点破我们失误的要害,指明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他们的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他们的晚年,都始终非常明确地指出:“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11)“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状况。”(12)深刻地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13)这些关系之所以要改变,完全是适应生产力的需要。为了保证人们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成果不致于丧失,并保证它的继续发展。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一部“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14)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

社会主义所以成为科学,就因为它建立在唯物史观这个坚实基础之上,也就是奠定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的,资本主义以及一切阶级社会的消灭,“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15)同样,共产主义的实现,也“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16)可见,离开发展生产力,就谈不上什么马克思主义,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17)发展生产力,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这不仅没有丢了马克思主义,没有丢了社会主义,恰恰相反,它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段历史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提供哪些启迪呢?经过冷静的分析和严肃认真的总结,邓小平同志从中引伸出崭新的极其深刻的结论。把他的一系列的分析简要地概括起来,最主要的就是,首先他充分地肯定,“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18),“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19),必须坚持;但是,这中间我们又确实有不少失误,失误的主要表现是政治上的“左”,如1958年搞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十年“文化大革命”。“左”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因为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它急于求成,没有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究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20)甚至提倡什么“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胡说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这里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1)这是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极端严峻的国际条件下,我们的社会主义不仅站住了脚跟,而且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十多年中,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显现,这种局面是怎样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呢?首先是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弄通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方针政策的结果。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常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后近三十年的经验。在这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是改革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我们根本路线,就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建设上来,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22)当然,要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单打一,要有多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党所制定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概括地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开放,两个前提”,或者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更简单地说,就是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关系。但它的核心,它的关键,就是“提出了我们的根本路线,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上来,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学地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安排,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路线、方针、政策,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一句话,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历程的对比,无可争辨地证明,是否坚持“发展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否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它,才是从根本上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弄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反之,必然走入迷途,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甚至衰败。

“发展生产力”不仅是正确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也是正确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钥匙。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并确立了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的相当固定的看法,这就是,经济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上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些看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推断;一个是原苏联的(确切地说是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未曾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向人们指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而不能对它作出具体的规定。至于苏联,由于它是第一个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他们的经验我们当然应该重视、学习和借鉴,但他们的实践,总体说来毕竟仍然是探索性的,试验性的。更何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3)可见对上述那些几成定论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我们仍然必须重新加以审视。在这里,“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对它们加以正确鉴别、取舍,从而正确理解、把握的钥匙。

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来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及他们的几乎所有后继者所公认的。它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当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它是解放生产力,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唯一的先决条件”。(24)也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但是对于这个众所公认的原则,却仍然存在着一个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问题,存在着一个是否正确理解和实施的问题。而理解它的钥匙正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早就提出:“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派别的脑海中。”(25)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但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一定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它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而且也几乎是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主义派别的共同理想。那么在这里,空想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何在呢?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基于主观的愿望,而后者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条件基础上的历史必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指出,“这种占有只有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正如其他一切社会进步一样,这种占有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

(26)这种物质条件,经济条件,就是现代化的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水平,”“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27)这就是说只有在资本主义时代已达到的近现代生产力水平上,这种代替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才能够实现,“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28)相反,离开这种生产力的条件,不仅公有制的实现是不可能的,不是历史的必然,只是空想,而且即使用某种手段,强制地勉强地暂时实现它,那也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还可能导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并且也不可能“持久巩固”。(29)这一点我们是切实领略过的。1958年,我们在搞“人民公社化”时,就曾经在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低下的情况下,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企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种“穷”过渡没有带来“经济上的进步”,而是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而这种制度也确实不能“持久巩固”,后来不能不步步“退”,步步改变。事实证明,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去追求又大又公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不是坚持而是糟蹋了科学社会主义。

现实表明,在不同国度,甚至在同一个国家以及它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总不是完全平衡的。因而不顾客观实际笼统的要求公有制,特别是那种公有化程度极高的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公有制实现的程度和形式应该有所区别,各个国家都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确定其实现的程度和形式,才是科学的。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生产力总体落后又极端不平衡,这是现阶段我国的最根本的国情。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最主要失误之一,就是离开这个国情,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其结果是阻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一大进步,就是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来确定我们的所有制结构。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又允许,鼓励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和适度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这种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发展的格局,是十多年来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经济能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充分地证明,邓小平确定的这一方针,不仅没有丢了社会主义,而恰恰才是真正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计划经济。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定无疑的一大基本特征来宣传、实施和固守。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这个观点被扬弃了。党的十四大已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现在正在实践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转移。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一大突破,一大飞跃。它的关键在于揭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而不是社会制度,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之所在。这一揭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的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为人们从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武器。这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突出贡献,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总结和分析的结果。这一揭示,为我们正确地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对于这一崭新的深刻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有一系列的论述。首先,他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因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他在深刻地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行”,“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31)那么,“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否违反社会主义原则呢?小平同志明确地回答:没有。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32)因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既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那么,它的取舍完全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34)计划和市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都是必要的,我们都要用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排除计划,宏观调控就是计划,只不过,从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罢了。

关于按劳分配。生产决定分配,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坚持公有制这个前提外,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力水平,因此这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一开始,曾设想资本主义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化,认识到,在这个“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35)即社会主义社会中,“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社会的痕迹”,(36)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还达不到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水平,因而,提出在这个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为它已经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而也可称为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中,消费品的分配只能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说明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特征的认识也是发展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的消费品分配,既要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避免两极分化,它的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要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它的分配原则应该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同时并存,同时主张让一些企业、一些单位,一些个人靠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这是达到共同富裕的一条捷径。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对于社会主义消费品分配原则的坚持和深化。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来坚持,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他们的后继者们所公认的。但是,这同样存在着如何正确理解和实施的问题。有二种观点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归结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并称之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而把强调发展生产力说成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这就是发展生产力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对立起来了。这是一种误解,也违背了历史事实。其关键在于没有弄清楚无产阶级专政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离开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不能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的。无产阶级为什么要搞无产阶级专政,很显然,这是为了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为了利用这个政权去消灭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并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开避道路。在社会主义时期,所以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是用它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的和平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以它为杠杆,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归根到底,无产阶级专政是服务和服从于发展生产力的,其最终目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从而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自己也随之消亡。这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所在。

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还是毛泽东,确实有过特别突出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列宁还曾经把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测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毛泽东则把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称为“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37)。所有这些,都是从他们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从他们当时面临的直接的中心任务即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实际出发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们谁都不曾把科学社会主义归结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而都是说,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只不过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可见把无产阶级专政说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全部,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但是,毋庸讳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确实出现过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之后,在长达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仍然把主要精力去搞阶级斗争而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情况。如果要把这一段的失误也叫做“传统”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确可以说是对它的突破,但是,这个“传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是失误,因为一方面是思想落后于实际,没有随着历史阶段的转移、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而相应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而是把前一阶段的任务和斗争手段推及并代替了已经发展的新阶段;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专政归根到底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可见,把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实质而造成的失误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混淆起来,因而把强调发展生产力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统对立起来,是不妥的。

综上所述,邓小平同志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去鉴别、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种拨乱反正,对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和权威,对于继承和弘扬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传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7)(18)(19)(20)(21)(22)(23)(31)(32)(33)(3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1、137、63、223、191、63、116、63、137、228、369、116、227、116、116、228、139、148-149、373、203页。

(11)(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325页。

(12)(14)(1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79、39、40页。

(24)(25)(26)(28)(35)(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321、321、317、12、10页。

(27)(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16、616页。

(3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480页。

标签:;  ;  ;  ;  ;  ;  ;  ;  ;  ;  ;  ;  

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