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战略选择(上)_化学工业论文

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战略的选择(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工业论文,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对中国化学工业来讲,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世纪,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为了紧紧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把我国化学工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必须全面、深刻地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主要挑战,系统、深入地研究我们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使我国化学工业能够以充分的准备,满怀信心地跨入新的世纪。

一、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20世纪世界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自诞生以来最辉煌的技术、贸易和发展的巨大变化和成就,为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的化学工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仅有3.2亿元,1995 年我国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2335.19亿元,年均递增15.41%。目前,我国有10余种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染料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氨、硫酸、农药、纯碱居世界第二位;硫铁矿、磷矿、磷肥、烧碱、醋酸、涂料、轮胎、乙烯、合成材料等也在较前位次。经过20世纪后半叶5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化学工业的小国,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居举足轻重地位的化学工业的大国。

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展望21世纪的世界化学工业,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化学工业将面临着新世纪更加激烈和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集中反映在五大发展趋势上: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完成标志着化学工业高竞争时代的来临

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地区集团化迅速发展,特别是三个大的地区性共同市场和贸易集团的建立,对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1.欧洲共同体12国正在加紧建设欧洲统一大市场,并要建立统一货币。与此同时,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国已于1992 年表示将与欧共体联合,组成拥有19国的欧洲经济区。该19国共有3.8亿人口, 国民生产总值近7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统一市场。

我国化学工业1949年—1995年—2000年产值发展图

2.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在建立。1992年8月, 在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该协议规定,三国将在3—5年内逐步废除2万项关税和非关税障碍,实现商品、 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拥有3.6亿人口,生产总值达6.5万亿美元的统一的北美大市场正在形成中。

3.日本近年来力求以其经济实力建立起以它为中心的“环日本海经济圈”,试图与欧、美抗衡。东盟则酝酿在今后15年内分阶段地建立一个东盟自由贸易区。

国际上有些经济学家预言:到21世纪初,这些地区性共同市场和贸易集团的建立,必将大大加快世界经济最终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壁垒,完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96年全球工业发展报告》认为,“全球化正从根本上影响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资金和贸易机会,成为世界上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十分严重的威胁,加剧技术、资金和贸易的极端不平衡。但全面加入全球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21世纪各个国家和企业分享全球化利益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说到底是全球市场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完成,意味着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种产品,不用迈出国门就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无法回避的双重挑战。

化学工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是最为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据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6 个主要国家统计分析,1995年化学工业销售额为9116亿美元,而出口额就达2562亿美元,出口额占整个销售额的28%。近年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已同国际贸易一道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统计,目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存量已达27000亿美元,比1988年增加了两倍。 199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达3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相当于全球总固定资本形成的5.5%。其中发达国家向外直接投资达2705亿美元, 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8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1995年向外直接投资950亿美元。英国为378亿美元,德国为359亿美元, 法国为96亿美元, 日本为223 亿美元(引自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所资料)。 1994年仅日本化工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6亿美元,在亚洲的投资超过9亿美元,北美超过13亿美元。 对外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的数量和比重,是衡量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化学工业对外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数量,充分说明了化学工业在国际市场一体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21世纪世界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度竞争的新时代。

(二)技术创新将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0世纪后半叶,化学工业新技术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化学工业竞争力的特征和范围。技术创新的能力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价格竞争力,成为新世纪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抢占下个世纪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化工公司,都在科研开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以谋求技术领先的地位和市场竞争的优势。

1994年1月31日至2月1日, 在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举办的“科学与国家利益”讨论会上,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专题报告,系统地提出了21世纪美国政府的科学目标和政策。克林顿总统在这份报告中认为:“科学是取之不尽的资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前沿,美国的科技力量是维系我们未来而必须保持和依赖的财富。”并提出了美国政府的五大科技目标:即保持全部尖端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基础科学与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鼓励协作,促进对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的投资,以及物质、人力和资金资源的有效利用;为21世纪造就最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目前,美国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大约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6%。美国政府提出,对于基础研究的投资规模必须与国家目标相适应。把全国研究与发展总投资(包括军用和民用)提高到GDP(61720亿美元)的3%可能是一个合理的长期目标。”

美国化学工业居世界首位,1995年化学产品销售额达3690亿美元,占全世界化工市场销售额的24%。美国化学工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科技开发的支持。据美国商务部资料,现在美国化学工业每年的科研开发投入达176亿美元,是美国8个研究最密集化的工业部门之一,为了继续保持和提高下个世纪竞争的优势,美国化工学会、化学制造商协会等又组织了200多位技术方面的专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 制订了《美国化学工业2020年技术发展设想》,提出了要在提高下个世纪化学工业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三大技术领域,即在化学合成、生物过程与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用科技开发的优势保持美国化学工业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最大推动力。为了取得跨世纪竞争的优势,都以最大的力量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以增强他们在世界研究与开发中的份额和地位。

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各大跨国公司也都以敏锐的战略眼光,纷纷制定跨世纪的发展战略。1995年美国化工百家公司排名第一的道化学公司新任总裁最近表示,要继续在聚烯烃塑料、通用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等优势领域,加大科技开发投入,要用本公司的技术、财力、全球化观念以及全球合作的信息来促使全球事业成功地运转,要使21世纪道化学生产的所有产品都能走向世界。目前道化学公司化工销售额为202 亿美元,净收入21亿美元,而科研开发投入就达8.08亿美元。

(三)跨国化工公司的兼并和联合趋势将直接改变着国际竞争的环境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出现了明显的改组、兼并和联合的趋势。这种以集中优势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调整,必将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环境和国际市场分工产生深刻的影响。

1991—1996年,欧美化工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合并和联合,曾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短短几年时间,化工行业一场世界级跨国产业调整和整合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几家具有代表性大公司产业调整和整合的过程,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1)Du Pont

1991年,杜邦发表第一期10亿美元经费的消减计划,到1992年底,杜邦以美国为主,裁员9000人,可谓大刀阔斧;接着,杜邦推行第二期10亿美元经费的消减计划。到1994年底,再次裁人数千。与此同时,杜邦积极展开所谓“事业选择”,首先买下加拿大的聚乙烯装置,1993年又用丙烯酸与ICI对换(swap)尼龙,并且和BASF 连手展开大规模尼龙中间体的亚洲战略,包括向中国的巨额投资兴建尼龙和己二腈项目计划。到1995年,杜邦的销售额达到422亿美元。

(2)ICI

英国ICI集团公司在涂料、丙烯酸、二氧化钛、聚氨酯等领域, 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了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核心事业”,1993年6月,ICI将医药、农药部门从公司中果断分割独立,成立Zeneca,成为英国产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企业分割,1993年7月,ICI从杜邦换取了丙烯酸,并且和BASF达成用PP换丙烯酸的协议(后来BASF收购了ICI的PP, 并没有将丙烯酸转让给ICI)。1994年以后,ICI在自己的战略部门展开跨国化经营,大肆兼并和收购。它增强了在美国的PET生产能力, 又在台湾和巴基斯坦投资PTA项目。1995年,收购美国Glow Group的涂料, 紧接着又收购了Fuller-Obrien的涂料。ICI在中国的投资也集中在聚氨酯的涂料方面,其战略目标是争夺这些强项上的世界第一,ICI 的整合同时伴随大规模“精兵简政”。旧ICI在全世界有20万员工,到1994年, 只剩下7万多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转到分割出去的Zeneca。

(3)HOCECHST

Hocechst、BASF和Bayer号称德国“老三家”, 二战时期曾经同属IG集团,相互之间有一定分工,BASF重基础化学,Hocechst重化学中间体,Bayer则接近最终消费市场。二战以后, “老三家”虽然各自独立,仍旧保持各自的侧重,并且都曾经以科学家为统帅,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在业绩上不相上下。90年代以来,“老三家”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它们各自强化自己的“核心事业”,领导着整个欧洲化学工业的整合。

1994年,德鲁曼就任Hocechst公司总裁,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战略性大转变, 德氏出身财务部门, 结束了由科学家主政的历史(同时, Bayer新总裁也出身于财务,BASF新总裁出身于法律)。 在德氏率领下,Hocechst首先将公司事业划分为三部分:“核心部门”(Core Busi-ness),通过整合可强化的部门和战略撤退部门。然后,以此为基准,展开对各项事业重新评价,到今天,Hocechst原有的15个事业部门已经减少到7个,130个事业单位减少到30个,Hocechst的战略方针是“脱离化学”,把经营重心放在“生命科学”(医药、农药和营养品)方面。他们从道氏化工收购医药公司,就是新战略的具体步骤,原有的聚酯纤维、塑胶原料等成为非战略部门,将通过与其他公司的事业整合寻找出路。

(4)BAYER

Bayer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和医药品企业”, 期望通过化学与医药两大支柱的互补效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医药品方面,Bayer没有大规模兼并或收购计划,强调在加强研究开发的同时, 做一些合理的调整。在化学品方面,Bayer 准备将有机制品和工业制品合二为一,统一管理,并在全球展开大规模合并和收购,譬如,收购孟山都的 ABS 树脂,收购南美最大的ABS公司过半数股份等等。目前, Bayer在ABS树脂方面居世界第二位;在PC方面也是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的GE。在这两方面,Bayer都正在亚洲积极布点, 首先在泰国建设生产基地,最近又制订了两大原材料在上海的生产计划。ABS的规模最低10 万吨,PC则与上海氯碱合作,拥有4万吨生产能力。

(5)BASF

BASF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系列的兼并与撤退,但在做法上不是单纯放弃“多角化”经营,而是选择效益较安定的经营事业,例如:BASF收购Boots、北陆制药(日本)、Sandoz的玉米用除草剂事业, 并且收购了Zeneca的纤维用涂料事业,以增加收益的安定性,同时, BASF 从经营60余年的磁带领域撤退,又把自己的肥料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卖给加拿大PCS公司。BASF拥有世界最大的化工厂,员工4万人,厂内以15000 辆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从基础原料、中间产品到特殊产品,都可以在这里生产,它与美国式的一家工厂一种产品形成鲜明对照。以这个综合大工厂为基地,BASF展开全球范围的纵向扩展,从比利时、西班牙、美国、墨西哥一直伸展到马来西亚、印度和中国,建立跨国的工厂网络。BASF依仗雄厚的资金,计划到2000年在全世界增加设备投资200 亿马克(134亿美元),包括在中国南京投资60亿马克,建立以60 万吨乙烯为中心的综合化工企业。

(四)亚太地区将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和投资的一个热点

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潜力巨大的地区。据欧洲一份1996年经济研究报告表明,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龙头”, 1996 年亚洲化工产品市场的销售额锐增13%。他们预计,从现在起到2000年,亚洲化工产品市场的销售额将会超过4600亿美元。美国政府提出的21世纪世界十大新兴市场中,就有四个在亚洲,即中国、印度、韩国和东盟七国。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最主要角色之一,同其他国家的贸易量快速上升,所占世界贸易份额已从80年代的1%增长到1996年的2.5%,如果加上香港和台湾两个地区,份额可达7.8%”。亚洲巨大的市场和强劲的需求, 为西方发达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投资和贸易机遇。

中国化学工业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功发展,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中的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力量。美国和欧洲大型化工公司,都把中国作为下世纪投资和贸易合作的“热点”,把投资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亚洲。到1996年底,已有巴斯夫、拜耳、杜邦、ICI、旭化成等13 个西方大型化工公司同我国化工部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目前,欧美主要大化工公司在亚洲的销售额大都占整个销售额的10 %左右。

他们都把2000年在亚洲销售额的目标定在20%上下。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他们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正在制定和实施大规模的投资计划。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工业发展环境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全球环境保护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共存,不仅是对自身的负责,而且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负责。

对于化学工业来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方式,大力开发和应用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对于不可避免产生的“三废”,应尽可能实现生产过程内循环利用方式进行综合利用;对于最终需排入环境的“三废”,必须在排放前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尽管发展中国家关于环境可持续性的影响,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如发展中国家对高标准可持续环境的治理能力问题和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只拥有一个共同的地球、都享受一个共同生存空间,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我国政府也相应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跨世纪环保工作的目标。可以预期,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目前影响着全球环境和生态的突出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等都将会得到科学的治理。人类21世纪环境保护的目标,对化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也是化学工业跨世纪发展的一大挑战。(未完,下期待续)

标签:;  ;  ;  

21世纪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战略选择(上)_化学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