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 广安 638000)
【摘要】目的: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168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切口感染预防护理,对比两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38%,对照组术后出现9例切口感染,发生率10.71%。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χ2=4.767,P=0.029)。所有感染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阑尾炎术后患者进行切口感染预防,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阑尾炎;切口感染;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04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wound infection after appendicitis. Methods A total of 168 patients with appendicitis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8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84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car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cision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a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sion infe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2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the incidence was 2.38%. In the control group, 9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 the incidence was 10.7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χ2=4.767, P=0.029). All infected patients recover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nclusion Prevention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after appendicit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cision infection,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Once the patient has an incision infection, specific treat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Key words】Appendicitis;Incision infection;Prevention;Treatmen
阑尾炎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炎性改变。患者患病后,会出现剧烈的腹痛,较难忍受,疼痛的性质与阑尾炎的类型有关。若患者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钝痛,一般为单纯性阑尾炎;阵发性疼痛一般为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持续性阵痛一般为阑尾坏疽穿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临床中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感染,不仅影响了手术的疗效,同时也容易使患者出现不良情绪,预后。因此,本次研究分析了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及处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168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研究组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4.36±2.64)岁;对照组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5.28±2.55)岁。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下:第一,手术护理。术前应明确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是否禁食高脂肪、高糖、少纤维等食物,若患者为女性,应观察是否存在停经、月经、妊娠等情况。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了解腹痛持续时间、疼痛性质等,明确患者病情。对患者胃肠道反应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存在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并进行对症处理;第二,心理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阑尾炎相关知识、手术流程、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避免对手术疗效造成影响,改善患者预后;第三,饮食护理。叮嘱患者术前禁食,部分患者可给予胃肠减压,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术后当天禁食,当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或肛门排气后,可以摄入一定的流质食物,第2d根据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可正常进食,一般在术后3~4d可恢复正常;第四,病情监测。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切开敷料、腹痛程度等进行监测,观察并发症情况,例如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同时,术后还需要告知患者恢复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对手术疗效的忧虑,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切口感染预防护理,具体方法如下:切口基础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当术中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应在切口边缘铺设手术专用铺巾,固定于皮下筋膜,避免皮肤毛囊中的细菌进入伤口。切开胸腔、腹腔及深入手术区时,还应当用纱布垫掩盖切口边缘,减少皮下组织的暴露,降低内部感染发生率。同时,术中应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组织损伤,严禁将失去活性的组织留在伤口内,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手术时,在处理化脓病灶、胃肠切开、阑尾切断等操作前,应先用卫生纱布对周围组织进行保护,若患者体内脓液较多,则应及时通过吸引器吸出。在对患处或其他有菌部位进行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手册,一旦手套被污染,应立即更换,避免导致伤口二次污染。对于感染严重或创伤较大的患者进行缝合时,应先用渗盐水进行冲洗,可适当应用抗菌素,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38%,对照组术后出现9例切口感染,发生率10.71%。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χ2=4.767,P=0.029)。所有感染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3.讨论
阑尾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发生的炎性病变,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其中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导致急性阑尾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2]:第一,阑尾梗阻。阑尾与盲肠相同,一旦出现梗阻,会引发内分泌物集聚,导致内牙上升,对阑尾壁产生压迫,阻碍远侧血运,容易使细菌侵入,对黏膜造成损伤,最终产生感染;第二,感染。一旦阑尾腔内细菌出现感染,会直接侵入内壁,造成感染;第三,因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障碍,引发内脏神经反射,引发阑尾肌肉、血管痉挛,使细菌侵入,引发炎症。
阑尾炎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剧烈腹痛,且部位大多为右下腹,当炎症累及浆膜层、壁腹膜时,疼痛会固定于右下腹,原本的中上腹部、脐部疼痛会有所缓解甚至消失。阑尾炎发病机制是由于阑尾腔与盲肠相同,含有与盲肠腔内部相通的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正常情况下不会引发阑尾炎,但一旦当阑尾黏膜受到损伤,即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感染[3]。另一方面,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感染致病菌会随着血液循环传递至阑尾,对阑尾周围组织造成感染,从而产生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及生活质量,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中一般对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术后容易出现伤口感染等并发症,预后较差。引发切口感染的因素也较多,例如年龄、机体营养情况、免疫力、阑尾病理改变、临床操作等。因此,为了保证阑尾炎患者的术后康复,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对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共168例阑尾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切口感染预防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38%,对照组术后出现9例切口感染,发生率10.71%。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χ2=4.767,P=0.029)。原因如下:通过对术中卫生安全的严格控制,有效避免了细菌滞留以及消除工作不彻底引发的伤口感染。为了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皮肤消毒[4]。术中,当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应通过手术专用铺巾进行保护,并进行固定,减少皮肤毛囊中细菌进入伤口的可能性,切开胸腔、腹腔及深入手术区时,应采用纱布垫进行掩盖,减少皮下组织的暴露程度,降低内部感染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还需要将无活性的组织切除并取出,避免因组织滞留引发的感染。此外,术中接触过脓液、细菌等器械、物品,均需要及时撤离,避免二次使用对伤口造成污染。术后伤口感染一般发生于皮下组织或缝合线周围,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伤口的情况,保证伤口周围的干燥、整洁,避免细菌入侵。通过全面的感染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若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应立即进行治疗并处理,一旦拖延,不仅会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还可能导致腹壁窦道。因此,术后2~3d应严密监测患者伤口情况,一旦发现切口存在红肿、触痛等症状,应通过75%酒精纱布湿敷,每隔3~4min更换1次,多数感染可一期愈合。若发现感染的时间较早,可以将缝线拆除,将异物去除并清创,适当引流;若患者脓液较多且感染已蔓延至深层组织,则应在冲洗后通过0.1%~0.2%雷夫诺尔引流条引流。若感染后切口裂开,且无异物,脓液较少,肉芽组织新鲜,则可采用蝶形胶布拉合切口,从而缩短切口愈合的时间[5]。若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出现水肿,且长时间未愈合,一般是由于异物存留引发的,因此应及时寻找伤口中的异物并清除,再通过高张盐水进行外敷。若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生长情况较差,可在局部给予糜蛋白酶,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若患者已形成腹壁窦道,应先用刮匙将窦道中的脓液、异物、坏死组织等清除,并通过0.2%甲硝唑溶液进行反复清创冲洗,当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能有效促进切口的愈合。若患者存在合并全身感染的情况,则应采用全身抗生素治疗,对患者进行脓液培养、药物敏感等试验,结合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较高的抗生素,或采用妥布霉素、苄青霉素联合用药。
综上所述,对阑尾炎术后患者进行切口感染预防,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谢青路.经切口置管行阑尾炎切除术患者腹腔引流预防切口感染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75-77.
[2]刘波.全层缝合法预防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6,6(5):209-210.
[3]崔悦峰.阑尾炎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5,21(22):19-19,20.
[4]李生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48.
[5]赖建中.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与有效处理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0):174-175.
论文作者:王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阑尾炎论文; 术后论文; 发生率论文; 阑尾论文; 伤口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