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睡前干预论文_戴正宏

戴正宏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安徽 滁州 239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076-01

【摘要】:目的探讨睡前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疗效。方法护理组84例高血压患者在完善治疗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整患者心理,稳定情绪,加强医疗行为指导,具体落实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方案,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保持其心理平衡,注重做好睡前心理护理,全程住院期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持续观察患者睡前心理状况,每日早晚做好血压测量工作,进行详细比对,认真分析研究数据。结果护理组病例均顺利出院,在全程睡前心理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协助医生处理12例心理存在问题的患者,确保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愉快接受并配合治疗,并逐渐康复。结论:高血压患者有焦虑、抑郁情绪,夜眠状况较差,良好的睡前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人夜眠状况,对夜间及晨测血压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护理

血压的病因迄今尚未阐明,主要与年龄大小、职业属性、所在环境、遗传基因、食盐量及体重因素相关,普遍认为,高级神经中枢功能下降在并发症中占重要地位,而体液、内分泌因素及肾脏等也在并发症中呈现。经常反复的过度劳累与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混乱,从而影响了对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运行,形成了以血管收缩带来的神经冲动为主导的兴奋中枢,最终导致细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产生阻力,血压升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高,并残症多,病死率高。特别是高血压晚期的靶器官损害及其合并的冠心病、脑卒中、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引起死亡的重要疾病。高血压属慢性疾病,多数病人需长期终生治疗。采用药物控制血压,尽管能产生持续、可靠的降压作用,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但常因药物的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而影响对高血压的有效治疗。研究表明,非药物治疗措施(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方法。[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4例病例来源于近2年内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人,诊断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血压按该标准分级。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42-78岁,平均61±8.5岁。高血压1-2级46例,3级38例;低危10例,中危24例,高危42例,极高危8例。伴冠心病60例、高脂血症54例、高血压肾病12例、糖尿病36例,均排除阿司匹林用药禁忌证病人。所入选的高血压病人按住院时间先后依次进入护理组43例和对照组41例,护理组中血压1-2级23例,其中140mmHg≤SBP≤179mmHg者11例,90mmHg≤DBP≤109mmHg者12例;血压3级20例,其中SBP≥180mmHg者5例,DBP≥110mmHg者16例。对照组中血压1-2级23例,其中140mmHg≤SBP≤179mmHg者13例,90mmHg≤DBP≤109mmHg者10例;血压3级18例,其中SBP≥180mmHg者6例,DBP≥110mmHg者12例。

1.2 方法 采用对照法

1.2.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条件下,未予睡前心理护理,晨测血压较护理组偏高。

1.2.2 护理组:所有病人在睡前心理护理干预下,晨测血压正常。具体措施如下:(1)、查阅文献资料(2)、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理解病情的基础上,在接受、支持和保证三原则下进行睡前治疗性接触,参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直接性的心理援助。

②心理调整,稳定情绪,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提出改变不良性格和生活习惯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好处。③加强医疗行为指导,具体落实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方案,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保持其心理平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使病人主动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睡前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用药物,提高睡眠质量。

(3)、整理资料,数据录入,统计分析。

1.3 统计分析及方法: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准差、高血压病人的晨测血压统计。用T检验对病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剂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10.0软件包处理(P=0.05)护理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以高血压为主要危险因素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此耗费的医疗费用也极为惊人。高血压患者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长期受疾病的折磨,情绪波动大,身心疲惫,血压恒定性增高,多数患者潜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与疾病做顽强斗争,同时要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这样对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正效应"作用。[3]具体方法如下:(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理解病情的基础上,在接受、支持和保证三原则进行治疗性接触,参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直接性的心理援助。(2)心理调整,稳定情绪,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提出改变不良性格和生活习惯的方法,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好处。(3)加强医疗行为指导,具体落实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方案,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保持其心理平衡。

为了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做到,了解病人的思想、生活及工作情况,进行一定的卫生宣教,解除其对本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鼓励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还应避免精神刺激,遇事应冷静,不要激动。因为情绪激动很容易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而引起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周围动脉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而发生意外。在护理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要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病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关系,鼓励患者战胜疾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相信医学,由心理失衡达到心理平衡。给患者正确的睡前心理护理指导,及早发现和治疗,护理上加强宣教力度,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残率及死亡率。这也是预防高血压病复发及发生并发症的一项重要工作。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武阳丰,王增武,高润霖,等.中国医疗卫生人员高血压防治观念和防治知识调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64-269.

[2] 伏虎,刘国树.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新观念.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9):1178-1179.

[3] 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102

论文作者:戴正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7

标签:;  ;  ;  ;  ;  ;  ;  ;  

高血压病人的心理护理与睡前干预论文_戴正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