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辉煌--上海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之旅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辉煌--上海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之旅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辉煌——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获奖优秀成果巡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市论文,第四届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辉煌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种实际问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方针;对于学科建设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总之,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样,进入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日前揭晓的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共评选出243项优秀成果。其中包括一等奖著作11部、论文15篇;二等奖著作18部、论文30篇;三等奖著作72部、论文97篇。这次评奖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成果,集中展示了近两年来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成就,这些优秀成果从不同的侧面,突现了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综观本届获奖的优秀成果,就其整体而言,反映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一、加强、拓展、深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又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本届获奖的优秀成果中有不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著。

如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三篇》,由《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和《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三篇组成,这三篇著作分别从不同角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对20世纪以来哲学领域里的重大问题: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的独创性的回答。《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论述了基于实践的认识的辩证法,特别是如何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阐明了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辩证法,就是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过程;《逻辑思维的辩证法》阐述认识的辩证法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范畴,转化为方法论的一般原理;《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认为人的自由,就在于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认识的辩证法贯穿于实践,便表现为在创造真善美的活动中,培养自由人格的德性。三篇著作各具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而成一个整体,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普及化的一个成功范例,被公认为是建国以来少有的颇具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著作。

又如刘放桐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文章明确提出,我国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应当而且必须推进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有机结合的新阶段。从这一论题出发,文章深刻分析和重新评价了西方哲学的近代转型,以及西方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超越;文章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又是对西方现代哲学的超越。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大胆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精华,对当代中国哲学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真正实现中西融汇和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我国哲学研究达到新水平的标志。

再如李君如的《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本书是作者“毛泽东研究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重点研究了毛泽东与邓小平两位伟人的思想关系。这部著作分析论述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所要解决的首要的革命理论问题,阐述了邓小平解决这一问题时面临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条件,研究了邓小平完成毛泽东未竟之业的战略构想,并以发展为主线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部著作对于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著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总是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对历史经验的回顾总结,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周尚文的著作《社会主义150年》,较为完整地描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轨迹和三次历史性飞跃: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二是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了现实;三是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开创一条适合时代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考察,这部著作为理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坚持,才能发展。

党的十五大在我党的理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深刻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对于进一步准确理解和完整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新世纪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邦佐等的论文《中华民族振兴史上的光辉里程碑——论“十五大”的划时代意义》,从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和规划等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十五大的划时代意义,这是一篇宣传邓小平理论、学习十五大精神的优秀文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内涵。奚洁人的论文《爱国主义的历史创举——略论香港回归祖国的精神价值》,从“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中华民族百年盛事出发,论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中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和精神价值,是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完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是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因而具有极高的激发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爱国主义精神价值。这篇文章对于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此外还有,钟家栋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周一平的论文《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俞吾金的论文《马克思的时空观新论》、陈学明的论文《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反思》,等等,这些优秀成果进一步显示,近年来,本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方面正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二、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上海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辉煌成就。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推进这一转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中,经济学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本次评奖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经济学研究成果,集中地反映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生活,面向社会实践的求实精神。另一方面,也正是有了这种求实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与现实需要的契合中不断得到提高。

如张军的《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1978~1992)》,是一部系统论述和总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和发展经验的经济学著作。该著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现代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改革战略和发展路径作了深入分析,特别研究了价格双轨制思想和“双轨过渡”方式作为渐进式改革战略的形成与演变,并在实证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该著作出版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研究方法的成熟和颇具创意的见解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银企关系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难点。金晓斌的《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交易关系的理论分析》一文,运用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和现代经济学中关于银企关系运行机制和交易式演变的理论,对这一当今世界经济学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探本溯源的分析研究,揭示了银企关系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为在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建立健康良好的银企关系,提供了富于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

再如张道根的论文《组织边际创新中的市场体制演进》,该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为样本,以现代经济学的组织创新理论,首次概括描述了这一地区的典型改革模式,即组织边际创新模式。该文提出并论证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揭示了这一模式依托原有组织资源,寻求边际改进的最小摩擦路径,利用中心与边缘的组织资源相对优势、市场层级相对优势、政策环境的区域差异,是稳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有模式。该文对组织边际创新模式所作的科学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此外,谢识予的论文《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殷醒民的论文《中国工业资金的“逆向”流动和融资政策导向》、陈学彬的论文《非对称信息与政策信息披露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分析》、朱宝树的论文《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中的劳动力转移态势和新问题》、陈昕的论文《中国书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与新出版组织的培育》等获奖成果,反映出经济学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契入深度和广度,以及为解决现实问题所作的努力。

如果说,经济学研究作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那么,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在不断地将自己的研究视野拓展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管理学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学研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苏东水等的著作《中国管理通鉴》,着眼于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来促进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通过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中国各历史时期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力图构筑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管理于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该著作的出版为深入研究中国管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部中国管理思想资料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教育学研究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先导。本次评奖中有不少教育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获奖。如陆有铨的著作《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的历程》,通过把20世纪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放在整个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上来加以考察,着重研究了不同时期某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与其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般规律。

此外,谢安邦等的著作《全国义务教育学生质量调查与研究》、吴立岗等的著作《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郑金洲的论文《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等优秀成果,都反映出近年来社科研究对教育问题的执着关注。

国际问题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跟踪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问题研究是上海社科研究的优势学科,近年来,本市的国际问题研究又涌现出不少优秀成果。

如陈启懋等的《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这部著作认为,从1989年的苏东剧变起到21世纪初是整个世界格局大转换时期,也是世界历史大变动时期,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走向缓和和稳定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安宁;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新的平衡还未建立;当前国际斗争明显具有新旧交替的特点,以经济为重点的较量是其特色。这部著作通过对苏东剧变以来世界格局深入的分析,力图把握这一转变时期的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因而,对于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国际战略的调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又如,张幼文的论文《关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几个理论问题》,该文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当代的含义、世界经济一体化理论概念的界定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律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指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包含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生产经营跨国化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的结合上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在理论上的创新和学术上的突破,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很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得到新的加强

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一向具有学科齐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特点。近年来,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继续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加强,本届评奖中产生的优秀成果突出地反映了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在基础研究领域,重视新知识的积累,探索基本规律,创立新的学说,成为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根本途径。

如谈敏等的《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92)》,该著作以系统的方法确定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并对历史时期进行了划分。在对经济类著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以新中国经济学基本理论、财政思想、金融思想、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统计、会计和新中国经济史学等,对1949~1992年间经济思想的发展在基本经济理论和各分支经济学科领域所留下的历史轨迹、时代特征、丰富多彩的思想理论观点和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考察和总结,从而揭示了新中国建国四十多年来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脉胳、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这部著作在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首次建立的研究模型,被学术界公认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又如,马光仁等的著作《上海新闻史》。上海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近代以来,上海在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中西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由此推动了上海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曾一度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新闻中心。研究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该著作在详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力求全面客观地论述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把握其特点,并以此探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该著作不仅填补了上海新闻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而且是近年来我国新闻学基础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再如,陈思和的《陈思和自选集》。该著作是作者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史论的论文集。这部文章可以分为三组:一是关于“20世纪文学史”的现象研究,在这组论文中,作者从文学的整体观出发,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的诸多文学现象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同时,又将西方文学思潮和流派置于中国文学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以更加自觉地姿态来审视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二是关于“五四传统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立场”的研究,作者从反思五四的立场出发,将中国当代文学划分为三大板块,并提出了“民间文化形态”的理论。三是作者关于台湾新生代文学和科幻小说的研究。这部著作充满了创新精神,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被认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充分重视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本届评奖产生的不少优秀成果,把以新方法、新视角开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作为提高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葛剑雄等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著作以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文献学、考古学、语言分析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对自先秦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历史上的移民现象,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力图把握移民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该著作因其理论方法的创新,被认为在移民史研究领域达到了开创性的成就。

又如,姜彬等的《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该著作最为突出的理论特点是,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区域文化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江南稻作生产的文化意义以及与当地社会生活、精神观念的关系,作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从而揭示了江南稻作文化的概念、内涵、意义以及与其他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这部著作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经典意义。

再如杨治良等的论文《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用实验方法研究内隐社会认知在国内是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缺乏意识监控或意识状态不明确的条件下主体对社会刺激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该论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法和结果进行了科学严谨地论证和阐述,证明了社会内隐认知的客观存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

本届评奖产生的获奖优秀成果,注重科学视角的交叉、强调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就其整体而言,在研究中求实创新,已成为所有优秀成果普遍追求的学术风气。如姜义华的论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和新理性主义》,文章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的内涵、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对社会巨变中产生的失序、失衡、失范状态及其根源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性质来阐述新理性主义成为中国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的必然性,从世界文明的发展大趋势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威胁论”。文章立意深远,论述透彻,发表后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又如王桂新的著作《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该著作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探索性的深入研究。首先在理论上充分借鉴和运用系统论思想、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从“区域”着眼探索人口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点,由此提出了把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系统整体研究的“人口分布经济学”的概念,开发并构筑了这一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及其结构体系。这部著作对传统的人口地理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开拓了现有人口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

此外,何勤华的论文《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郭豫适的论文《论儒教是否为宗教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的关系》、虞万里的论文《〈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周振鹤的论文《客家源流异说》,等等,这些优秀成果在理论方法上的创新和研究水平上所达到的高度,都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新成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优秀成果评奖中,有一部大型电视片《血肉长城》获得优秀成果奖。这部由贾光华等人制作的电视片,融思想性、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史料和抗日战争亲历者的追忆,真实地叙述了五十年前那场人类的大劫难,有力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罪恶,诉说了亿万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片子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部电视片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历史教材,也是探索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化的一个成功范例。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我们可以期待,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攀登新的高峰,不断走向繁荣和辉煌。

标签:;  ;  ;  ;  ;  ;  ;  ;  ;  ;  ;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辉煌--上海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之旅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