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本文通过从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表现、影响途径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旅游案例进行思考,进而针对我国旅游目的地文化遗失的现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文化;文化遗失;文化保护
近年来,我国各地旅游开发过热,科学管理不到位,经营理念产生偏差,从而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焦点之一便是旅游活动给旅游目的地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冲突。在外来旅游者与接待地区社会的文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许多接待地区经常处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有时会置当地的文化习俗于不顾,甚至会以牺牲文化尊严为代价来迎合旅游者。短期经济效益的取得却是以毁坏旅游目的地的长期发展和永续性开发为代价,因为从旅游的本质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经济的核心,旅游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所以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遗失进行研究是需要我们重点思考与探讨的领域,也是我们的政府、行业与社会公众等各方面需要合力解决的难题。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表现
旅游作为我国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产业之一,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了多重影响,尤其在文化方面体现尤甚,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在三个方面。
1.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的扭曲。
现在许多旅游目的地过度商业化,文化活动舞台化呈现,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以演艺的形式展现,而且全民皆商,各种手工艺品重量不重质,劣质粗糙,损坏了文化形象。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这些短视逐利的商业性生产致的当地社会文化的失真甚至扭曲,这不仅容易引起旅游者和外部社会对当地真正社会文化的误解,而且长此以往甚至当地居民对其真正出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会产生问题。
2.旅游目的地风情民俗被同化。
许多旅游目的地因为过去相对封闭,与外界交流少从而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充满着神秘感与吸引力。然而随着旅游开发,大量的外来者进入也带了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和精神思想等。二者产生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的旅游目的地会受到影响,传统的风俗文化、民族特色会被冲淡、甚至在强大的文化冲击中面临消亡。如云南大理白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头缠绣花巾,腰系紧身绣花圆腰,现在走在大理鲜见穿着民族服装的妇女,更多的被牛仔裤和超短裙所代替。
3.异地文化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异地文化中不仅有好的文化元素,也有不好的文化因子,这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思想与文化给旅游目的地社会所带来的隐形影响,旅游地居民在于旅游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进行模仿,人们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外在形式靠近,而后不良的行为也会被当地人们所接受,比如商业投机、坑蒙拐骗,以营利为核心等等,最后完全破坏掉当地的淳朴文化特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途径
旅游作为一种动态活动,其影响途径也呈现出多元化与主动性,我们需要解析其影响途径,了解其途径特点,从而有助于寻找应对策略。
途径之一:跨文化交流的文化冲突以及旅游者的示范效应。
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法国旅游学社会学家罗贝尔.朗卡尔指出:“旅游者在于接待地区居民相遇时,会意识到各种价值体系的不同,甚至相互对立。旅游通过个人之间的实际相遇,造成了一种文化的冲突,一种社会的冲突。” 而旅游者的示范效应就随着大量旅游者的不断来访,外来文化通过旅游者的服饰、行为和生活方式,无形之中也在传播和渗透,从而对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学者托马斯.哈丁在《文化与进化》中:“高级的类型在其扩展中,能够通过强制地或半强制地将它们改造成自己自己的模式,支配和同化文化系统的其它类型。文化涵化的一般优势法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章海荣.《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途径之二: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破坏严重,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生态环境是地方特色文化孕育的基础。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盲目的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原有的自然景观被商业化和城市化景观代替,尤其是在乡村,不合理的规划建设导致乡村原有的风貌不复存在,乡里乡音更是难寻其迹。一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居住在此的人们不得不另迁他处,原有的文明也将消失。
三、减少旅游目的地文化遗失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观
保护是前提,发展是动力。旅游目的地不能搞跨越式发展,需要循序渐进的来推进,在做好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游客接待,并且给旅游者和当地的民众有一个适应的时间,为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冲击营造一个适应期与缓冲带。
2.做好旅游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文化是有机的整体,讲求多方位的均衡,它有其自身的存在环境和表现形式。我们在旅游开发中不能偏重任何一个层面,需要把握合适的度,做好前期规划,在运营中讲究科学管理,尤其是要做到“传统性和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本真性和商品化”三方面的均衡。
首先,必须重视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我们需要在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基础上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也要在结合现代化的有益内涵来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其次,也要注意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旅游目的地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开放文化中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开发策略,学会有选择性的中西结合,推进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好的宣扬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最后,还要注意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旅游切忌过度商业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设计一定要基于本地的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其中的“地方味道”是重点,不可以盲目的跟风,照搬其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项目,制造“伪文化”。
总而言之,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需要我们正视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关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遗失与保护,从宏观政策到实际举措中来进行文化的传承,从而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章海荣.《旅游文化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邹统轩.《古城、古镇与古村 旅游开发经典案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宋振春.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作者:王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目的地论文; 旅游者论文; 途径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