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尹继彪

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尹继彪

摘要:建筑行业发展较快,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住宅提出不同的、更高的需求,这就要求住宅建筑施工过程以科学为本。传统建筑业不仅材料消耗量巨大,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然而通过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建筑业中存在的弊端,而且还能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住宅建筑的施工质量,进而优化整个社会中的资源配置,让建筑产业更好地转型升级。本文对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常用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

引言:

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主要指以现代流水线工业化生产方式批量生产各类住宅建筑预制建筑构件,将所生产预制建筑构件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建造房屋。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住宅具有施工效率高、工期短、节能环保等诸多优势。因此对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将加大预制装配式建筑理念的推广力度与工程施工质量。

一、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常用施工技术

1.预制建筑构件加工技术

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中,需要基于工程设计方案以批量制造各类预制建筑构件,确保预制构件的规格尺寸、造型结构与性能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与相关施工要求。在应用预制建筑构件加工技术时,要同步开展预制构件加工方案审核与预制构件实体质量检测工作,及时对所存在的劣质预制构件进行更换,同时确保所制定、实施预制建筑构件加工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2.预制构件运输及堆放技术

在预制构件运输环节中,要提前对运输车厢进行改造,垫设、搭建各类缓冲防撞材料与保护结构,避免预制建筑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磕碰、损坏问题。此外也要制定合理预制构件运输计划(包括构件摆放结构等等),在充分保障运输效率与预制构件完好的同时,有效控制预制构件运输成本。在预制构件入场后,要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范标准,根据不同种类、规格型号预制构件的尺寸造型进行合理堆放,避免底层堆放预制构件承受过大荷载而出现破损等问题。同时,要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而做好场地平整、排水、加设支垫等防护措施。

3.预制内剪力墙安装技术

在工程预制内剪力墙构件安装环节中,时常出现剪力墙结构失稳、位置偏移、与其他建筑构件之间的衔接程度不足等施工问题,进而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与抗震性能。所以,在应用预制内剪力墙安装技术时,要提高所安装内剪力墙与其他预制建筑构件之间的衔接程度。对这一施工目的的实现,可选择在条件允许前提下采用螺栓装置对内剪力墙与其他预制构件进行连接,且构件连接精度也将得到有力保障;在内剪力墙安装准备阶段中,要提前在建筑下层板区域中预留插筋材料,随后将插筋贯入内剪力墙构件结构中所留设螺栓孔内;优先选择将内剪力墙连接螺栓安装于整体结构的中心区域中,为后续施工作业的开展提供先决基础及施工便利。

4.预制叠合板构件安装技术

在预制叠合板构件安装时,将施工作业层以及所安装预制叠合板构件二者间的施工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明确预制叠合板具体安装位置及方向和角度,避免预制叠合板出现位置偏移等施工问题。在预制叠合板安装过程中,由于叠合板平面积较大、且厚度较小,因此时常受到外力碰撞而出现叠合板损坏、开裂、扭曲变形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采取有效加强保护措施。为充分保障预制叠合板构件的吊装紧密性符合施工要求,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择适当吊装方式,常用方式为模数化吊装;为避免预制叠合板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受到自重力与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位置偏移问题,需要提前于构件底部安装区域搭设临时性支撑结构,对预制叠合板进行固定;如若建筑结构为双层结构时,需要优先选择于适当施工位置搭设双层支架结构,为所安装预制叠合板构建提供支力。而当上层叠合楼板安装作业结束后,及时开展混凝土浇筑及养护作业,待混凝土强度系数抵达相应数值后,对所搭设下层支架进行拆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预制窗体构件安装技术

在预制窗体构件安装技术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根据现场具体情况以及建筑结构选择适当构件连接方式,如螺栓连接、吊耳连接等等。在螺栓安装、构件连接时,要对预制窗体构件的安装角度、方位不断进行纠偏调整,不仅要确保预制窗体的安装位置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同时也要保障所安装螺栓可以有效插入所预留连接孔内。

二、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1.保护预制构件

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中要将各类预制建筑构件吊装至指定位置,随后开展构件安装和混凝土现浇作业。在这一施工模式下,时常出现预制构件安装位置偏移、构件损坏等施工问题。施工人员要灵活采取预制构件保护技术,同时注重实际施工现场情况与预制建筑构件的相关信息,例如参数尺寸、规格型号等,使用适当型号吊具与吊装转方式,确保预制构件的平稳、匀速吊运;在出现预制构件吊装/安装位置偏移问题时,要重复开展构建吊运安装作业,禁止使用各类工具对预制构件进行野蛮校正;在预制构件后期固定环节中,可使用斜撑杆等工具对构件安装位置、角度进行微调;在模板传递环节中,需要优先选择尺寸相对较大的阳台等区域作为模板传递平台。同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模板与各类预制构件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损坏问题。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项构件成品保护、运输保护以及堆放保护措施,避免预制建筑构件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出现损坏问题。

2.做好工序交接与工程质检工作

目前来看,由于各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有所不足,时常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各类施工质量问题,例如,预制窗体等建筑构件的安装位置偏差数值过大、内剪力墙构件连接系数不足等。如过没有及时解决所出现各项施工问题,就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降低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各项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要重点开展工序交接工作,并在各项工序交接过程中对施工成果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及时对所发现施工质量问题、技术问题加以优化解决。

3.优化施工工序

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具有施工工期短、施工效率高的特征,因此需要对各项施工技术流程进行紧密协调、配置,确保在预计时间范围内结束各项施工作业。而对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基于工程实际施工情况与各项施工技术的工序流程与技术特征,从而制定具有高度合理性与可行性的施工工序流程/施工方案,有效控制各处施工节点的难度系数。

4.有效处理各项技术难点

在工程施工阶段中,普遍存在钢筋连接位置与数量施工信息模糊、管线纵向敷设密度低、预制构件型号混杂等诸多施工问题,进而对各项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造成影响。因此,通过精细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与应用的具体流程,重点组织开展技术方案深化设计和技术交底工作。例如,在建筑结构防水处理环节,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择适当防水材料、做好外墙防水密封胶防水作业、厨房与阳台防水作业,同时重点检查各建筑构件之间是否存在安装间隙分析,确保实际防水性能符合工程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预制装配式建筑将逐渐成为城市住宅建筑的主体类型,也是我国建筑行业的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技术人员必须明确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技术难点,并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完善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进而实现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建成.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设科技.2017(22)

[2]谭重岳.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与应用分析[J].住宅产业.2018(05)

论文作者:尹继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20年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7

标签:;  ;  ;  ;  ;  ;  ;  ;  

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尹继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