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直肠癌?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发生在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癌,多发于45岁的人群,青年人发病率持续上涨。当前,临床尚未明确直肠癌的病因,但均认为和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相关,常见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腹泻、消瘦等,侵犯尿道、膀胱等脏器时,出现下肢水肿、尿路刺激症状等,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2.直肠癌化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直肠癌化疗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具体表现如下:
(1)适应证。①直肠癌晚期或扩散转移的患者,肺、肾、心、肝及骨髓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可以优先化疗。待症状缓解后,再结合放疗、肿瘤生物治疗;②不适宜手术,或放疗的各期患者;③手术或放疗后巩固治疗,及术后、放疗后复发转移的患者。
(2)禁忌证。①年老体弱或恶病质的患者;②肠穿孔或出血,并发严重感染的患者;③骨髓功能低下,血小板<50×109/L,白细胞<3.0×109/L,或严重贫血,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④心、肾、肝等重要脏器病变的患者;⑤肿瘤未切除,一般情况差,化疗毒副反应大的患者。
3.直肠癌化疗口服药有哪些?
(1)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直肠癌化疗常用药,是氟尿嘧啶类药物,可被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胸苷磷酸化酶,转变为5-FU。利用肿瘤组织中的胸苷磷酸化酶活性,高于正常组织的特性,达到选择性激活肿瘤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杀伤肿瘤的效能,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采用每天2次的给药方式,可模拟持续灌注的5-FU,在药物作用的部位,提供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
(2)伊立替康。伊立替康是一种半合成衍生物,通过对拓扑异构酶的抑制,发挥细胞毒作用。该药物能够选择性的作用于拓扑异构酶I,对DNA复制、空间构型、转录、分裂等过程,具有重要的干预效果,使DNA单链或双链断裂,诱导癌细胞凋亡。
(3)奥沙利铂。奥沙利铂是第3代铂类化疗药,和其他铂类药物一样,作用部位均为NDA,DNA链和铂原子形成链内或链间的交联,阻断DNA的转录和复制。奥沙利铂和DNA结合快,对RNA也有一定作用。
(4)贝伐珠单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VEGF-A的单克抗体,可选择性的结合循环血液中的VEGF,避免细胞膜受体和VEGF结合,抑制微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血供,增加血管通透性,降低组织间隙压,加快药物的运输和吸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4.直肠癌化疗口服药怎么吃?
上述内容得知,直肠癌化疗口服药物多,现以常用药卡培他滨为例,介绍几种服用方式。
(1)术前放疗,联合口服化疗药。手术前服用卡培他滨,有助于提高放疗效果。从放疗的第1天,开始服用卡培他滨,持续服用5周,每周服用5天,每天2次,也就是5×5的方案。为了提高用药依从性,患者可以想象自己是上班族,每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休息。口服卡培他滨同样如此,连吃5天,休息2天。虽然每个医院的放疗时间不一样,但是服用药物时,还是要按照早晚各一次的方式。
(2)配合静脉化疗一起。也就是3周化疗方案:静脉化疗1天,口服卡培他滨2周,休息1周。卡培他滨口服的2周要连续服用,不能间断。
(3)单独口服化疗药。此方式适用于年龄大,对化疗不耐受的患者。开始时,尝试小剂量的服用卡培他滨,然后逐渐增至常规剂量,虽然服用时间长,但患者易耐受。具体方法:持续服用2周卡培他滨,停1周后继续服用,如此循环半年。
一般情况下,建议患者每天按时服药,如果漏服一顿药,不要补服,接着吃下一顿即可。举例:某患者早上8点吃药,有一天8点忘记吃了,10点多才想起来。这样,就可以继续吃早上那顿,晚服用1-2h对效果没有太大影响。如果是第2天才想起前一天未服药,也不要吃双倍的药,按照正常剂量服用就好。应注意,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尽量避免漏服药物。
5.直肠癌化疗后的饮食护理
直肠癌患者化疗后,身体比较虚弱,需要加强饮食指导,补充机体营养,增强体质。其一,直肠癌化疗后易复发,消化能力弱,应给予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其二,化疗会导致白细胞下降,患者可以多吃阿胶、牛肉、大枣、银耳、花生仁等食物;其三,直肠癌患者多便中带血,尤其是晚期,因此要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不吃油炸、烟熏的食物,不吸烟,不饮酒;其四,化疗后患者多食欲下降,吃不下东西。对于这点,可以用姜刺激食欲,吃些清淡的食物,如稀饭、馒头、土豆、鸡蛋等,忌油腻;其五,出现呕吐时,可以吃柿饼泡饭、砂仁鲫鱼等。患者长期发热或久泻时,多要喝水,主食以面条、粥等半流食为主。
综上所述,直肠癌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一经确诊要立即治疗。化疗过程中,遵医嘱合理、按时的服药,并在化疗后科学膳食,增加营养,增强抵抗力。本文通过上述介绍,希望能规范患者的用药行为,巩固化疗效果。
论文作者:江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5
标签:直肠癌论文; 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是一种论文; 药物论文; 细胞论文; 食物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