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调查、统计与分析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调查、统计与分析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Investigation、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Aim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文,层次论文,大学生论文,Investigation论文,Statistic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目的 调查 分析 建议

(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冯惠敏等)

1 目的与需要、兴趣、动机的关系

目的是人对某种对象的需要在观念上的反映,是人在行动之前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表明人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而要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现实。

需要是主体的一种缺失状态。由于主体产生了一种缺失,便必然产生一种去获得某种客体的冲动,从而使主体的缺失得到满足。在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根据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提供的可能而产生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于是,作为对需要反映的目的也就有了不同层次。需要一旦产生以后,就必然会付诸行动,从而产生了兴趣和动机。同样,人的需要及其层次不同,所产生的兴趣和动机及层次就不同。

由此可以看到,需要是产生目的的根本原因。如果一个人不产生某种需要,那么,他也就不会具有相应的反映这种需要的目的;需要又具有层次性,与相关的动机、兴趣和目的也具有层次性。而且在需要的层次中,越是与个体当前的缺失严重程度相适应的需要(心理学上称之为低层次的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就越强,兴趣就越浓,目的就越明确。同样,目的越明确越具体,与主体的距离越近,该目的对需要的激发、指导、调节和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动机与兴趣也就越强,相反,那些与个体的缺失严重程度不相应的需要(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层次的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就相对较弱,兴趣也较轻微。也就是说,与该需要相适应的目的如果离主体越远、越笼统、越模糊,则对需要,进而对动机和兴趣的激发、指导、调节和控制的效果就越差。

以上我们简要地概括了一下目的与需要、动机、兴趣的关系。那么,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目的的现状如何呢?他们对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的状况又是怎样呢?为此我们作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

2 大学生学习目的的现状

1993年3-5月,我们对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制图系的一至四年级本专科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19人。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2.1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即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目的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自认为能力不差,希望进一步发展自己,以求更加充实自己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②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地位,得到更多人的尊重;③希望经过刻苦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总之,是围绕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目的而学习的。在调查中,抱有这种学习目的的学生人数为293人,约占总人数的70%。如在回答“你认为你在学校的学习是为了______”一栏中,有9%的学生选择“个人能出人头地”,有29%的学生选择“将来分配有个好工作”,有32%的学生选择“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等等,这说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是为了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体现自我价值。

2.2 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是指把其他个体与自己的作用关系作为驱动力的学习目的。如为了不辜负教师的期望或为了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如为了在学习竞赛中不输给别人而拚命苦读……这些都是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在调查中抱有这种学习目的的学生人数有80人,约占总数的19%,其中1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为“报答父母和亲人的期望”,有4%的学生选择“为了不落后于他人”、“不影响班集体的成绩”等等。

2.3 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是指结合了社会需要的学习目的。当一个学生把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与自己的学习目的结合起来时,便产生了为社会的需要而学习的目的。在调查中,抱有这种学习目的人数有46人,约占总人数的11%,其中,有7%的人在回答“你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为了____”一栏时,选择“学习知识,掌握过硬的本领为国家作贡献”,有4%的学生选择“将来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大多数是指向个人自己的,而指向他人和社会的则相对较少。

3 大学生学习目的与学习积极性的关系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回答“学习有无计划”、“课外大部分时间花在哪里”、“对学习有无兴趣”等反映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时,有259人选择“学习有计划”、“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对学习有兴趣”答案,其中在指向个人学习目的的一类人中,有198人,约占总人数的47%;在指向他人学习目的的一类人中,有42人,约占总人数的10%;在指向社会学习目的的一类人中,有19人,约占总人数的4%。上述数字表明,学习目的越接近学习个体、越明确、越具体,其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而不是学习目的的层次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学习目的是由个人的学习需要所决定的,而如上文所述,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们在满足需要的时候,总是按层次的发展由低到高逐层去实现,并且通常总是在个体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总是贬低个体的需要,而不切实际夸大和抬高社会需要的价值。其实,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也不符合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事实上,个体在实现自己的需要时,离自己的距离越近的需要,行动起来,动机就越强,兴趣就越浓。因此,当大学生把学习目的指向个体的需要时,就必然会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这表现在他们对课程类型的选择上就是注重实用课,因为实用性课程对满足个体日后的需要会起到更直接的作用。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就是应用性学科(包括外语),人数为293人,约占总人数的70%;其次是实验课,人数为84人,约占总人数的20%;最后是专业的基本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人数为42人,约占总人数的10%;表现在就业态度上,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尽可能早地走上工作岗位,而对于考研究生热情并不高,想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只有36人,占总人数的8.5%。而且,出人意料的是,对于考高分,评三好学生等通常认为很有刺激性的东西,许多大学生认为是虚的,兴趣都不高,如在调查统计结果中,考试想得高分的人数为86人,约占总人数的20.5%,想被评为三好生的人数为67人,占总人数的15.9%。

当然,我们肯定近期低层次的学习目的,并不忽视远期的高层次学习目的。高层次的学习目的虽然对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缓慢一些,但维持的时间却较长;而低层次的学习目的虽然对学习动机兴趣的激发要快一些、强一些,但维持的时间却短些。因此,在尊重并承认大学生近期的、具体的、低层次的学习目的的同时,要鼓励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高层次的学习目的,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近期的低层次的学习目的自然地融合到远大的高层次的学习目的中去,从而更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上述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中,有160人选择“学习无计划”“对学习无兴趣”等答案。究其原因,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自己所在的学校和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161人(占总人数的38.4%)对自己现在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有206人(占总人数的49.2%)在填写报考志愿时,没有把自己所在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这些志愿都是由“中学班主任或老师帮助填写的”(79人,占总人数的19%),由“父母主张填写的”(41人,占总数的10%)。他们入学后有一种失落感,对专业学习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因此,学习的兴趣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

4 几点建议

鉴于目前大学生学习目的的现状,我们特提出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4.1应当从思想上端正对大学生学习目的及其学习态度的评价观,从总体上肯定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持怀疑的态度,贬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认为当代大学生都不爱学习。事实上我们往往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不愿学习,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而且对于那些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应给予正确的指导。

4.2应当尊重并肯定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目的的选择,不能以社会目的的学习来否定个人目的的学习。我们认为,不管为哪种目的学习,只要学习者能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就应当肯定。而事实上即使是为个体目的而学习,最终的结果都必然要在社会中去实现,都是在客观地(自觉不自觉地)为社会服务。所以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向社会的,只不过有个时间和方式的问题。因此要承认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目的。

4.3 上面分析过,学习目的越接近学习个体、越明确具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因此,要尽量让学生明确个体学习目的,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习目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在解释学习某一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时,应该努力使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和其自身发展的联系,最终使得他们将学习内化为自觉的需要。有一些课程,学生一时不能明白它们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时候,教师应尽可能挖掘出它们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潜在影响,也可列举生动的实例加以佐证,使学生较为形象地感受到课程的“远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4.4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原本是希望好好学习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填错了专业,这大大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要逐步改变专业填报“一锤定音”的状况,允许学生入学后一段时间内在专业上的流动。从全局的角度看,还要允许学生在校际间的流动,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能挑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充分实现个体的学习目的。

标签:;  ;  ;  

大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统计与层次分析--大学生学习目标的调查、统计与分析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