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重组中职工心理研究论文_吴秀菊

企业改革重组中职工心理研究论文_吴秀菊

山东能源肥矿集团安全文化培训学院 272400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企业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员工在面对改革的当下,心态上、工作上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煤炭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改进和加强心理疏导和心态引导,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集团改革重组背景

中央在两会期间概括了我们煤炭的新常态,即煤炭需求过缓、煤炭产能严重的过剩、企业间价格竞争惨烈、新能源排挤煤炭市场、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造成了能源行业四期叠加的局面----需求增速过缓期,产能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艰期。

以“去产能、减员提效、转岗分流”为核心的企业改革重组全面展开,面对集团新形势,部分职工心理、心态发生巨大变化,变得复杂、脆弱、多变,甚至低落、急燥、冲动。这部分职工的心理、心态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引导、调整,将对企业改革进程和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二、改革中员工心态探究

对于煤炭企业的改革,大多数员工都认识到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持赞成的态度。但也有部分中工存在着模糊认识和抵触情绪,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面从年龄结构、技能掌握、情感分析上来对员工表现的不同心态进行探究。

(一)从年龄结构上来看

1.“5060”后,企业改革中的“忠诚卫士”。“50”“60”后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工龄和阅历的积淀,把企业当成自我实现的平台,对企业面临的当下的现状有着更客观和理性的分析,抱有积极的态度,无论企业如何改革,不愿意主动离开企业。

2.“7080”后,企业改革中的“墙头草”。该年龄阶段员工较“5060”后活跃,自我效能感比较强,对企业改革持摇摆不定的态度,在面对外界诱惑时,受利益驱动,用“自身价值的天秤”衡量利弊,对企业给予的岗位“取”“舍”仅在一念之间。

3.“8590”后,企业改革中的“薄公英”。该年龄阶段倡导自我为中心,对企业忠诚度较“7080”后低,思想活跃,职业束缚感较低,在企业改革碰到困难时,属于极易离开的群体。

(二)从技能掌握上来看

1.改革的赞成派。这部分人精通业务,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他们期望通过改革后,能有更多机会展示自我的才能。他们对改革新形势认识较为深刻,他们支持改革,期待通过改革实现平台的公共机制,并且希望改革的力度越大越好。

2.改革的中间派。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差,认识不到改革的意义。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改革,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自己能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认为改革与否无所谓,改不改革与我无关,对企业改革有矛盾心理,持谨慎观望态度,满足于维持现状。

3.改革的反对派。那些吃惯“大锅饭”,工作不努力,思想不上进的员工。他们担心改革、害怕改革,并千方百计地为改革寻衅滋事,甚至上访,是改革的不积极者。他们人数不多,影响不小。

(三)从情感状态分析

1.改革的恐惧感。这部分人群集中在“老、弱、残”员工,这部分员工年龄大、技术差、无一技之长。他们大多数在企业工作了几十年,担心企业改革后,自己没有特长,很难再上岗,加上房贷、父母瞻养、子女教育等负担较重,对改革的结果感到畏惧、害怕,情绪非常不稳定。这部分人群也是影响企业稳定的关键人群。

2.改革的失落感。企业改革中,特别是被转岗分流的人员,多有失落感,特别是 “铁饭碗”意识较强的人中,此感更加突出,多数不愿意面对改革,不愿意被改革,感到心里难以承受,失落不言而喻。

3.改革的危机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随着改革的深化,岗位竟争机制被激活,人才使用上,能者上,庸者下,一些员工在原岗位上的留存有后顾之忧,因此在改革重组的过程中感觉“十面埋伏”,危机感重重。

4.改革的忧虑感。少数员工对企业改革目标信心不足。认为公司富余人员多、债务重、煤价低、经营单一,改革后全靠企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顾虑重重,感到前途渺茫或是不可预测。

三、心态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心态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认识问题。部分员工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残酷性,市场经济调控下的企业要有效益才能立足,而我们集团当前负债超负荷,必须不断推进企业改革,而转岗、分流、减员增效、重新择业等在所难免,造成了对企业改革的不理解,乃至有抵触情绪。

(2)观念问题。几代人生活在矿山,对于计划经济时代留存的“铁饭碗”观念在多数员工思想中根深蒂固,一部分员工习惯于依靠企业,习惯于大锅饭、铁饭碗,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优越性”留连忘返。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改革一旦触及到个人利益时,反响比较强烈。

(3)保障措施问题。企业改革必然涉及员工的劳动关系、再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由于目前企业被转岗的员工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措施尚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员工对个人后期保障机制有疑虑,也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四、针对改革中不同心态应对措施

改革重组中,对员工的思想动态、心理活动、情绪状态进行系统了解和掌握,对于保障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借改革东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铁饭碗”观念转变的引导和宣传。

加强改革重组的宣传和引导,让员工知道未来新公司的前景,以及新公司未来发展惠及员工的措施,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对企业改革的思想认识,使企业改革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对员工进行再就业观念教育。通过身边的创业成功的案例,进一步引导员工改变“生老病死靠国家”的旧观念,走出国企私企“门户之见”的误区,树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择业就业新观念。特别是G20峰会后,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就业率较92年下岗潮形成鲜明对比。

(二)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打开员工“心灵窗户”。

人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相应的心理过程,岗位压力、车房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使人的心理承受发生危机、失衡,导致不良思维和思想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改革”中,职工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支撑。面对这种心理挑战,心理疏导工作就要在功能上,形式上向多元化转变。

(三)针对不同群体运用“个性化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对支持改革的员工,公司积极引导,坚定他们对改革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疑惑。同时,合理调整他们的岗位,适当地压担子,加任务,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逐渐培养成为生产技术的骨干;对改革的“墙头草”,公司要从提高他们对改革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上下工夫。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从改革中找出自身的差距,及时弥补,将他们转化为改革的支持者;对那些吃惯“大锅饭”的员工,公司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讲明道理,讲清利害,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靠劳动,才能得到应有报酬;对一部分年龄偏大、技能低、竞争力弱的职工,公司加强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提高他们的再上岗或是转岗能力,为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岗位创造条件。

(四)坚持“有情操作”加强转岗分流员工的心理引导

转岗分流职工精神负担重,抵触情绪大,极易对企业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若疏导不及时或不力,有可能加剧员工的对立情绪,甚至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要十分重视和加强这部分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是把心想疏导工作做细做到家。员工转岗分流不是简单的个人责任,也绝非是个别人无能,而是因为企业改革,岗位或机构发生变化带来的。一人转岗分流,可能会牵动全家,各部门负责人应该将企业“有情”操作讲清楚,转岗分流也是对改革的一种贡献。二是解决心态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公司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详细周密的转岗分流方案,并在公司微信号挂有“求职超市”,通过多种形式征求意见,听取他们的心声。对他们的要求,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利益原则,尽量向上级为员工争取政策,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他们安顿好。引导转岗员工树立不管“铁饭碗”,“瓷饭碗”,“只要有饭都是饭碗”的多元择业观念。对技能较弱的待转岗员工,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求职超市提供岗位,供他们竞争上岗。

论文作者:吴秀菊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8月总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  ;  ;  ;  ;  ;  ;  ;  

企业改革重组中职工心理研究论文_吴秀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