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超声科;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栓致视力减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我院1例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6小时入院的患者进行诊断,结合相关检查报告与临床资料诊断为颈内动脉血栓致视力减退患者,给予患者抗聚集、降血压、护脑、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结果 出院时患者的言语含糊、右侧肢体无力、左眼视物不清等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左眼视力模糊。结论 针对考虑为颈内动脉血栓的患者,应当结合患者的病情、临床资料与相关检查报告进行诊断,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以缓解患者的病症。
关键字:颈内动脉血栓;视力减退;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
动脉血栓多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动脉中的血液流速相对较快,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栓。颈内动脉血栓的形成最先由Haller氏在1799年报道,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37年,Moniz氏等开展脑血管造影,并诊断4例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后,颈内动脉血栓开始受到神经科医师的重视,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也逐渐增多。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颈内动脉血栓致视力减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报道,以期为颈内动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6小时入院”,属急性起病,右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查体:体温36℃,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110mmHg(1mmHg=0.133kPa),体重75Kg,心、肺、腹未见明显的异常情况。
2 病情诊断
对患者进行专科检查:
(1)视力检查 右眼0.1+ 小孔=0.5,左眼 光感/眼前(光定位不准),双眼色觉正常,无复视现象,眼球各方面运动自如。双眼睑无浮肿、下垂、倒睫等现象,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F1(-)Kp(-)Tyn(-),房水清,前房深浅正常;瞳孔圆,直径约为3.5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存在;晶体透明,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左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F1(-)Kp(-)Tyn(-),房水清,前房深浅正常;瞳孔欠圆,大小约为7mm×8mm,间接光反射存在,直接光反射消失;晶体透明,眼底检查见视网膜苍白水肿,动脉变细,血流不连续,视乳头边界不清,黄斑“樱桃红”。
(2)眼压检查 右眼 16.0mmHg,左眼 13.0mmHg(NCT)。
(3)神经系统查体 患者言语含糊,伸舌右偏,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2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增加,右侧腱反射(+++),右侧病理征(+-),多次监测血压最高180/120mmHg。
对患者进行辅检:
(1)胸片检查
1 右中上肺陈旧性病灶。
2 疑有左下肺炎症(需结合临床进行判断)。
(2)颈部与腹部彩超检查提示
1 考虑左侧颈内动脉栓塞。
2 考虑左侧颈外动脉起始段栓子形成。
3 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颈外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
4 脂肪肝。
5 胰、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3)眼部彩超检查提示
1 双侧晶状体轻度浑浊。
2 左侧视网膜中央动脉未见血流,考虑阻塞。
(4)颅脑CT检查提示
两侧颞极脑脊液密度影较宽,蛛网膜下腔囊肿不除外。
(5)颅脑磁共振检查
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亚急性)。
结合上述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诊断为颈内动脉血栓致视力减退。分析颈内动脉血栓影响视力的原因,视网膜中央动脉作为颈内动脉发出的第一支分支,在颈内动脉血栓累及视网膜中央动脉时可引起视力减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临床治疗与效果
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抗聚集、降血压、护脑、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言语含糊、右侧肢体无力、左眼视物不清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左眼视力模糊,现患者已办理出院。对患者进行出院诊断,结果如下:
1 脑梗塞(左侧大脑中动脉系统)。
2 左侧颈内动脉栓塞。
3 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4 右眼屈光不正。
5 脂肪肝。
6 高血压病3级 极高危
基于患者的出院诊断结果,在患者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
1 低盐低糖饮食,保持血压的稳定,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腹部B超等。
2 加强偏瘫肢体的训练以及语言训练,促进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的恢复。
3 可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行颈内动脉血管支架术形成术,定期眼科,门诊随诊。
4 临床诊疗的体会
4.1 颈内动脉血栓的形成
颈部血管的位置表浅,形成血管内血栓时可造成血管内膜的断裂,甚至出现血管破裂出血等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分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机理,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内膜出现损伤,局部反复出现血小板的聚集,血细胞以及纤维蛋白的沉积,最终形成血栓。就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来看,一般认为以男性患者较为常见,患者可出现呕吐、恶心、一侧肢体无力、意识丧失、阵发性意识模糊、视物模糊、失明、癫痫等症状,偏瘫伴面舌瘫、失语、同向偏盲、凝视麻痹、视乳头边缘不清、顶叶功能障碍、劲强等体征。有观点认为,颈内动脉血栓的形成多位于左侧,但无确切的证据可以支撑这一观点。根据大量的相关病理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容易受压部位、动脉分叉与转弯处。
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具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分析其发病形式,颈内动脉血栓的发病存在多种形式,如不经过特殊的检查,很难得到明确的诊断。结合临床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颈动脉受压、颈部外伤以及栓塞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病因;动脉炎可由胶元病中大动脉炎或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但在我国相对少见;颈部大血管的直接外伤可导致血栓的形成,尤其是穿通伤,此类情况相对较少,但识别难度较低。
4.2 颈内动脉血栓的临床诊断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失明伴对侧偏瘫或一侧短暂性黑朦,发作性晕厥,进行性痴呆等,但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时若有足够的侧枝循环,患者在临床上也可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基于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病症的复杂多样考虑,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检查报告、患者的病情与临床资料。详询患者的病史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失明伴对侧偏瘫或短暂性黑朦作为本病的典型症状,亦可对其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相较于普通的病变,血管的病变很难用一般的物理检查快速、准确地获取诊断依据,而基于彩超等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病变结构,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如血栓的性质)和病变的程度(如血管的狭窄程度),为患者病情的诊断提供相应的依据。
4.3 颈内动脉血栓的临床治疗
在确诊为颈内动脉血栓患者后,应当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本病例的治疗过程为例,为有效缓解因颈内动脉血栓形成而出现的相关病症,给予患者抗聚集治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同时对聚集的血小板进行解聚。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压高,给予患者降血压治疗,以尽快恢复正常血压水平。抗凝治疗法虽然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多年,但仍然存在争论。针对完全性卒中,相关研究证明治疗无效且可能发生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此外,针对合并重症高血压、高龄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等特殊患者,应当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4.4 结语
针对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需在正确诊断病情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效果,避免漏诊、误诊、误治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左思阳, 闫瑞玲.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部钝性伤致颈内动脉血栓1例[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23(11):829-830.
[2]吴航, 张旭乡, 吉训明,等. 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合并同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一例[J]. 中华眼科杂志, 2009, 45(3):266-268.
[3]梁熙虹, 郭鹏德, 丁宁,等. 颈内动脉栓塞在头颈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30):2442-2446.
[4]沈南, 勇强. 颈内动脉狭窄并发血栓形成致眼卒中1例报告[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7, 3(2):716-717.
论文作者:刘登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血栓论文; 视力论文; 左眼论文; 血管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