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练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12)15-0025-05
一段时间以来,学术界对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至今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内容)取得共识。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上,有的强调普适性,主张与国际接轨;有的强调社会主义的规定性,主张为社会主义所特有;有的主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从中提取精神内核;有的对此持反对意见,主张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有的强调用鲜明准确的语言,避免产生歧义;有的则主张使用模糊含蓄的语言,以免旗帜过于鲜明引起争论;如此等等。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分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分析。本文也想就这个问题谈些初步看法。
一、关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众多分歧的原因分析
笔者以为,对于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众多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现实的利益倾向不同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是对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由于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相应产生多种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价值观上是不尽相同的。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基础,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当前,分配不公已成为涉及全局的矛盾,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收入在各种要素中的回报率过低,穷人和富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超过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一方面,拥有几十亿、几百亿资产的富豪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中国仍有4007万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使在城市也有靠低保收入生活的2345万贫困人口。我国社会已出现了人数庞大的困难群体,他们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资料,中国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的人口,占收入或消费份额的50%。1992年到2007年,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由30.8%下降到23.7%。有些企业的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有意拖欠,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资料,2009年前的5年里,近1/4的劳动者的工资没有增加。资本利润侵蚀劳动报酬的现象在私营单位表现得更明显。根据有关资料,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009年的年平均工资为17071元,比当年初公布的全国城镇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低四成。而同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005元,比私营单位高出将近1倍。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有资料表明,2009年涉及农民工争议的劳资争议案达60万件。[2]经济基础巨变,分配不公矛盾突出,利益结构多元,在这种背景下,价值取向必然是多元的。学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必然反映现实,反映一定利益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将这些愿望和要求渗透在价值观之中。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个著作家、思想家都是很自觉地维护着某个群体的利益,反映其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看一个著作家、思想家的价值取向,主要是看他的思想观点有没有超出那个阶级的范围。列宁曾说,在拉丁语中有“对谁有利?”这样一句话,“要是一下子看不出是哪些政治集团或者社会集团、势力和人物在维护某些提议、措施等等,那总是要提出‘对谁有利?’这个问题的”。[3]列宁这一论断与我们这里探讨的问题,时代条件、所指对象均不相同,不能简单搬用。但这对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思考我们探讨的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据此看来,在利益多元的条件下,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多种思路、多种见解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强劲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乏力,必然产生多元的价值观。现在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对我们的冲击很大。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来没有间断。近些年来,更加强劲。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国防战略明确提出,美国将继续对中国施压,要制定一项全面的战略来影响中国的选择。在这种国际气候下,在我国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受到贬低、歪曲和排斥。而另一方面,从我们的工作来说,尽管中央采取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重大举措,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它以成功的实践、丰硕的成果,展示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邓小平批评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不一贯的缺点,至今并未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彻底解决。这种情况,就党内来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近8000万党员,“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牢固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很长时期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或者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没有下功夫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许多共产党员,包括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者,没有认真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什么地方不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有些同志将着眼点放在与业务相关的知识上”,[4]没有把着重点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在这种情况下,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影响、干扰,造成学界思想上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用多学科的话语体系解读价值观,必然产生多元的表达。现在多学科的学者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概括工作,这本身是一件大好事。它表明思想理论界的活跃和学者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关注,也表达了一种责任心。但是,由于前述两个原因的存在和作用,有的学者不是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而是学什么、研究什么,就信奉什么、坚持什么,并且用这种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用某门学科特有的话语体系来表述问题。各自按自己所学学科的思想方法、话语体系去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保证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见解和表达,且彼此难以说服对方。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有很大的难度。由真理的发现和表达过程所决定,从理论上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大的难度,具体来说有四个方面:
1.价值观的概括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本来作为世界观核心的价值观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们依据对客观物质过程的反映创造的一种思想观念。但它对其创造者来说,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都成了一种外在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创造主体要明确地认识和把握它,把这种价值观用科学命题、科学概念表达出来,需要经历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对这个相对独立的客观对象进行再探索、再发现的过程。
2.价值观是具有理论形态、并具有简洁而明确表达形式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在探索、发现它的过程中,对于已经获得的认识进行科学概括、抽象提炼、加工制造,使之在观念形态上尽可能达到完美。其中包括要从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已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衷心赞同的观念中,选择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践行的关键词。或者概括出能够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好这项升华工作,需要从治国理邦、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高度,联系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联系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理论创新和社会实践,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当前形势、建设的长期要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真理由单纯的论断为直接表达形式,这就难以摆脱真理形成过程中所存在的抽象与具体的矛盾。“一般,真理的普遍性越大,概括的程度越高,被它舍弃的特殊事物的规定性就越多,因而它在形式上就越是简单、抽象;另一方面,真理的普遍性越大,概括的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把更多的特殊的事物包含在一个普遍的形式中,因而就越是具有丰富的难以直接从字面上解读出来的内涵。”这样,在以简单的话语形式去表达普遍性的真理时,就潜存着一种危险:被简单化理解乃至被曲解。如果表达这些真理的语词形式在历史上曾经被用于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就更容易被误解或曲解。[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必须鲜明而准确,不能被误解或曲解,否则就不能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划清界限,成为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旗帜。因此,做理论概括工作时,就不能不花费大量时间去选词、命题,这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中心观念(核心即中心),要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信念。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反映价值观的思想理论观念甚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所有这些价值观念、作为其精髓并统摄它们的核心理念。要概括出这样的价值观,不仅需要先确定概括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论原则,而且要按照业已确定的方法论原则,对各种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比对,区分出层次关系、并列关系、原创关系、派生关系,从中提炼出处于最深层、作为各种价值观念活的灵魂的核心观念。这是件艰难的科学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在一定时期内,理论界难以概括出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党和国家不急于作出具体规定,也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群众的表现。
二、解决思路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难度,但是绝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只能坐而论道,实际不可行。相反,它是完全可行的。因为从工作性质和任务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客观存在,寻找它恰当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要我们从头脑中去“发明”虚无缥缈的观念,而是从历史的现实的客观存在中,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亿万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发现”、揭明贯穿于其中并统摄其他全部价值观念的核心理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不可知论在这里是没有存在根据的。其次,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尽管存在多元利益,但赞成、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热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最基本的。有了这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有了凝练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这里“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6]思想方法对头了,通过贯彻“双百方针”,不仅能弄清从哪里去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沿着正确的理论思路凝练出其科学命题。所谓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要确定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要素或根本规定性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性和根本属性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精神、价值观层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把握,不表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的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
2.要处于价值观领域的核心层次。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内容丰富而庞杂,包含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在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观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体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决定、统率和影响其他价值观念。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体系中,它抽象层次最高、程度最深,属于精神内核。与此不同或相反者,不应列为核心价值观。
3.规范对象首先是国家、同时又是公民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对象,究竟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还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实,不能将两者对立、割裂。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不仅要集中反映人民群众、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要求,而且它一旦形成就一定要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如若不然,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就不会认同和践行。反之,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总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不可能离开国家、社会价值取向的全局。当然,这样说,并非否定有主导方面。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然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从精神价值观层面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把握,或者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根本属性在价值观念层面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光辉旗帜,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应首先直接从国家制度层面着眼。这里强调的是不要将国家制度的价值取向同个人道德规范对立起来。
4.要同党和国家的根本信念、一贯的思想理论原则一致。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信念、思想理论原则是彻底的、明确的和一贯的。90余年来,在这方面的原则始终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第一,要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保持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以后,经过宣传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党中央总结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适应巩固和完善我国经济基础和根本政治制度的要求,适应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作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行提炼、概括,使之在现有的各种价值取向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对整个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起引领和整合作用,以凝聚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保证社会前进的方向不被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左右,保证人们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不被错误观念所动摇,从而避免人心涣散和社会混乱,保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然后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所遵循的根本原则,或说必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内核的表达。不能离开这些精髓、内核,而是另外的别的什么东西。
第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同党中央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划清“四个界限”的精神一致。四项基本原则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即“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在此基础上,党中央还进一步提出了“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办”。这些思想、原则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得到了更为具体、翔实的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必须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相一致。当然同四项基本原则一致,不一定要从每项原则中提炼出对应的价值观念,而是要从中提炼出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使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原则更加鲜明突出。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精神旗帜。
5.要体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价值观的反映,而且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价值观的反映。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脱离中国这个最大的实际。但同时又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凝固化,僵化、孤立地对待这个实际,特别是某些社会现实情况。而应该根据我们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统一的原则,注意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进发展,鲜明地反映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利于促进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避免给“共产主义渺茫论”留下空隙。
6.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整个国家、社会、制度、公民个人价值取向的概括。为了使这种核心价值观真正得到践行,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针对各领域、各战线、各行业的不同实际情况,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分别提出具有价值观性质的更为具体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也有论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列举出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等。”这个意见是中肯的,很有启发性。
7.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李长春指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7]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贯彻好这一精神。
8.要逐步完善体系。社会主义本质是多级的,人们对其本质的把握有一个从一级到二级再到多级的深入过程。同时,世界在发展,社会主义还在发展中,社会主义本质的完善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信念是确定的、一贯的,但是也处在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中。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在一定时期只能相对完备、相对稳定。它最后的完备形态的建立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成熟一个确定一个,逐步形成体系,不一定要一次概括完成。
遵循上述原则,笔者以为,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实事求是(求是)、以人为本(人本)、独立自主(自主)、共同富裕(共富)。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价值观论文; 中国精神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四项基本原则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