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市场供需能力预测与分析_煤炭论文

对我国煤炭市场供求能力的预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煤炭市场论文,我国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煤炭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72%。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比重依然会维持在70%左右。可见,以煤炭供求关系表现的能源供给格局,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对我国煤炭市场需求的预测

(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从我国已探明的能源矿产储量看, 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中煤炭占90.5%、原油、天然气占0.84%、水能占6.32%(水能资源按300 年累计发电量计算)。能源资源储量的构成,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源生产结构必须以煤炭为主。

从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呈煤炭主导型结构。 煤炭生产量在一次能源总量中的比重, 1949—1963年一直在90%以上,其中1958年最高,煤炭产量占一次能源总量比重为97.1%;1963至1970年,随着大庆油田的相继开发,煤炭产量在一次能源总产量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89%至81%之间,其中1970年最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总量中的比重为81.60%;1970至1980年, 煤炭产量在一次能源总量中的比重由81.6%下降到69.4%,其中1976年为最低,煤炭产量在一次能源总量中的比重为68.5%;80年以来,由于石油和水电产量增长缓慢,煤炭产量所占比重又回升到75%左右。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解放初期至1961年一直在90%以上;1962—1970年在89%至81%之间徘徊;1970—1976年由81%下降到69.91%,197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为有史以来最低, 占当年能源消费比重的69.91%;1977年以来,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又回升到75%左右,1985年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为75.85%。

199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1.8亿吨标准煤,人均133.4 公斤标准煤。能源消费构成为:煤炭72.8%、石油19.6%、天然气2.0%、 水电5.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3, 能源消费弹性曲线与能源生产弹性曲线基本同步。我国能源消费的特点为:(1)终端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生物质能源为主,优质能源和新能源所占比重甚小。(2)终端能源消费以工业部门和民用为主。(3)能源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节能潜力大,节能效果显著。

1993年国内煤炭消费量为10.2亿吨,基本与煤炭生产量保持同幅同步增长。工业用煤占全国煤炭消费的比重在80%以上,主要用煤大户依次为:发电、冶金、建材、化工(合成氨)、煤矿、铁路等,发电用煤占工业用煤的四分之一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体系、工业利用技术及工艺设施都已基本形成或比较完备,尽管这种以煤炭为主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对运输和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我国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许多难以消除的弊端,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还会在我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

(二)我国煤炭市场需求预测

对煤炭需求的预测不仅要立足于对现状的解剖,还取决于对未来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估计和在既定经济发展目标下对GNP 增长速度的估计。本文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主要用煤部门分析法和分地区测算归纳法,收集了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用煤大户的发展规划资料,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对2000年和2010年的煤炭需求量进行预测。

1.国民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法及弹性系数法。

①按1995—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5%、9%和2001 —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6%、7%、8%,各形成低、中、 高三个方案。②1995—2010年是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将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将有较大增长,由1992年的28%上升到2000年的37%。③国家计委预计1995—2000年的节能率为3.8%—4.7%,2001—2010 年的节能率为3.5%左右。④非物资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按年均增长1%测算; 生活消费能源按人均计算,2000年为0.14吨标煤,2010年为0.18吨标煤。⑤能源消费总量中,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及其它能源依照各部委规划意见。其中,石油消费量中,国家计委规划2000年进口3800万吨, 2010年进口7000万吨;天然气消费量中,国家计委规划2010年进口100亿立方米。⑥根据历史数据分析,GNP 增长率与煤炭消费增长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它反映了GNP每增长1%,煤炭消费相应增长的百分比。1980—1993年煤炭消费与GNP增长率之比, 即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为0.515%。

根据以上各种因素修订,1996—2000 年煤炭消费系数取0.31 , 2001—2010年取0.32。其预测结果如下:2000年国内煤炭消费量,低方案13.6亿吨,中方案13.9亿吨,高方案14.3亿吨;2010年低方案16.9亿吨,中方案17.1亿吨,高方案17.5亿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由1993年的72.8%,降为2000年的70.0%—70.7%,2010年进一步降为64.7%—64.9%。

再用时间作回归变量,可得煤炭需求总量回归方程:y=53731.73+5013.08t。同时,取加权系数为a=0.3,可得煤炭需求总量指数平滑预测方程:y=101854.1+4054.31t。 以上两种方法预测结果见右表(单位:亿吨)。

年份 2000年 2010年

时间作回归变量预测结果15.39

20.41

a=0.3指数平滑预测结果 14.23

18.29

2.主要用煤部门分析法

①发电及电厂供热用煤。根据电力工业规划,2000 年装机容量28690—30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2900—13500亿千瓦时,其中火电10500—11000亿千瓦时。2010年装机容量48540—60000万千瓦, 年发电量21900—25300亿千瓦时,其中火电17690—20260亿千瓦时。火电发展方向是淘汰小机组,发展大机组,发电单位煤耗逐年降低,预计2000 年降为360克标煤,2010年降为334克—322克标煤。热电厂建设逐年增加致使电厂用煤占全国总需煤量比重,2000年为40.28%—42.57%,2010年将为49.48%—55.02%。预测全国发电及电厂供热用煤量,2000年为5.71—5.96亿吨,2010年为8.66—9.63亿吨。由于全国电厂(含企业自备电厂)统计略有重复,该行业的预测可能偏高。

②冶金用煤。根据冶金工业规划,1995年钢产量9800万吨,2000年为1.16—1.2亿吨,2010年为1.45—1.6亿吨。由于废钢炼钢逐年增加,铁钢比将随之下降。富矿石大量进口,2000年拟进口7500万吨,矿石自给率为55%,2010年矿石自给率降为50%,相应吨生铁耗焦炭下降。淘汰平炉炼钢、化铁炼钢,发展大高炉、大转炉、大电炉和连铸连轧(规划连铸比2010年达到90%),将导致吨钢综合煤耗逐步下降。加之适当提高高炉喷粉比例,并进口一部分主焦煤和肥煤,所以预测2000年折原煤12250—12569万吨,其中炼焦洗精煤7711—7912万吨;2010年折原煤12854—14180万吨,其中炼焦洗精煤7900—8715万吨。另外,包括其他行业炼焦用洗精煤在内,预测2000年为9253—9494万吨,2010 年为9480—10458万吨。

③建材工业用煤。据建材工业规划,水泥产量2000年为4.5—5亿吨,2010年为7—8亿吨,熟料与水泥比例为0.5。 由于发展新型干法工艺、窑外预热分热技术以及规模生产等,吨熟料耗煤可逐年大幅度降低,2000年为140公斤,2010年为110公斤。由水泥用煤量占建材工业比例,推算出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业用煤量:2000年为10350—11500万吨, 2010年11978—12570万吨。

④化工用煤。据农业、化工专家研究,我国化肥中氮、磷、钾比例宜按1:0.35:0.1计算。预计2000年化肥需求量为3200万吨(折纯), 2010年为3600万吨。化工部规划氮肥产量(折纯)2000年为1930万吨, 2010年为2112万吨。由氮肥平均综合煤耗和氮肥用煤占化工用煤比例,反算出整个化工用煤需求量:2000年为9426万吨,2010年为10057 万吨。由于以煤为原料的小化肥厂逐年被淘汰,而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氮肥厂可能继续建设,本预测需要煤量也有可能偏高。

⑤铁路用煤。铁路用煤分两部分:机车用煤和生产生活用煤。铁道部规划,发展内燃机车和电气机车,淘汰蒸汽机车,2005年全部更换完毕。因此铁路用煤逐年减少,预计2000年降为900万吨,2010 年降为720万吨。

⑥生活用煤随着城镇普及管道煤气、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以及逐步采用热电厂和集中锅炉房供热,淘汰小锅炉,城镇生活直接燃煤量显著下降。农村生活用能近期仍以传统能源为主,用煤量稍有增加。总的生活用煤量呈下滑趋势,预测2000年为12086万吨,2010年为11012万吨。

⑦其它需煤基本无大变化,至少应维持目前水平,2000年和2010年分别在3.5—3.7亿吨。

⑧以上总计,2000年煤炭需用量为13.72—14.31亿吨,2010年煤炭需用量为16.82—18.18亿吨。

3.分地区测算归纳法

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分析,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并考虑交通运输以及环保对需求的抑制影响,对各地区煤炭需求量预测结果见下表(单位:万吨)。

根据以上三种预测结果,按中方案GNP年增长速度为8.5%,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4.2亿吨标煤,能源年增长速度为3.67%,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3;煤炭消费量为14亿吨,煤炭消费量年增长速度为2.62%。按中方案GNP增长速度7%,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9.3亿吨标煤,能源消费量年增长速度为3.1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32;煤炭消费量为17.5亿吨,煤炭消费量年增长速度为2.26%。

煤炭占能源消费量比重,1990年为76.2%,1995 年为74.1 %,2000年为70.3%,2010年为64.7%。另外,我国煤炭运输等中间环节费用较高,供货煤质和时间保证性较差,在国际煤炭市场价格竞争驱使下,我国煤炭进出口将出现“北出南进”的格局。为了归还煤炭国外借款,应该力争多出口煤炭,市场主要在亚洲,重点是日、韩、港、台。预计2000年出口煤4100—4500万吨,2010年出口煤6000—7000万吨。冶金部规划宝钢、马钢和沿海、沿江新建厂进口部分灰份〈8 %的特低硫主焦煤和肥煤;广东、海南、浙江、广西等省的港口电站将进口部分灰份〈15%、硫份〈1%的动力煤。初步估计,2000年进口煤可能达到600—1000万吨,2010年可能达到1000—2000万吨。全国煤炭净出口量2000年为3500万吨,2010年为5000万吨。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分析预测,2000年我国煤炭需求总量为14—15亿吨;2010年为18—19亿吨。

从以上预测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结构也将改变;科技、节能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与环保的制约,对煤炭消费产生的影响逐步增强;企业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发展高科技产业,单位产值煤耗会进一步降低;同时,在各方面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煤炭社会需求已开始自行趋向于“适紧”机制。因此,今后煤炭需求增长率和煤炭消费弹性系数,有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

二、对我国煤炭开发供给能力的预测

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组织对到本世纪末及2010年我国煤炭的供给能力进行过多次预测,但由于预测假定条件和方法不同,彼此间结论相差甚远,供给能力范围2000年大致为14—17亿吨,2010 年大致在17 —21亿吨之间。但是考虑到资金、时间、运力、国家政策及煤炭生产与矿井条件恶化的矛盾、增产与近几年投入不足的矛盾等,应根据我国煤矿现有生产能力及其变化情况,预测其可能引起的产量变化。

1994年全国煤矿原煤总产量为122952.79万吨, 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46867.15万吨,占总产量的38.12%;地方国有煤矿为20595.78 万吨,占总产量的16.75%;乡镇集体以下煤矿为55489.86万吨, 占总产量的45.13%。各大经济区的产量见下表(单位:万吨)。

据煤炭工业部资料, 1990 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总的设计生产能力为45907万吨,1995年为48928万吨,1995年比1990年增加3021万吨,增长6.6%;根据全国煤炭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的建设开发布局安排,2000年全国国有重点煤矿设计生产能力达到62777万吨,比1995年增加13849万吨,增长28.3%;2005年达到73420万吨, 比2000年增加10643万吨,增长17%;2010年达到86446万吨,比2005年增加13026 万吨,增长17.7%。2010年比1995年增加37518万吨,增长76.7%, 平均年递增3.87%。全国国有重点煤矿设计能力变化见下表(单位:万吨/年)。

依据以上生产能力的变化,预计2000年我国煤炭产量可达14亿吨,2010年达18亿吨左右,2000年比1994年增产1.705亿吨,增长13.9%,平均年增2841万吨,平均年递增2.1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000年产量为6亿吨,2010年为8亿吨,2000年比1994年增产1.314亿吨, 增长28%,平均年增产2190万吨,平均年递增4.2%;近几年来, 地方国有煤矿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煤矿生产条件和经营困难都很大,预计各级地方政府对地方煤矿难以有较大的投入,即使有部分投入也只能弥补衰老矿井的衰老报废能力,预测其产量不会有大的上升,到2000年大体可维持在2亿吨左右的水平,2010年为3亿吨;乡镇及集体以下煤矿,1994年产量已达5.55亿吨,连续10年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今后两三年内还可能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但因其开采的浅部资源减少、报废矿井数量增加和开采条件逐步恶化,同时,其开采技术装备落后,安全设施也较差,产量增幅将会逐步放慢。到本世纪末,乡镇集体以下煤矿预测产量为6亿左右,2010 年为7 亿吨, 2000 年比1994年预计增产4510万吨,增长8.2%,平均年增产751万吨,平均年递增1.31%。

根据前述历史数据,考虑各经济区的生产现状及其能力、煤炭资源及市场需求的影响等,对各经济区煤炭供给能力预测结果见下表(单位:万吨)。

根据上述预测结果,按省、区分,2000年原煤产量居前10位的依次为:山西(40783万吨)、河南(10365万吨)、内蒙古(10435 万吨)、黑龙江(8205万吨)、四川(7955万吨)、山东(7625万吨)、河北(6706万吨、)陕西(6010)万吨、贵州(5684)万吨、辽宁(5320万吨)。

三、我国煤炭供求形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煤炭供求总的形势和趋势分析

我国煤炭供求要求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一方面是全国煤炭供给与消费总量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分区域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全国的总体平衡为区域平衡提供了前提条件,总体不平衡,区域也不可能平衡。但总体平衡并不能完全保证区域的平衡,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程度与煤炭资源丰裕程度呈背离型。煤炭生产区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这一区域煤炭可供量大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量;而煤炭主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大,但区域可供资源量少,从而形成了经济重心与煤炭生产重心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区域平衡就要复杂得多,不仅要考虑生产量,还要考虑到运输能力等。所以,我国煤炭供求总量平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是通过区域供求平衡来实现的。

根据前面对全国及备区域煤炭需求量及供给能力的预测,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煤炭供求平衡的趋势是:①煤炭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供给能力稍有缺口,煤炭市场供求局面将逐步紧张。到本世纪末,由于全国煤炭需求量在14—15亿吨之间,煤炭产量则只能达到14亿吨左右, 如果GNP的增长速度达到9%或超过9%,将会出现求大于供的紧张局面。如果这时煤炭价格上扬较多,利益驱使煤矿企业可能会通过挖潜增加供给,使本世纪末的煤炭供求总量基本可以保持平衡。但是这种挖潜也可能会给2000年以后的煤炭供求总量平衡带来一些负作用。2001—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原有的国有重点煤矿和中西部一些国有重点老矿井将进入衰老报废的集中期,同时,全国各地的乡镇煤矿在这一时期因资源枯竭而报废的矿井数量也将剧增。因“七五”以来,投入不够使后续生产能力不足的后果,将在这一时期明显地暴露出来。即使“九五”新开工项目较多,因受建设周期和达产周期较长的影响,也将入不敷出;即使这些新井可产部分煤炭,也只能弥补报废能力损失,难以增产。因此, 预计2005—2010年,我国煤炭的供求缺口将会进一步加大, 供求局势更加紧张。

②区间煤炭调出、调入量大幅度增加,运输“瓶颈”将更为突出。根据前面对各区域煤炭生产量和需求量的预测,可得出2000—2010年各经济区的煤炭供求态势,见下表(单位:万吨)。

2000年 2010年

产量需求量平衡量产量需求量平衡量

京津冀 7690 16000-8310 903519100-10065

东 北 20715 26300-55852339833300 -9902

华 东 17575 36800

-192252075047000-26250

中 南 17467 26200-87331889434800-15906

晋陕蒙 52388 15800365887719020000 57190

西 南 16872 15600 12722137319300 2073

新甘宁青7293 6700 593 9595 8500 1095

全国总计140000

14300180235182000

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区间煤炭调出调入量将大幅度增加。在不考虑进出口、品种串换和库存增减变化的情况下,预测2000年我国煤炭调出、调入量分别为38453万吨和41853万吨,比1994年分别增加6753万吨和9653万吨,分别增长21.3%和29.98%。 区间煤炭调出量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地区及西南地区,晋、陕、蒙调出量占全国总调出量的95.15%。据预测,山西省2000年煤炭调出量为32000万吨,占全国煤炭调出总量的83.22%,将比94年上升3个百分点。区域间调入还将仍然集中在华东和中南区,预测2000 年华东和中南区调入量将达27958万吨,占全国调入总量的66.8%,西煤东送仍然是区间调运的主流方向。但是,由于其它区域需求量的增加,“西煤东送,北煤南调”的格局将逐渐转化为:“中煤四送”。由于区域间调运的大幅度增加,产运矛盾将日趋尖锐,这将不利于煤炭供求的区域平衡。即使全国煤炭供求总量平衡,区域供求紧张的局面也将会时常发生。

③煤炭品种缺口主要表现在动力煤种上。预计到2000年,我国动力煤缺口占煤炭缺口总量的93.6%,动力煤需求量比例(73.22 %)大于供给比例(71.91%),以炼焦煤、 无烟煤替代动力煤的状况将持续下去。动力煤缺量占当年产量的8.33%。华东区动力煤调入量占调入总量的96.2%。到90年代后期,煤炭供求紧张将主要表现在动力煤种上。

(二)煤炭供求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今后我国煤炭供求平衡的因素,除了诸如我国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勘探开发前景、宏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工业发展战略、资金投入、技术管理水平和变化等因素外,能源构成变化、交通运输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节能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也将对煤炭供求形势,尤其是区域供求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1.能源构成变化对供求形势的影响。90年代我国将投入巨额资金兴建三峡水电工程,无论选择哪种方案,在建的三峡电站都将对90年代煤炭供求形势产生影响。三峡电站选址在作为我国煤炭主销区的中南,东临作为我国煤炭最大消费区的华东,输电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年发电量840亿千瓦小时,总装机容量1768千瓦。要实现GNP年增长8.5—9%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本世纪最后5年电力弹性系数应保持在1.0 以上, 2000年电力装机容量要达到2.9亿千瓦,初步安排火电1.1亿千瓦,年耗煤约6亿吨。预计到2000年,中南、华东电网电量约需4000 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需超过0.8亿千瓦,其中绝大多数必须在90 年代中前期安排。而中南、华东电网覆盖的七省一市正是我国煤炭资源特贫区,煤炭保有储量仅占全国的1.3%,靠外区调入煤炭。 三峡工程按期上马和完工对煤炭区域供求平衡缺口压力将产生明显的缓解作用,而且从煤炭供求平衡缺口发展情形和三峡工程分期建成发电的速度看,两者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另外,沿海煤炭高强消费区的核电站在90年代陆续建成发电,也将对煤炭区域供求平衡缺口弥合、供需紧张局势缓和产生一定影响。从2000年能源构成看,煤炭比重下降的速度平均每年为0.23%,水电、核电合计比重上升的速度平均每年为3.7%。 这一变化从绝对数字看虽然微小,但对煤炭供求形势的平衡影响却十分深远。若保持这个势头预计,我国能源结构到2010年将开始发生重要变化。

2.交通运输综合能力发展对煤炭供求形势的影响。我国煤炭运输以大跨度、长距离、大运量为特征,这种状况给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压力,并制约着区域间煤炭供求平衡。预测到2000年煤炭运量占铁路运量的比重将达50%以上。在未来7—10年内,以铁路为主的煤炭运输格局、“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中煤四运”的运输流向格局、以山西为外调煤炭中心的运输分布格局将不会出现大的变化。这种格局将使运输制约煤炭供求的局势不会出现大的松动。

在90年代,由于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建设目标仍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难以准确量化,这将直接影响全国煤炭供求区域平衡的测算和判断。由于煤炭主产区运力缺口较大,特别是晋煤外运运力极其紧张,不得已采取的“以运定产”,使产地滞存量大,预测和平衡工作的难度加大,分析误差的放大给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一定影响。过去10年,铁路、公路建设资金投向偏重于改善东向运煤运力紧张状况,未来“中煤四运”的趋势将使南北铁路、公路运力矛盾突出,西北、西南向运力压力增大。煤炭生产重心西移,山西东向过境煤炭将对运力极端紧张的晋煤外运通道产生更大的压力。由于建设周期因素的影响,未来5 年的运力增加量将不会突破旧格局的增长比例。届时将有77%的运量仍将集中在现有运输线路上,其中58%的干线仍将严重饱和。随着未来煤炭供求总量的增大,运输能力与煤炭调动量的矛盾将格外尖锐。煤炭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环节,交通运输作为流通的硬件,其综合能力的发展状况必给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煤炭供求形势带来决定性的影响。

3.综合节能水平对煤炭供求形势的影响。我国平均能源利用效率为32%左右,比工业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不合理用能需求占很大比重。同时,我国是年耗能10亿多吨标煤的国家,能源综合节约的潜力非常大。开源与节流并重是解决能源供求紧张的根本途径。我国能耗水平存在三大差距:一是地区间能耗差距大;二是同类产品单耗各企业之间差距大;三是产品单耗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大。这些差距的存在,是构成煤炭供求平衡缺口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这些差距的存在,也为煤炭供求平衡缺口的弥合提供了可能性。

从80年代,我国能源节约量平均每年约为3000万吨标准煤,煤炭节约量平均每年大约为2500万吨标准煤,节能率平均每年为3.5%, 节煤率平均每年为3%。据测算,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可节约标准煤2000万吨,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正在于此。要弥合煤炭供求总量缺口,每年国内生产总值节煤率应保持在3%以上。 从目前节能技术和节能潜力看,经过努力,每年国内生产总值节煤率保持在3 %以上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标签:;  ;  ;  ;  ;  ;  ;  

我国煤炭市场供需能力预测与分析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