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密度论文,测量论文,物质论文,教学策略论文,试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一节以探究课题“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天平、量筒法。据此,本文谈谈该节的教学策略。
一、理清思路,探寻方法
考虑到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进行实验探究前先让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
问题 如何用天平、量筒、细线和水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说出你的思路。
1.学习思考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下面的思考程序,有助于理清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图1所示)。
图1
理清思路才能形成方法,运用方法方能解决问题。综观众多探究类有关测密度的题目,大都可用类似上面的程序去思考,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学习图解分析法
根据上面的思路,以图解分析的方法描述实验步骤(图2所示):
二、缜密思维,规范表达
将思路或者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考时很多考生往往因此失分。为强化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可提醒学生把握如下几点:
图2
(1)考虑步骤的先后次序是否合理,不同的实验次序往往造成的实验误差不同。
(2)在步骤中须体现必要的器材、所测的物理量以及这个物理量的符号。因此通常可用这样的书写格式:用××(器材)测出××的××(物理量)为××(物理量符号或数值)。
(3)注意用词的精炼和恰当,如绳子用“系住”,水等液体注意用“装满”或“适量”等。
以上述问题为例,根据图解的实验过程展示出实验步骤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验步骤:
三、二合为一,拓展思维
1.提出探究课题
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①天平(含砝码)、②大、小烧杯各一个、③足量的水、④小木块、⑤量筒、⑥鸡蛋、⑦细线。请你选择合适的器材测出鸡蛋的密度。
要求:
①描述思路;
②图解实验基本过程;
③实验探究:写出实验步骤、制作数据记录表并记录测量数据。
设计这一探究课题的好处是:①能将测量固体的体积与液体的体积相关联起来;②既训练了测量固体质量的方法,也学习了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和技巧;③延伸了测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⑤将两个探究课题二合为一,为探究教学提供了更充分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2.探究教学
(1)描述思路 可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通过标出测物质密度的思路共性,引导学生知识的正迁移;以问号激发学生更具特色的思维,以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2)图解过程 提醒学生根据思路去画出实验流程图,并做必要的指导。
(3)实验探究 提醒学生根据制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四、评估交流,互学相长
探究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和和实践能力。通过恰当的评估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好几个角度看问题。互学相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展示不同的实验方案
收集和展示学生图解实验过程的不同方案,以供学生交流和评估。
方案一(如图4所示):
图4
方案二(如图5所示):
图5
方案三(如图6所示):
图6
方案四(如图7所示):
图7
2.评估不同的实验方案
以表1的项目指引学生进行评估活动。
表1
方 器材 实验操作的 实验过程有 误差的 实验方案的
案 数量 简易程度无不良影响 大小适用范围
3.归纳减小误差的措施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误差来源去寻找减小误差的方法,如下表2:
表2
五、设问延伸,提升能力
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多思多问,真正将课堂和书本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才能提高学习能力。本节课堂教学小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过程,思考如何测定实际生活中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从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测量工具
①用天平可间接测出物质的体积,用量筒可间接测出物质的质量吗?
②假如没有天平和量筒能否测出物质的密度呢?
2.测量物质
①如何测出轻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②如何测出气体(如空气)的密度?
3.测量方法
通过思考、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别人,你能找到多少种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好处是增大了教学“密度”、增强了教学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对测量液体密度的具体操作训练有所缺乏。我的做法是以一道2004年广州市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作为相应的补充练习(题目见附录),以达到巩固和掌握方法的目的。
附录 2004年广州市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第21题:
张明和王芳合作,进行“测定盐水的密度”的实验。
实验器材 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实验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
他们收拾好实验器材后,一起对实验的过程进行了评估:
张明说:我们的实验原理正确,实验器材使用恰当,操作过程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得出的盐水密度是准确的。
王芳说: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点儿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这样,尽管我们操作规范、读数准确、计算无误,但我们测量得到的数据还是有了误差,导致计算的结果也有误差。
张明认真思考后,同意了王芳的意见,然后,他们一起继续探讨如何改进实验方案,尽量减小测量的误差。
根据张明和王芳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请你回答:
(1)王芳这里所指的“测量误差”是在上述实验步骤的第__步骤产生的,导致了盐水体积读数__(填“偏大”或“偏小”),从而使得盐水密度的计算结果__(填“偏大”或“偏小”)。
(2)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必须从质量和体积两方面的测量进行控制。根据张明和王芳的分析意见,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条件下,提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使实验结果的误差达到最小。
实验步骤是:
__
__
__
(3)在你的设计方案中,控制误差的思路是:
__
__
解答 (1)三,偏小,偏大
(2)改进方案:(其他方法可参见上面讲到的方案)
①将适量的盐水倒入量筒内,测出盐水的体积;
②用天平测出盐水和量筒的质量;
③把量筒内的盐水倒出一部分,再测出量筒内剩余盐水的体积、剩余盐水和量筒的质量;
④计算出倒出部分的盐水密度:
(3)这种方法避免了因盐水沾在烧杯壁所引起的误差:保证、测量准确,读数准确;尽管的读数还存在误差,但已经把误差控制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