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品读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语感能力的形成。文本品读不能随意而为,教师为学生选择有效的品读落点十分重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词、重点句子、“泡泡资源”这三大落点进行品读,能够让他们触摸文本之“意”、品悟文本之“言”、内化文本之“法”,并以此促进文本品读的高效化。
关键词:文本品读 有效落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可以作为范例。也就是说,如果是为了理解作者透过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即为得意;如果是为了品味字词使用之章法以及语用之艺术,即为得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而言,应当将重点放置于语感能力的培养上。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很多课文都存在这样的语言训练点,这也是开展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善于准确把握文本中的有效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使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语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紧扣关键字词,触摸文本之“意”
字词都是语言表达的关键基础,如果缺少字词这样的基础砖块,就难以完成文章宝塔的垒砌。很多教师都会埋怨学生的作文平淡无奇,如同一杯白水,如果没有五味佐料,如何才能够做出美味佳肴?相同的道理,如果缺少丰富的字词积累和沉淀,同样并不能获得精彩的表达。叶圣陶先生著有《语文教学二十韵》,其中他谈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在一篇文章中,每一个字词都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将重点关注于字词品读方面,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这是学生打开文本之“意”的密钥。
1.品读关键字,触摸文本深远之“意境”。
当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很多课文都具有深厚悠远的意境,而这些意境的呈现大多依靠一些关键字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蕴含悠远意境的字词,并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学生自然能够就此置身于文本意境中。
例如,《荷花》这一篇课文之中,作者针对荷花的生长状态作出了极为细致生动的描绘,特别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便是文本中的一个关键句,特别是“冒”这个字,赋予了文本深厚的意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品读活动:“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句子,一个‘冒’字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荷花的美,你们是否能够找到其他的字词对其进行替换呢?”开始很多学生认为这个字非常简单,与此相类似的字很多,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换字对比品读。有学生认为:可以用“钻”代替;也有学生认为,用“长”字代替更适合;还有学生认为“露”会更恰当。在结束了发言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替换之后的语句和原文语句反复对比、仔细品读,学生们从中发现,还是原文中所选择的“冒”字更好,既能够展现荷花的静态之美,也能够突显其动态美。
2.品读关键词,触摸文本深远之“意蕴”。
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中,使用了很多意蕴深刻的词语,如果将这些词语读懂,便能够立足于整体把握文本内涵。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把握文本中的蕴含深厚意蕴的词语,并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就此体会文本内涵。
以《珍珠鸟》一课为例,开篇使用了“真好!”一词,从表面上看简单利落,但是立意深远,这两个字既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老先生对于珍珠鸟喜爱之情,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作家的真性情,看似脱口而出,然而一语道破乾坤。“真好”这个词大家都会用,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做到出神入化,当然编者的意图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此。通过再次揣摩可以发现,“真好”所置身的语句中还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正因为“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所以感到“真好”!开篇之时就能够直抒胸臆,突出对珍珠鸟浓厚的喜爱之情,也为接下来的文本叙述奠定了感情基础,使阅读者在拜读之时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文本的情感主线。由此可见,文章中一词一句的创作不一定需要华丽,只要能够直抒胸臆、直达读者心扉即可!在这篇文本中,类似的用词方式还有很多,如“小家伙”,这是一个多么亲密的称呼,透露着作者对珍珠鸟的怜爱,如阳光一般,洒进每一个阅读者的心里!直抒胸臆竟然也可以做到如此简单、如此清晰,没有任何拐弯抹角,也没有耗费过多的笔墨。基于教师的引导,学生们不但喜爱上了珍珠鸟,更喜爱珍珠鸟的主人,喜欢他的其他作品。
二、紧扣重点句子,品悟文本之“言”
句子是表情达意的基本语言单位,如果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认真品味语句,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就能够基于文本展开更深层面的阅读。在当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开展语言学习的有效范例,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佳句,组织学生进行品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品读关键句,体会语言韵味。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而语文这门学科就是为了学好语言文字,所以,对于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以及关键句子、段落,都应当在教师的引领下,仔细揣摩、研读和品味,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深处,才能和作者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才能真正体会文本中独有的韵味,获得个性化感悟。
例如,《窃读记》这一篇课文中作者主要描绘的是自己童年时喜爱读书,但是由于没钱买书,只得偷偷在书店窃读的故事,所展现的是作者对于读书的喜爱与渴望。文中有这样一句描绘:“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是课文中的关键句之一,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基于此处组织学生进行品读:“我”因何感到快乐?又因何感到恐惧?简单的两个问题,串联起了上下文,使学生的阅读立足于相应的高度,确保了阅读的完整性和深入性,既能够使学生走入作者内心,也能够与其达成心灵层面的共鸣,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境界。
这样的教学,教师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句,并以此为突破口,组织学生聚焦、品味语言,并通过反复揣摩和品味,使学生沉入文本,走向阅读深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品读独特句,体会语言情感。
有时,作者为了创作和抒情的需要,会在文本中使用一些相对独特的句式,而这些句式往往是学生理解文本的阻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这些独特句式组织学生进行品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触及文本核心,感受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例如,《慈母情深》一课中介绍了虽然我和母亲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即使生活紧张,母亲也支持“我”买书读书,赞颂了母亲对我无私关爱以及深明大义,体现的是母子之间深厚的情谊。实际上,文本中还有很多细节都能够展现母子情深,这些都是组织学生仔细品读感悟的最佳载体,透过这些句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例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里连续使用了四个“立刻”,目的是为了展现母亲的辛劳和忙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这一细节引发学生思考:透过这四个“立刻”,你能够从中感悟到什么?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学生再一次展开深入阅读,并主动表达个人感悟。通过紧扣文本细节的品读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母亲的辛劳,体会到她为儿女所做出的无私奉献,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真正走向深处。
三、紧扣“泡泡资源”,内化文本之“法”
在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时,很多细心的读者都能够从中发现“泡泡提示语”,这些泡泡提示语大都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出现,有的会出现在开篇句首,抛砖引玉;也有的出现在文末,或者是为了留有悬念,或者是为了拓展思维空间;还有的出现在文本中间,目的是为了引领学生品味、赏析……而这些泡泡提示语在语言表达以及出现之处,都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泡泡提示语,并就此引导学生展开品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基于“妙笔”,引导文本“研读”。
语文教材是优质书面语言的凝练,很多课文中都使用了极为优美的词句,而其中的“泡泡提示语”大都位于文本的妙笔生花之处,其呈现与表达也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体会文本表达之精妙,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泡泡提示语,并以此为突破口,带领学生研读文本,真正体会语用表达之精准、巧妙。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争吵》中“终于挨到了放学”这句话为例,旁边提示语位:“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仔细品读泡泡中的提示语,然后设计提问,将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为什么说“挨”字用的好呢?大家再一次仔细研读文本,是否可以将其换为“等”呢?在教师提问的引领下,学生再一次研读文本,并串联上下文内容,将换字之后的语句和原文展开对比,从中发现“等”字并不能真正体现“我”内心所饱受的煎熬。通过这样的对比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克莱谛对同伴的关爱以及宽容。
实际上在语文教材中,相似的提示语还有很多。教学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善用、巧用提示语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还能够在反复比较和品位的过程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
2.紧扣“表象”,链接“生活”资源。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在选编时经过了编者的特殊加工和处理,由此,这些语言和文字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其中的有些文字易于读者直接理解和领悟,而有些文字则需要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而泡泡提示语的出现,能够为学生理解这些语言文字提供便利,既能够引导学生还原生活,也能助其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以及更深刻的感受。
例如,《孔子拜师》这一篇课文中,有“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定会大有长进的”这一句话,在这句话旁边有一个相对特殊的泡泡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为何会有这样的提示呢?实际上,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无止境”相对深奥,具有较强的书面感,理解难度相对较高,编者基于学生的视角,为其设置了这样一个提示语,既做出了有效的提示,也能够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地借助这些提示语,带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体味文本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一部分词语对学生的理解形成阻碍时,教师便可巧妙借助文本中以学生口吻所呈现的泡泡提示语,带领学生回归生活经验,这样就能够对抽象的文字进行还原,或者以鲜活立体的画面呈现,既易于学生接受,也能保障阅读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必须要立足于语言表达的训练,更要关注语言的积累和沉淀,将文本中抽象冰冷的词句、段落乃至标点作为组织学生品读的载体,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味文本语言,感悟文本内涵,促进语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粉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读能力[J].中国农村教育,2018,(05)。
[2]郭彬 “课堂等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程教育研究[J].2018,(12)。
[3]赵士磊 走入文章.细心品读——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探析[J].汉字文化,2018,(09)。
[4]桑玲 品读.让阅读真正入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03)。
[5]谢光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
[6]魏建英 借助有效策略.引导个性品读[J].小学教学研究,2018,(05)。
论文作者:毛华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文本论文; 学生论文; 提示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字词论文; 语言论文; 课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