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运行质量的宏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农村论文,质量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和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表现是粗放经营和效益低下。因此,未来15年特别是“九五”期间,山西农村经济必须在量的扩张的同时,迅速改变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效益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多元社会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现代山西农业。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低下,粗放经营的表现形式
1.农作物单产水平低,与全国及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农作物单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省的农作物生产虽然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历史,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利益驱动和价格偏差以及农业生产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投入热情有所减弱,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料的施用量大幅度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此外,耕地撂荒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比较严重。据测算,全省耕地撂荒面积大约在100万亩左右。农作物生产中, 粗放经营的行为使我省的耕地产出率明显低于全国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1995年,我省粮食每公顷产量为2910公斤,比同期全国的4240公斤低1330公斤。其中,谷物每公顷产量比全国低1293公斤;小麦每公顷产量为2945公斤,比全国低596公斤。进入90年代以来, 我省的棉花总产、单产均呈减少之势。1990—1995年,我省每公顷棉花产量由855 公斤减少到714.5公斤,同期全国棉花单产由810公斤增加到879公斤。 我省与全国相比,由1990年的高45公斤变为1995年的低164.5公斤。 我省油料单产与全国的差距亦由1990年的低375公斤扩大到1994年的低474.2公斤,1995年进一步扩大到低1067公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则更为明显。如法国、埃及、日本和德国1992年的谷物每公顷产量就分别达到6516公斤、5869公斤、5847公斤和5334公斤,而我省1995年谷物每公顷产量仅为3365.7公斤。荷兰小麦单产是我省的2.5倍; 土豆单产是我省的1.8倍;甜菜单产是我省的2.6倍。
2.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在全省近5500万亩耕地中,算得上规模经营的面积不超过200 万亩。1995年全省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为9.05亩,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的耕地面积为5.77亩。偏小的经营规模,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995年,全省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为4747.7元,比全国低1543.1元;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1452.9公斤,虽与全国基本持平,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生产2—10 万公斤粮食的水平;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肉类产量为96.6公斤,比全国低66.1公斤。如果按每个人每年消费粮食300公斤计算, 我省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养活5人左右, 大大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农业工人养活人数,美国70人、英国62人、法国30人的水平。
3.生产成本逐年加大,严重影响农民纯收入的提高
长期以来,农民种地不大注重经济核算。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全省多数地方的农民比较注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但是,山西贫困面比较大,贫困山老区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商品意识还比较淡薄,加之全省范围内的改革、开放力度不够大,与沿海等一些发达地区差距大,导致山西农业生产中成本比较高,投入产出率低。1985—1995年,全省农业生产的物耗率由32.2%提高到43.7%。每消耗1元的农业费用生产的农业总产值,1985年时为3.11元,1990 年时为3.28元,到1995年降为2.29元。乡村企业管理水平低,生产成本大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山西乡村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利润,由1990年的高于全国4.6元变为1995年的低于全国3.63元;与河北的差距由1990 年的5.3元扩大到1995年的15.62元,与河南的差距由1990年的3.1 元扩大到1995年的15.51元。1995年, 全省乡村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为5.13元,比全国低0.39元,比河北低4.29元,比河南低3.33元。另据统计,1985年时,全省农村经济总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5.9%,到了1995年费用比重已上升到73.5%。投入产出比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结果使我省农民纯收入增长比较缓慢,同全国及周围省区的距离逐渐拉大。同全国的差距由1978年的31.96元扩大为1990年的82.8元, 1995年进一步扩大为369.44元;与河北相比,由1978年的高10.11 元变为1990年的低18.16元,到1995年差距拉大到460.43元;与河南相比, 由1978年的高0.21元变为1995年的低23.67元。
4.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恶化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发展乡镇企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不容置疑。但是乡镇企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大批良田被侵占,使有限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据统计,“七五”期间我省共减少耕地面积102.9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0.56万亩,这其中乡镇企业占地是一个主要方面。“八五”期间,全省耕地减少幅度虽有所下降,但仍以每年14.2万亩的速度继续减少。与此同时,我省的人口却以每年40万人的速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省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其次,我省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工业开发对土地的污染和破坏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省煤矿的采空面积已达2000平方公里,每万吨煤地表的塌陷系数为2.79亩。全省已累计塌陷土地100万亩;电力、 建材工业累计损坏土地150万亩;冶炼和其他工业项目损坏土地50万亩 。以上三项共计损坏土地300万亩,其中耕地占到60%以上。此外, 工业“三废”及化学农药对河流及农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全省主要河流85%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具有饮用和灌溉功能的河段长度不足15%。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占总耕面积比重达70%—80%。
5.农业资金使用非农化,降低了投资效益
我省的农业投入本来就不宽裕,近几年的财政支农资金大约每年在4亿元左右。但是, 就是这点有限的资金也不能保证全部投入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在农业资金使用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挤占挪用问题。去年省组织的对农业资金的检查中发现,全省有79个县存在挤占挪用问题,其金额占违纪金额51.01%。其中,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发放工资6172万元;用于修建楼堂馆所300万元;用于购买小汽车121.4万元;外借经商办企业140.1万元;用款单位用于弥补行政经费2492万元。
此外,近年来贫困县的扶贫资金使用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农转非”问题。许多扶贫资金不是用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培植支柱产业上,而是用于发工资,甚至迎来送往等吃喝上面。有的项目事前不进行慎密的可行性研究,凭主观意志上项目,结果造成资金沉淀。今年五月,省委农工委会同省人行、省农发行、省审计厅等单位,对吕梁地区的临县、岚县和方山,忻州地区的岢岚、神池和河曲等6县, 进行了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结果发现,除方山县以外的5个县,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挪用、转移、以贷还贷等行为。个别基层金融部门没有严格按照中央关于扶贫资金的有关规定办事,把扶贫贷款视为一般性贷款,用扶贫资金搞以贷结候、以贷还贷,使相当一部分扶贫资金不能用于扶贫攻坚。另外,有许多地方用扶贫款超标准修建学校,做表面文章,严重浪费了资金,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6.乡镇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我省的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即能源重化工特色。改革初期,这种重化工特色也确曾促进了山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改革到了今天,一些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不利因素也显露了出来。首先是重工业比重大,约占乡村企业总产值的85左右;煤、铁等原料性的初级加工业占了很大比重,原料和采掘工业分别占到重工业产值的27.5%和34.7%。由于重工业比重过大,表现出与全省工业结构雷同的畸“重”型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国营工业争原料、争市场的问题,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1995年,全省乡村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308.5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8元; 比河北低25.19元,比河南低61.92元。其次是规模狭小,管理水平低。1995年, 全省平均每一乡村企业从业人员数为31.8人,比全国的37.5人少5.7人; 平均每一乡村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73万元,比全国低24.65万元。在全省70.9万个乡镇企业中,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仅有500多个。 据1995年统计,乡镇企业数量与我省差不多的辽宁省,其产值为3317.5亿元,而我省仅为1402.1元。浙江省企业数为90.2万个,是我省的1.27倍,但其产值却高达7478.2亿元,是我省的5.33倍;河南省企业数是我省的1.26倍,其产值却是我省的2.41倍。由于企业规模小,许多企业仍处在经验型、家长制管理阶段,个体和私营企业管理很不规范,甚至还有一些没有营业执照的、时开时停的“游击队”企业。1995年,全省乡村企业劳均创造营业收入3.08万元,比全国的5.3万元低2.22万元; 比河北低2.23万元,比河南低1.65万元。
二、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带有全局性的农村改革。目前山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存在诸多问题,突出的一点就是经济增长质量亟待提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我们已经失去了或者说没有抓住、抓好许多次机遇,世纪之交的这次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抓紧抓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上要大大高于全国及其他省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我们认为,要以产业化统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局。那么,农业产业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二者是矛盾的还是统一的?我们认为,农业产业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因为两者所追求的目的都是“获取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改变粗放农业的状况。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促进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又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只有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前及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作为一个世界和世纪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对于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来说,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从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来看。目前,山西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较低,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份额比较大,经济进入了工业化阶段。若仅从结构上看,现在山西的农村产业结构在全国及各省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结构仅仅是数量之间对比关系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地认为山西农村经济中第一产业比重低,二三产业比重高,就断定山西农村经济增长质量高。事实恰恰相反,我省的农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与全国及先进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方面不用赘述。
其原因正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所致。在山西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滞后的问题渐趋显露且日益突出。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生产起伏不稳,人均占有量没有明显提高,一遇灾年就要下降。农业发展缓慢的结果是难以给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从而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以农业的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可以预料,在世纪之交,如果山西农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那么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如何实现山西农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迅速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性经营这一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不容回避、绕不过去的课题。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选择
我省农村经济效益,纵向比,大多得到提高,横向比,可以说“全面落后”。与全国和邻省及发达地区比,一些本来就落后的产业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原来有优势的产业变得没有优势甚至落后。这是我们不愿意接受的一个现实。有分析资料表明:我省与全国比,平均每一农村劳动力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由1990年的低324.9 元扩大为1994 年的低1885.6元;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低349.6元扩大到1995年的低2780.1元;平均每一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创造的总产值由1990年有低1424.1元扩大到1995年的低1.92万元;粮食每公顷产量由1990年的低990公斤扩大到1995年的低1330公斤; 油料每公顷产量由1990年的低375公斤扩大到1995年的低1067公斤; 人均占有粮食由1990年的低52.6公斤扩大到1995 年的低87.1 公斤; 人均占有肉类产量由1990年的低14公斤扩大到1995年的低23.6公斤。看到这样一组数字,我们的山西农村经济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对于山西农村经济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思考
1.以农业产业化道路总揽转变增长方式的全局。农业产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心然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有的农业生产已滋生出许多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如农产品加工业、产供销服务业等,也就是说在农村内部形成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依托的大农业格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大农业格局仅仅是自发形成的,为了促进其迅速成长、发育、壮大,需要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最佳模式选择。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制下,每个农户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又是农产品的销售者和最终消费者。因此,它是一种不完全的商品经济,甚至称为自然经济。其最大的弱点就是社会分工不细,经济效益难以得到很大提高,也即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随着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大农业需要许多并立的行业为其发展提供支持。大批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民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工人;土地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社会分工,实现了农产品增值,提高了种植业劳动生产率。这样,便顺利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也取得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亦随之得到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 高层次的集体化形式和组织。 早在1990年3月, 邓小平同志在《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中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农村经济的非农化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化正是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集体经济。但与以往的集体经济却有不同,过去的集体经济是一种没有社会分工或分工不细的小农业集体经济,而农业产业化则是一种具备社会合理分工的大农业集体经济。在这个大农业集体经济内部,农业是与工业、服务业并存的集体组织,实现了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直至销售的一条龙作业,每道工序就是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化组织或车间。因此,它特别注重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正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致力追求的目标。总之,由于农业产业化道路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各种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也须围绕农业产业化来进行。
2.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有关资料称: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 占土地总面积的60.8%。全省近2/3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 平川地带共有盐碱地450余万亩,接近平川面积的10%,分布在大同、朔州、 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9个地市的51个县、市。在全省5500 万亩耕地中,旱地面积占近70%,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主要分布在东部太行山与西部吕梁山。因此,改造我省的中低产田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一条重要而见效快的途径。
我省的中低产田改造具有相当大的潜力。据专家测算,我省旱地的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可达250—500 公斤/亩。 而目前旱地粮食亩产不足200公斤。如果全省的旱地粮食平均亩产提高到250公斤,则可新增产粮食30—40亿公斤。也就是说,当我省的粮食单产水平接近目前全国先进水平时,全省粮食总产即可达到150亿公斤左右。
改造中低产田,从大的方面讲,最基本的做法还是靠两点:一是坡地梯田化,二是增加灌溉面积。从东部太行山来说,由于当地农民自古以来就有修建梯田的传统,因此,改造东部太行山旱地的重点工作在于开辟水源,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从西部吕梁山来说,由于大部分耕地是土坡,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因此改造西部吕梁山中低产田的最根本的办法是使坡地梯田化。土地条件的改变,加上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粮食的单产水平一定会得到较大提高。随着全省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提高农业劳动者收益的目的。
3.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农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一个总的趋势是农业生产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我国的农业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农业基本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以上,我国只有0.5∶1,我省约为0.3∶1。美国1994年出口农产品价值高达457亿美元, 1995年达到500亿美元。根据美国学者预测, 目前美国农业及关联产业产值达7000亿美元以上,约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5%,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美国第二大产业。
目前,我国、我省正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成品、半成品等加工后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从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看,目前的总体水平是规模小、发展慢、技术含量低。从规模看,1994年,全省乡村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27.96亿元,占乡村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大大低于1993年全国29.4%的水平。从发展速度看,1994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产值比1990年增长1.62倍,平均每年递增27.3%,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41.1 %的速度相比明显落后。 从加工技术及劳动生产率看, 1994年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每一职工创造的产值仅为2.74万元,比1993年全国的4.42万元低1.68万元。
要使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一个迅速发展,首先必须使广大农民树立商品经济意识,从根本上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其次是要加强信息服务,使广大农民对国内外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第三是要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如在银行贷款和税收上均可采取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措施。第四是要鼓励农民依靠股份制办法来筹集资金,使农产品加工业靠自我积累发展壮大。
4.实行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产业化,集中“优势兵力”克“强敌”
我省的农业投入是有限的,如何用好这笔资金对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集中“优势兵力”克“强敌”。这里“优势兵力”是指农业投入资金应相对集中使用,“强敌”是指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如果我们能把农业投入集中起来使用,每年至少可以在全省各地搞几个大的农业项目,长此以往,成绩一定会十分显著,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第二种途径就是工程产业化,其着眼点在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比如,以前我们每年花费较大的资金搞植树造林,但是种树的人只管种,种上以后树木的成活率及长势好坏就不管了,如果实行林业工程产业化,种树的人不仅要管种,更重要的是看成活率及长势如何。这样就可以提高植树造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果我们在全省各地推广工程产业化的做法,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资金效率,而且可以筹集更多的闲散资金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因为实行了农业工程产业化以后,经营者就是这项工程的业主或者“老板”,经营者为扩大再生产势必想方设法增加工程的投入,从而形成股份制企业。此外, 实行工程产业化还可以争取更多的国家投资。 从1995年起,中央财政加大了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投入规模,其项目的选择侧重于中西部地区粮棉大省。
为提高农业投入效益,目前我省一些地市已开始改变以往的做法。晋城市委、市政府在农建工程上采取了“建立农建基金,以奖代助,先干后补”的新做法,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已建起了各类股份合作工程106处,入股农户达1.3万户,股金总额达2320多万元。不仅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扩大了资金来源,使农建工程逐步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5.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和“绿色”农业,寻找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寻找到了经济效益与资源优势、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也就等于找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认为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和“绿色”农业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我省农村旅游景点分布面广,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加快开发利用这一资源的步伐不仅可以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较大限度地避免了环境污染。当前,由于广大农民普遍缺乏发展旅游产业的创收意识,加之各级政府引导不力,使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可喜的是,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农民通过办旅游业增加了收入,并且找到了一条通向小康生活的捷径。佛教圣地五台县台怀镇农民依托靠近五台山这一旅游景点的优势,开旅馆、办饭店,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忻州市西张村农民采取集体、个人入股的办法,通过恢复古代名人故居、创建中国神话宫等做法,年创收10多万元。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投资,措施得力,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资源就一定会成为我省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心理。农产品生产由于受化学肥料及农药的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国内外市场上人们对通过施用无公害肥料生产的农产品格外青睐,其价格高出同类产品许多倍。随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科学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认识程度的提高,绿色食品将逐步从一种潜在的需要转变成人们的一种现实需求,从而走进千家万户,因而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发展我省的绿色农业,必将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一些县市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已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如庆安县1994年生产的“绿色”大米, 每市斤比邻县高9分钱,减掉少施化学肥料720万元的成本,共增收2130万元。 我省农民有着十分丰富的施用有机肥料的经验,名优土特产品很多,如能加以开发利用,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绿色食品是高科技的物化,是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的农艺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开发绿色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同时也是我省农业实行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选择,应该抓紧抓好。
6.大力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积极促进乡镇企业规模经营
我省乡镇企业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一是轻工业比重太低,产品技术含量少;二是规模小,过于分散,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风浪。因此,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首先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轻、薄、小的轻工产品。从目前我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看,原材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占有很大比重,有的企业受技术和资金的制约只能给大企业做一些辅助性的设备。当东南沿海发达省市的乡镇企业已涉足电子、电器等新技术领域的产品生产时,我省的乡镇企业仍然固守在煤、焦、生铁冶炼等传统的产品阵地上。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严重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如何才能使我省的乡镇企业轻、重工业结构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呢?我们认为,必须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乡镇企业利用外资的步伐。目前,我省不少乡镇企业已通过引进技术使企业走上了低耗高效的路子。如大寨村与江苏华西村联合创办羊毛衫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陵川县通过引进专利,开发生产了电热膜锅、电热淋浴器等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
过去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说法是“船小好调头”,认为企业规模小可以较快地更换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过于分散往往难以适应和承受千变万化的市场风浪。事实证明“船大可以抗风浪”,实现规模效益。目前,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江苏省乡镇企业组建的十大集团公司已雄心勃勃地准备搞跨省和跨国经营。为改变我省乡镇企业规模小,过于分散的状况,必须加强省内同类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促其早日形成集团化,从而向规模和管理要效益。
7.促进科技全面长入经济,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转变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依靠科技的路子。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份额已占到70%以上,而我国只有35%左右,我省大致也是这样。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山西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强化宏观调控,确立科技兴农的主体地位;其次,强化农业科技开发和攻关,加快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第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农业技术中,要重点推广优种及优种加工技术、塑料覆盖技术、培肥地力和配方施肥技术、集约化高效农田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合饲料养殖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和农作物化控技术等;第四,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运用科技的能力;第五,加快农用工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增强物质技术的输入能力。
标签:农业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三农论文; 农产品加工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