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研究

杨森[1]2016年在《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经济全球化一样,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发达的大众传媒,在加速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相互激荡与碰撞的机会,使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环境中。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比较与冲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个人的意识以及个体对于思想观念、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和个人价值等的认同目标。根据后殖民理论的观点,在世界步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那些起步较早并得到迅速发展的、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对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仍然持有较为严重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实际上造成了另外一种更为隐蔽的、包裹在合法形式外衣下的殖民——文化殖民。后殖民理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东西方国家均有关系: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在经济等方面的强势力量主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强制性的文化传输和同化;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了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上保持同步,也不得不服从于西方某些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侵略行为,从而逐步丧失了本土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等。总之,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现象都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事实。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确立和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好奇性、敏感性等特点,且可塑性较强。作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探求、理解和接受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变化了的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与价值观念,便主动或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但由于辨识能力的欠缺与思想觉悟的不足,又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文化现象产生困惑和苦恼。西方的生活习惯、处事哲学和审美意识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与之相对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却在大学生群体中式微与失落,这更多的反映出他们民族文化阵地的失守和价值观的动摇。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着传承困境与危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遇到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民族文化和母语民族文化的问题,即学习者对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客观了解英语语言的学习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影响的现状。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文化认同的双语现象理论通过量化研究调查了解英语学习者中的在校大学生群体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状况,分析"英语学习"、"性别"、"家庭背景"(农村/城镇)等是否为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变化的因素。所用调查问卷在北京大学高一虹等所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调查"问卷中文化认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通过质性研究集体半开放性正规访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获取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接受程度、对母语和目的语及其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等进行了解。研究结论从影响英语学习者对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与否的因素、英语学习者在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认同程度、表现等方面分析。研究者从多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描述,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访谈所选择的问题是对被研究者具有实际意义,并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包含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强化等。同时,提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即在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母语文化的渗透和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以期能使大学生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形成理性的认知理解和价值立场,优化大学生英语教育。根据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本文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总体结构共有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即国内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以及对已有研究的述评。第叁部分为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运用Lambert有关二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削减性双语现象"和"附加性双语现象"理论、高一虹有关外语学习者文化认同的"生产性双语现象"和"分裂性双语现象."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后是以上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等。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结果部分即样本校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包含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部分,最后是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为大学生英语教育优化的理论启示,即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宏观理论方面提出建议。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正确文化观的树立、跨文化语境的营造、文化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者关怀理念的培养等。第六部分为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亦针对前章的研究结果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母语文化的渗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目的语文化精髓的挖掘。在国外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上,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实证类研究为多数,主要分为关于移民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关于双语或多语言使用者文化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非实证类即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国内有关英语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关键词或主题,发现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尚未有关于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调查的实证类研究,按照研究对象分类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专门针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另一部分是除此类研究对象之外的各种研究,包括少部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教师的研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比研究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首先,理论意义方面,综合有关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从内在制约机制和外在制约机制两个方面,总结形成大学生文化认同制约机制,丰富文化认同机制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借鉴综合前任研究者的问卷设计并对其题目进行完善,提高信度,丰富质性研究,加大访谈比重,完善实证调查研究。同时研究对象扩大到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丰富语言学习与大学生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出于综合展现并深化教育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现有知识体系的研究需要。其次,现实意义方面,在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英语学习角度客观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不同双语现象变化,即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同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从教育学视角在教育实践方面对教育管理者和高校英语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出相关教育启示;通过高校相关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践行之志,巩固大学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能力,深化文化功能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这是新时代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提高国家战略储备人才素质的现实需要。

蔡玉英[2]2008年在《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文中指出动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乃至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导致成功的学习。动机是仅次于学能的最有力的学习效果预测因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四个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Lambert和Gardner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开始了二语动机研究。目前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从理论上讨论动机的组成成分,提出动机的理论框架(Dornyei 1994;Williams et al 1997;Schumann 1998),二是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二语动机的内在结构(Schmidt et al 1996;Tremblay et al 1995)。相比而言,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仅限于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学习目的等少数动机结构,绝大多数依然存在视角单一的问题。我国近年来研究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文献也不少,但多以本科生为考察对象,研究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较少,而高职生的外语学习动机应存在着与本科生不同的特点。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职业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简称高职生)作为一个新的受教育的群体,它既超越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高校学生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鉴于动机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及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及国家对于他们职业型、应用性、技术性人才的要求,本文在已有的动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特点,并着重探讨和研究了激发高职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动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学实践,以长江职业学院06级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个别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旨在具体了解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结果表明:1.高职生缺乏对英语学习的兴趣。2.高职学生的自我能效较低。3.高职生的外语学习大多数属于外在动机。4.高职生不能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5.高职生的目标定向存在问题。6.高职生存在较大的焦虑。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培养与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1)明确学习目标。(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3)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相结合。(4)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归因。(5)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6)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实验证明,这些策略已经初显成效。本文的主体包括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综述了相关的动机理论及国内外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以及课堂观察,了解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第四章根据动机理论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提出了几种有效地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第五章为实验部分。根据调查研究的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现状,把061班定为对照班,062班定为实验班。在实验班有针对性的使用第四章里提到的策略来进行教学。而在061班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进行教学,5个月之后再对两个班填写一次《高职生英语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两个班的期末成绩进行一次比较,结果发现,实验班的英语学习成绩比对照班好,并且学习动机水平也有所区别。第六章对本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提出了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实际意义,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以后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魏雪钦[3]2018年在《“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意在提出一种本真的大学英语学习形态,为反思当下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提供衡量尺度,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供风向标。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了严重的学习异化之现象,把本应是源于、关于、属于人的,并且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英语学习行为异化为压抑和控制人的外在力量。具体表现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目中无人”或者说是“目无全人”的状态,即英语学习者的主体性存在被遗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的完整性遭破坏、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被片面化、大学英语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被忽略,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化与理性化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学,英语学习者的内部精神世界被整齐划一的封闭性语言知识所填充,等等。从理论渊源上寻求症结,可以发现,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实体论哲学观、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价值理性式微以及工具论语言本质观。为了结束大学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恢复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本文从“理解”视域出发来寻求出路,提出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各项学习关系之间应该走向理解,从而实现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本真存在,复归英语学习是作为英语学习者与异域文化世界相处的本来意义。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性,遵循“历史追溯-实证分析-理论阐述-路径构想”的思路展开。首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1949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的基本状况,归纳出建国后、改革开放后以及21世纪初叁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的叁种形态,然后分别分析出这叁种英语学习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危机,最终总结出叁个阶段中叁种大学英语学习形态对现实产生的共同的影响是学习者的主体性被遮蔽。接着,本文对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实践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主要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获得反映当下大学英语学习真实情况的系列数据资料。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概括,最终总结出当前大学英语学习具有这样一些“意义”危机: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自我疏离、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与文本的疏离、教师主导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学习者主体性存在被遗忘。通过揭示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意义”危机,反思“意义”迷失背后的深层原因后发现,目前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异化”,因此,追寻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真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提出在“理解”的视域下探寻大学英语学习的本真。“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哲学解释学作为一种解读人文科学的哲学,主要通过对各类“文本”的解读,以此探讨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理解。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为我们洞察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意义和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视野。哲学解释学强调在对语言和历史意蕴的解读过程中,关注解释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解读过程中的多元化与差异性。这也为我们追寻大学英语学习本真提供了新的视域。本文提出在“理解”视域下对大学英语学习进行重新审视并不是对现实的大学英语学习进行全盘否定,而是使大学英语学习从“非本真状态”走向“本真状态”,进入澄明之境,使大学英语学习成为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与实现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学习者精神世界的机械操作性行为。与此同时,“理解”视域下对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的重新审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途中”。为了追寻“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本文提出从哲学解释学中的“理解”思想出发,重新审视我国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各项理解关系,以学习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本体论层面上透析大学英语学习走向理解的深层内涵。文章最后部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的:学生与教师之间走向主体性理解是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基础;学生对英语文本的体验性理解是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过程;学生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是大学英语学习走向本真的旨归;师生与文本走向理解共生是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的开显。因此,大学英语学习走向理解的目的在于凸显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丰富英语学习者的精神世界,终极目标则指向大学英语学习“质”的提升。

王冰[4]2013年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为基础,并借鉴教育领域的学习参与研究成果,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课堂学习过程模式以及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探究。具体而言,本研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综述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的六个假设,然后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验证并修订了该理论模型的关系假设,确定了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它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关系,最终建构了中国学生英语课堂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学习者因素的研究现状。通过对二语学习者因素理论发展的梳理和对国内外近五年(2007-2011)实证研究的详细综述,本文指出国内外学习者因素研究仍然是以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焦虑和学能等因素独立研究为主,而涉及多个学习者因素关系的研究很少,而把学习环境、学习者因素和学习参与纳入同一框架来考察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数量则更少,这些研究忽略了二语学习的复杂性,也忽略了环境对学习者因素的影响,更忽略了学习者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学习参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梳理发现,学习参与作为一个多维构念,整合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概念,形成了一个由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构成的复杂系统。本研究认为,二语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构成的复杂系统。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是这个系统中叁个即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是由多个互动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体而言,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自身能力和任务价值的判断不断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努力,当有外部环境信息反馈时,学习者会根据反馈来调整对自身能力和任务价值的判断,重新确立学习目标,再一次付诸努力。在系统外部,二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就之间形成了互为因果关系,系统内的学习参与系统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学业成就反过来为系统内的学习者系统提供反馈信息,使学习者重新建立自我效能、任务价值和学习目标,这也会导致系统内部叁个子系统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本研究确立了二语课堂学习的理论模型框架。该理论模型包括学习环境、学习者和学习参与叁个子系统。这叁个子系统由心理环境、期望值、学习目标、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五个范畴构成。这五个范畴又包括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任务价值、掌握目标、成就目标、成就规避目标、表层学习、深层学习、批评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和学习规避十二个因素。根据国内外以往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系统内十二个因素以及学业成绩共十叁个因素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路径关系的六个假设,其中前五个假设是关于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六个假设是整个系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了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共抽取了东北地区城市重点中学3所、城市一般中学6所、县级中学6所和乡村中学3所(总共18所学校,30个班级,1083名初中生),用SPSS17.0和AMO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最终检验和修订了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调查数据较好地拟合了该理论模型,这也表明了,学习者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特征,而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学习者的情感和认知因素是深深植根于环境的,学习者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对社会的感知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动机和策略。具体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社会支持与学习者的任务价值、自我效能和成就目标规避呈正相关,与成就目标呈负相关。(2)自我效能与成就目标、掌握目标呈正相关,与成就目标规避呈负相关;任务价值与成就目标、掌握目标呈正相关。(3)掌握目标、成就目标与深层学习、批评学习、表层学习呈现正相关;成就目标规避与表层学习呈现正相关。(4)掌握目标、成就目标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呈现正相关;成就目标规避与学习规避呈现正相关。(5)深层学习与合作学习、个体学习呈正相关;批评学习与合作学习呈正相关,而与个体学习呈负相关;表层学习与学习规避呈正相关。(6)学习参与是学习动机(期望值和学习目标)与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调节,学习动机虽然对学业成绩有预测能力,但是直接影响学业成绩的是学习参与。学习者的表层学习对学业成绩的预测最高,其次为深层学习和合作学习程度高,最后为个体学习,这说明学习者在这些方面的程度越高就越会取的好成绩;而学习规避对学业成绩有负预测测能力,这说明学习者的学习规避程度越低,他们的成绩就越好。根据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方法和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启示:(1)二语习得研究应该在理论和方法上跟上其它领域的研究进展,在理论上应不断地借鉴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最新成果,在方法上也要更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二语习得理论与研究;(2)外语课堂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教育,尤其是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放在教育的底线(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也不应该只是放在机械记忆和模仿性质的试题上,而是应该放在考察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和深层思考能力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投入和参与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教育的实际目的。本研究只是截取了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参与对学业成绩的单向影响过程,学业成绩所产生的反馈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再从这个环节入手,这对二语习得理论和教育实践将会更有启发意义;另外,本研究只是采用量化的方法,这对于个案深度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尝试使用混合方法,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孙咏梅, 李晶[5]2012年在《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动机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阅读作为获取信息和语言的主要渠道之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想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重视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和传授各种阅读技巧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阅读动机。学习动机也被视为决定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目前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绝大多数都立足于动机整体,而对于学习动机内部的特定成分,如英语阅读动机,却很少有人研究。鉴于阅读研究的重要性和学习动机特定层面研究的不足,文章试图研究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动机,从而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补充。

黄越[6]2001年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机在外语学习中是最重要的学习者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之一,对外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乃至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与外语学习有关的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在学习者的课堂教学及课堂参与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动机与学习者课堂参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发现不同类型的动机对学习者课堂参与的影响也不相同。具有混合型动机的学生比外在型动机的学生在课堂参与方面更积极,课堂焦虑感较低,而适当的课堂参与具有对混合型动机的学生影响更大。笔者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笔者今后进一步加深研究。

贾荣曼[7]2017年在《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堂学生参与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紧缺,但专业英语教学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当今中医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研究依据需求分析理论,以药学英语为例,探讨中医院校学生专业英语课堂参与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对教师、学生等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选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为框架,从目前情境、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叁个层面,采用课堂观测、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医院校学生主要以被动模式参与专业英语课堂,其课堂参与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学生自身因素与其他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比如,学生的学习目的受课程性质影响重大,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也极大地受到教师因素、课程性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此外,教学内容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程度大于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层面,建议将该类课程改为必修课,并相应增加课时数。教师层面,教学内容应当结合专业实践,保证教学材料和内容的时效性;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效衔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既不盲目引用现代教学法,也不一味排斥传统式教学;课堂提问反馈应当真实有效。学生层面,应当端正学习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英语学习方法,结合专业内容进行学习,并培养自我主动思考的习惯。

付蓓[8]2016年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发展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对培养具有合格的外语交流能力的人才越来越重视,国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外语交流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交流工具更是引发全民学习热潮,然而,“哑巴英语”依旧是中国人学习外语和对外交流的最大瓶颈之一。英语口语学习上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在诸多的心理因素当中,自我概念较少受到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关注,而心理学领域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对个体行为选择、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等方面有积极影响(Berretta 1970;Marsh 1990;Byrne 1990,Skaalvik & Valas 1999)。本研究以某重点大学的6名大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录像、日记、书面故事总结等资料收集方式,从跟踪观察他们的英语口语学习历程出发,探究他们在大学入学后两年多时间里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以期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揭示大学生们的内心认知和情感感知,为进一步理解在外语学习情境下英语口语学习者的问题提供可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发现六位中国大学生对自身英语口语能力持有较为模糊或清晰的自我描述,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能力判断,以及相关的情感感受和自我价值判断。不同的英语口语学习行为反映出个体的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的相对稳定性、动态情境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引导着个体在学习行为上的坚持、投入或者放弃。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出发,本研究就大学生们在大学前两年的课内外英语口语学习时的自我内在对话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状态,其中包括忽视、冲突确认、冲突加剧、冲突减缓、冲突转移、冲突搁置、以及内在一致性。随着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发展进入不同的状态,他们对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的内在思考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他们具体的个人行为能力(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能力、整体能力感)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影响着他们身份认同、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本研究在英语口语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发展状态、对外语教育的意义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为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阐明了语言学习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丰富了英语口语学习和自我概念的研究内容。

李黎[9]2017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能否成功完成某一特定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甚至消失。目前国外关于学习动机减退的研究较多,而在国内相对较少。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具体因素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减退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这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二非英语专业的36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然后再运用SPSS(20.0)对所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从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挑选12名表示有动机减退的学生及6名相关任课教师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原因可以分为四大类:与老师相关的因素(态度及期待值、专业素质、与学生的沟通情况);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因素(学习困难、英语重视程度、学习主动性和信心、兴趣);与教材和课程有关的因素(教材难度和教学重点);与学习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朋友、校园英语学习氛围)。笔者尝试对造成学生动机减退的影响因素提出建议。针对与老师相关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建议构建多元的考评方式,传授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注重自我提升;针对教材和课程,建议开展多层次的教材和课程设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学习环境,建议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顾世民[10]2013年在《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涉及的课程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课程要求》的相关教学原则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促进自主学习的发生提出了建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叁章):对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回顾(详见第二章),对国内外“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发现几乎所有关于“外语自主学习”的定义都忽视了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因素,分析了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学习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的视角,论证了“学习与环境”的关系,主张把“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外语自主学习的维度,把“外语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具有的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包括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能够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并能主动营造和利用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以掌握目标语的能力”。“主动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责任的意愿和有效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影响外语自主学习实现程度、与学习者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the internal factors of foreign languageautonomous learning),把“对外语自主学习可能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称为“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foreignlanguage autonomous learning,简称“外部指向性条件”/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factors)。外语自主学习的内部指向性条件和外部指向性条件共同决定了外语自主学习的实现程度(详见第叁章)。把利用“外部指向性条件”的能力作为定义自主学习的一个维度,是本研究的第一个创新点,其意义在于:有助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机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执行机构和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建设,主动改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外部指向性条件”涉及很多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教育价值观、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课程设计、师资水平,等等,本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际,讨论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框架下优化自主学习“外部指向性条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第四章):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视角出发,指出以往需求分析和课程设计往往只关注语言需求,对学习者的重视不够。我们主张把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纳入需求分析和语言课程设计之中,提出“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individual-based curriculum principle)。其主要内涵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对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性差异予以关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语言基础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宗旨是,创造和改善外语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优化课程自身的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以合适的方式向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是本研究的第二个创新点,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第叁部分(第五章至第八章):以“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原则”为参照,对《课程要求》进行了反思,并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要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本研究的核心,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内容和观点简述如下:“第五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Purposes,简称ESP)是构成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叁个必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议利用学习资源平台同时提供通用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学校和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使大学英语学习兼有“学习方式个性化”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双重特点,实现个性化学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为自主学习提供课程条件。“第六章,自主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材料”:全面系统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基础和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材料研发的影响,阐述了“能够促进自主学习的教学材料”(autonomy-facilitating teaching materials)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把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及个体差异作为教材选择、使用和研发的参考因素,这个视角在教材研究领域并不多见。“第七章,自主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程后,课程构成范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陈坚林,2010:II)。本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提出了全面整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以及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集成式教学模式的构想,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通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壁垒,扩大学习者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方面的选择机会,优化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第八章,自主学习与教学评估”:简要回顾了形成性评估发展演进的历史,提出了“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促进学习”的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以此为参照,考察了国内与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相关的研究报告,结合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实际做法(详见附录二至九),分析了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实践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建议。在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研究中,本研究首次全面细致阐述了形成性评估的内涵和宗旨,以及形成性评估应该具备的七个基本特征。对于师资培训和形成性评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第九章):简要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反思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影响外语自主学习的外部指向性条件众多,本研究内容只涉及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层面,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拓展和深化的空间和必要。学习者自主和教师自主、学校自主的关系,社会自主学习价值观的凝结等话题还有待于研究,也是笔者近期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英语学习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研究[D]. 杨森.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 蔡玉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 “理解”视域下大学英语学习本真研究[D]. 魏雪钦.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4].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 王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 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动机模式及教学策略研究[J]. 孙咏梅, 李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6].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研究[D]. 黄越. 湖南大学. 2001

[7]. 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堂学生参与研究[D]. 贾荣曼.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8]. 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概念发展个案研究[D]. 付蓓.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

[9].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现状研究[D]. 李黎.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10]. 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 顾世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与课堂参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