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关键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949(2000)04—0112—03
扬弃升学意义的“应试教育”,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着力素质教育,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亦即是说,只有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应试教育”的特征、弊端及其根源
多年来,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只靠白卷和手上的老茧就可以上大学的历史结束后,人们由对上述年代的极度反感而转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大学生就被誉为“天之骄子”,从那个年代里过来的人大约都会想起当年考取大学的人们的那种被人由衷赞扬和注目的景象。进而,考上大学就成了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企盼和每一个孩子的美好愿望。这原无可厚非。但同时,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以它们升学率的高低划分为重点学校或普通学校,并且和它们的政治声誉和经济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加之中国目前人口多、考生多、大学少、就业难的实际状况,使得大家都费尽心机挤向大学门。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客观地讲,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例如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牢固、扎实,同时这样的教育也确实给不少学生和家长以压力,迫使他们将大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进而也确实在压力下学到了知识等等。但我们更要看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只有这样才可能改革、奋起,才可能思索中国教育发展的前途,才可能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应试教育”是指以升学考试作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作为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的教育体制。可以说“应试教育”是对教育本质的“异化”。所谓“异化”,是指主体为自身创造出客体,客体反过来控制、主宰、支配主体的东西。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和现实中,考试是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被创造出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它本身不应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对于应试教育,李岚清同志曾作过精辟的概括:“一是只面向少数学生;二是造成学生的片面、畸形发展;三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切工作围绕考试来进行。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无论教师、家长还是学生,统统围绕考试转。“应试教育”阻碍了人的和谐与充分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考试,只重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了考试,只重视“尖子”学生,伤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尤其对一些偶尔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是去帮助而是将其放弃。曾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在会上老师不是给家长讲如何配合学校搞好教育,而是公布后十名同学名单,并限定时间转学,因为这些学生影响升学率。总之,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只重视考试成绩、轻运用能力;重条条框框,循规蹈矩,轻开拓创新。最终培养出的人才有相当一部分适应不了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也担负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很显然,此种教育体制必须改革。否则,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因此而被束缚。
究其原因,只所以造成目前这种状况,和我们的评价体系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在“应试教育”情况下,我们对人才的评价大多是以他的考试成绩为标准,最终以学历的高低,是否考了大学作为标准,而人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倒被放在了第二位;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基于它的升学率进行。也就是说,“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对象上,只看到学生,而忽视教师和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只重视总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只重视定量评价,而忽略了定性评价。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只能产生“应试教育”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必须打破现行评价体系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建立一种新型的、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此为杠杆去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开拓性人才的出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考试制度。考试只是考评的一种形式,而且,考试本身是“中性”的,无优劣之分,即便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仍然需要这种手段,只是与“应试教育”不同,不能将其作为教育目的。
二、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与素质教育之关系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行基础教育。它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素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相适应的。首先,它具有广泛性。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落伍,这有利于全民素质的进步。新的世纪是靠高科技、高素质才能谋取大发展的世纪,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它具有全面性。不仅强调智育,而且强调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等。既锻炼意志,又锻炼能力,使新的一代人适应竞争、创新的社会环境,使新的一代成为中国在新世纪里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坚力量。第三,它具有灵活性。素质教育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精神,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才能,并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地创造、主动地探索,避免了“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和千篇一律的内容。这样才能适应多姿多彩、复杂多变的社会。总之,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多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被世界各国公认是扎实的。但同时,也有一些看法认为中国人只会“学”,不会“创”,“中国人创新能力差”,“思想方法保守”,“中国人的知识转化为物质的速度特别慢”等等。这当然具有偏颇性。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教育的弊端所在。“人才”是一个美丽的皇冠,谁都愿意拥有它。而要得到它,就必须要被现行的评价体系认可,而现行的评价体系对人才的最主要评价指数就是分数,就是是否考上了大学、学历有多高。正如高考看总分一样,只注重智能评价、卷面评价,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评价不够,因而引发了教育观念、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弊端。有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被现行教育评价体系约束得循规守矩,其创新精神被抹杀,也有许多有特长、个性的学生由于高考总分不高而不被认为是人才因而不能进到梦寐以求的大学中去深造,因而失去了发挥其才能的良好机会。有位科学家曾经形象地描绘现行评价体系:“如果吴晗或钱钟书现在参加高考,十有八九会因为分数低而上不了大学,而何况上清华大学。”所以要提高全民素质,要培养创新精神,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十分重要。
如果我们将素质教育和科学评价体系对应定性的话,素质教育是目的,而科学评价体系则是手段,要达到目的,必须通过必要的手段,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就成为了一句空话。用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指标而引发了“应试教育”就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是选拔。日本的桥本重治把教育评价的功能归纳为指导、学习、管理研究。所以,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尽快打开评价体系这个制约素质教育开展的“瓶颈”,引导学校教育向有利于学生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培养创新精神的宽松环境发展,使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断涌现。
三、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的思考
要真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彻底改变单一的、片面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完整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澄清有关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误区之一: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教育。有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现有的教育内容里加上一些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等的内容,看起来比较全面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恰恰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依旧千篇一律。素质教育绝对不是针对一个学生的全面教育,而是针对所有学生的个别教育。素质教育并不要求把学生都变成全能的人才,并不过分强调所有学生都“全面”发展。如果这样,无疑给孩子带上了新的枷锁。前些时候,几家报纸载文批评一位14岁的大学生知识面窄,只会学习,连柏拉图是何人都不知道,甚至发出疑问:这位少年大学生是天才还是“废人”?这显然太荒唐,人不可能个个全能,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有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领域使得他不可能样样精通,但这并不妨碍在专门的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所以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培养才能,实施符合他个人健康成长的教育,并充分利用其个性特长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对立的,抓智育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错误认识指导下,有些地方不敢大大方方地进行考试,千篇一律地取消所有有“应试教育”嫌疑的比赛和考试,这恰恰又走向了片面的另一极。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关键是怎样考试,对哪些方面进行考试。
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下列内容:首先,评价内容应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是指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单一的“应试”,而应该包括受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多少;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大小;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高低;人格健全与否;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等等,也就是说,必须建立一个体现以上诸方面考试内容的评价体系。其次,评价过程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这是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其效果和时间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早,有的迟,对教育效果和学习成绩的考核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不能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评价方式是多样的。不能采取单一的应试考核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评价,才能力戒以偏概全,做到全面和系统。可以把握几个原则:一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高考、中招只是教育测量或测验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测量与评价并非一回事,测量和测验主要着眼于提供各项资料本身,而评价应把重点放在资料的解释及其涵义上,也就是说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要重视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评价应该是定性分析。二是把结果和过程相结合进行评价。即既重视总结性评价(结果),也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过程)。既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也重视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和课程的进程,通过后者,则更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防止盲目性和反馈不及时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三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育产生的结果相结合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参照教育目标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具有真实性。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没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作为杠杆,无论我们怎样高歌素质教育的优越,都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所以,必须尽快将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落在实处。这既要加强宣传,转变观念,以取得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也需要必须的行政手段,设立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督促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评价规范化、制度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地展开。
[收稿日期] 200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