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陕西 宝鸡 721400
摘 要:史料教学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其基本意涵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史料来还原历史背景、丰富历史人物、拓展历史时空,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史料教学 初中历史 教学运用
五月份,我县组织开展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公开课采用同课异构形式,由两位历史老师分别执教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一课,两节课风格不同、各有特点,但都体现出了部编教材的新特点。本文试以《明朝的灭亡》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中学历史课堂上如何开展史料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运用史料来还原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明朝的灭亡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形势,学生仅凭课文叙述难以理解,这两节课都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来辅助学生理解。
材料1:明朝皇帝世系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东林党争图。
材料2:明朝土地兼并情况。
材料3: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清明史料》
材料4: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问题:(1)明朝的社会政治状况如何?(2)明朝末年的社会经济情形是怎样的?(3)当时的农民是怎样的处境?
通过图文并茂的史料,学生对这一复杂的情况可以轻松地抽丝剥茧,得出结论并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腐败(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宦官专权,结党营私),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而陕北连年灾荒则引发农民起义,最终使得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所推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运用史料来丰富历史人物
《明朝的灭亡》一课有众多历史人物的出场,崇祯、李自成、吴三桂、努尔哈赤等,但学生对其并无深入地了解,两位老师都对关键历史人物李自成设置了相关的历史细节,让人物变得更加丰富,让历史更加清晰。
材料1: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给地主牧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材料2: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材料3: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北京之初……京城秩序尚好,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材料4: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吴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四则材料从李自成出身、起义,到受民拥护,再到入京后的腐化以及与吴三桂之间的恩怨再现,清晰地描绘出了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坚毅、勇敢的品质以及农民阶级身上天生的落后性和局限性,也成为起义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补充这些内容,使得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可以更加客观和理性。
三、运用史料拓展历史时空
一位执教老师在讲述“均田免赋”的口号时提出了一个“历史的追问”:
材料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材料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材料3:“均田免赋”在当时实现了吗?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最终落实了吗?
这个材料的设置使得这节课的时空一下子就拉开了,从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到东汉末年“黄巾军”农民起义再到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农民阶级的朴素愿望逐渐清晰,而封建社会注定是无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真正落实了“均田免赋”,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穿史料实证的理念,运用好史料教学,不仅能拓宽课堂知识的广度深度,更能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论文作者:付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史料论文; 明朝论文; 材料论文; 闯王论文; 崇祯论文; 历史论文; 农民论文; 《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