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学派:中国经济史学的两种分类——从梁方仲的学术地位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史学论文,学派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x(2009)03-0001-04
我想对梁方仲教授在中国经济史学史中的地位谈点认识。这是旧话重提。1988年的这个季节,我和梁先生的学生周秀鸾教授(内人)应邀参加纪念梁方仲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的学术讨论会。我们都发了言,周教授介绍了梁先生的一种研究方法,我谈了梁先生在中国经济史学科建立过程中的功绩。后来要出纪念文集,嘱将发言稿整理成文。我们以二人发言的内容都单薄,遂合二为一,这就是《梁方仲——中国经济史学的开拓者》①。为什么要旧题重说呢?原因有二:一是上次讲的不全面,需要补充。二是这次会议的邀请函中写道:“梁方仲先生是著名的社会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这个提法符合历史事实,非常正确,我完全同意。这次会议的主题既是纪念梁方仲教授,又是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问题,强调梁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经济史学家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理所当然,我完全理解。我的疑虑是,那些不完全了解中国经济史学科和梁先生情况的人,可能会认为,这就是对梁先生学术地位的定性。从梁先生对中国经济史的贡献和历史地位来看,他首先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而后才是著名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奠基人之一。要说清这个问题,需从经济史学科的分类谈起。经济史学科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研究对象分,一是按研究理论与方法分。就此而言,中国经济史是一门学科,中国社会经济史是这门学科研究中的一种理论,一种方法,一个学派。对此,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点说明。
按研究对象区分学科
任何一门科学的成立,都是由于它有特定的(专有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是区分学科的依据,也是一门学科内部区分分支学科的依据。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史学科有两个大的分支:经济史学与经济史学概论。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实(简称“经济史”)与经济史论两个部分。经济史实以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叙述和分析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史论是在叙述与分析经济发展过程基础上抽象出理论。经济史学概论是以经济史学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史学的对象、功能、理论、方法、历史等等,它回答经济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和怎样研究这门学问。经济史学科的重点是经济史学,没有经济史学便不会有经济史学概论。经济史学的重点是经济史实,它是经济史学的基础,不把经济史实弄清楚,是不可能抽象出科学理论的。
经济史研究对象的内涵包括时间、空间和经济三个因素。这三个要素都是具体的,可分的。以时间言,可以按相对年代划分,如古代、近代、现代;可以按绝对年代区分,如某个世纪(15世纪、18—19世纪等)、某年(1842年、1952年等)、某年至某年;可以按朝代区分,如汉代、唐代、宋代;还可以有其他许多分法。以空间言,可以按洲(欧洲,亚洲,美洲,等等)、海洋(地中海沿岸,太平洋沿岸,印度洋沿岸,等等)、江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等等)、国别(中国,日本,美国,等等)划分;一国之内可以按行政区域(省,市,县,等等)、经济特征(畜牧业区,农业区,等等)、自然地貌(山区,平原区,湖区,等等)、地理位置(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东北,华北,西北,等等)划分。以经济言,可分为宏观(国民经济史)和微观(家庭与家庭史、企业与企业史)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国民经济又可以区分为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经济,每个部门经济又可以区分为若干行业,如金融中可以分为票号、典当、银行、证券等。行业下面还可以再层层划分下去。经济也可以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类。生产力内部可以按要素分为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力等。生产关系中可以按经济形态、经济成份、所有制等分类。经济还可以按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类中每一个又包含多个层次。时间、空间、经济三个要素中不同层次的不同组合,构成经济史中范围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难以计数的经济史分支(如欧洲经济史,亚洲贸易史,地中海交通史,东南亚地区钱币史,湖北商业史,湖南大米价格史,中国的土地制度史,唐代财政史,山西票号史等等),并由这些分支组成结构复杂的经济史学科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中的经济史学科和高等学校里的经济史课程,都是按上述原则分类与设置的。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经济系设过世界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以上三门课属于国民经济史),财政系设过中国财政史和外国财政史,商业经济系设过中国商业史,农业经济系设过中国农业史(以上四门课属部门经济史),会计系设过中国会计史,统计系设过中国统计史(以上两门课属经济工具史)。②
如若上述的意见是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经济史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若按照研究对象三要素的组合来划分,它包括多个经济史分支学科,但不可能有社会经济史。
按研究理论区分学派
经济史科学的分类如此之多,内含如此复杂,要想获得有关这门科学的真知,理论(一切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本文所说的理论包含方法)非常重要。与独立的研究对象相适应,经济史学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在经济史学产生过程形成的,随着经济史学的发展而丰富。它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多个相邻学科的理论,并将它们予以改造以适应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改造中实现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创新,使经济史理论包括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经济史研究对象三要素相对应的理论,即经济学理论、历史学理论与地理学理论。与经济史学相邻学科的理论构成其它层次。在这里,层次区分的依据在于与经济史学关联的密切程度。最密切的,如社会学理论、人口学理论等等为第二层次,其它如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钱币学、军事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生态学等为第三、第四层次。
经济史有多个分支。经济史理论有不同层次。经济史研究者根据所选分支的对象,采用经济史理论中适宜于该对象的层次。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同一种经济现象,往往会看到它的不同侧面,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形成不同的学派。学派区分的依据是研究理论。由于本次会议讨论的是社会经济史,所以在诸多学派中选择社会学派为例。
经济史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演进的过程。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它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互相影响。研究经济史必须考虑政治、文化以及政治、文化、经济之外的“其他社会领域”对经济变迁的影响,也要考虑经济变迁对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领域”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其他社会领域”就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史学在分析经济发展时,必须考察它与“其他社会领域”中各个方面(如民族、阶层,群体组织,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等)的互动关系,才能找出全面的原因、后果与工作经验,分析出其中的规律,使人们认识到经济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只有这样,经济史学研究才不会把经济视为孤立之物,陷入一切从经济内部找原因,说后果,就经济谈经济的困境。此其一。其二,由于“其他社会领域”范围宽广,情况复杂,这导致社会学的理论深厚,方法多样,如社会整体结构的理论,群体或阶层的理论,田野调查等社会学方法。这些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经济史学研究某些问题极为有用,应该学习与吸收,将其融入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经济史研究者较早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分析经济史,并将其成果称为“社会经济史”。在欧洲,20世纪头20年已有以“社会经济史”为名的书。在中国,1932年创刊的第一种经济史专业刊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于193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陶希圣创办的《食货》半月刊,以“中国社会经济史专攻刊物”作为其学术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种经济史专业刊物,也取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创刊)。在中国经济史诸多学派中,社会学派旗帜最为鲜明,树立最早,生命力也最为顽强。社会学在上世纪50年代被取缔,到80年代才开始恢复。即或如此,由社会学者写的或由经济史学者用社会学思维方式写的经济史论著却为数众多,成就辉煌,形成了中国经济史学中的一个学派。吴承明先生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可说有三大学派: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来探讨经济的发展,并重视典章制度的演变。一派偏重从经济理论来阐释经济的发展,有的力求作出计量分析。一派兼顾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可称社会经济史学派。三者也必然对经济史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有不同观点和见解”③。
中国经济史中存在多个学派,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它们的并存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史学科的的百花争艳。多个学派的存在既是中国经济史学繁荣的标志,也是促使它进一步繁荣的动力。我希望已有的学派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更希望在经济史学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多的学派。
梁方仲在中国经济史学中的地位
上文论证了在经济史学科内,学科与学派的分类标准不同:依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分支学科;依研究理论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学派。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社会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学中的一个学派。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之物。研究理论属于主观。前者属于经济史学是什么问题。后者属于怎样研究经济史学问题。当经济史学在中国处于草创阶段,人们未遑对学科分类问题进行细致探讨,对学科与学派区分的标准疏于察觉,以致将二者混淆为一,把经济史学中的一个学派——社会经济史学派误为一个分支学科。
我和周秀鸾教授1988年的发言,只涉及梁方仲先生在中国经济史学科形成过程中的贡献,未谈到他对某些学派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一大缺陷。与此相关的一个更大的缺陷是,论述他在中国经济史学科形成过程中的贡献时,只是就中国经济史学科形成的四个标志性事件而言。④现在看来,以此来评价梁先生所作的贡献是不够的。凯恩斯说:“经济学与其说是一种学说,不如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工具,一种构思技术”。⑤经济学如此,包括经济史在内的其它社会科学亦如此。梁先生等中国经济史第一代学者为中国经济史创立理论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史创立一套经济史研究方法,创立了一种研究经济史的思维方式,创立了经济史的学术规范。这些理论对后学发生启迪作用,这些方法和规范仍是我们要遵循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要着力养成的。我们说梁先生等人是中国经济史学的奠基人,基本的依据在此。
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规范等等,在研究者身上集中体现为思维方式。第一代中国经济史专业学者的思维方式有其共同处,也各有特点。关于梁先生在经济史思维方式的特征和他做出的特别贡献,在我和杨祖义教授向会议提交的一篇论文(《梁方仲经济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中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在此,想从学派的角度对他的理论与思维方式的结构特征作点补充。
从梁先生对经济史的研究来看,他采用了多种理论与方法,其中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梁先生清华大学毕业后,是在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先生主持的北平社会调查研究所从事经济史研究,受陶先生影响甚大,从而把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了经济史学的研究,并有许多开拓性的成果。因此,人们称梁先生为社会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非常恰当的。但社会学仅仅是梁先生研究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之一。从他的经历与著作来看,他使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更为突出。一般地说,对于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时期是专业理论和思维方式奠基的关键阶段。梁先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此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受到了系统的经济学专业训练,形成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上个世纪30、40年代,他先后到日本、美国、英国考察与学习,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学的素养。特别是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期间,受到那里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史学风的薫陶。从学校毕业以后,梁先生一生都是以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历史上的经济现象,这要求他用经济学理论作解剖刀。从他的论著中可以看出,在使用的诸多理论与方法中,最为擅长的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与同时代的其他经济史学大师的论著相比较,经济学分析是他的特色。按照上引吴承明先生的分类,我以为,这三派中,梁先生都有份:他既是历史学派的,也是社会学派的,更是经济学派的。如若要在这三派中分出个轻重或先后次序,窃以为,他首先是经济学派的,其次才是历史学派的和社会学派的。梁先生是中国经济史学科中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历史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更是经济学派的奠基人之一。这样,不如说他是中国经济史学科奠基人之一为好。这就是我对梁先生在中国经济史学史中的定位。
注释:
①《梁方仲——中国经济史学的开拓者》,载《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版。又载《周秀鸾经济史学论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此文由周教授整理,她提议署二人姓名,我以文本单薄,短小,未予同意。
②一般而言,学科概念有四个要义:其一,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其二,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其三,学校考试或教学的科目;其四,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李鲁、杨天平:《人文社科研究中“科学”与“学科”之辨析》,《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关于经济史学科的分类与研究方法,笔者曾有《经济史学的分类与研究方法》一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③《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48页。实际上还有其它一些学派,如人口学派、军事学派,地理学派,等等。
④当时所指中国经济史学科形成的四个标志性事件是:一批中国经济史论著的问世;大学开设中国经济史课程;研究经济史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建立;中国经济史专业刊物的出现。
⑤转引自《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