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经费投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8-0011-04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目的
(一)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6~2007年)中提供的有关各地(省/区/市)高职高专、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的教育经费数据。在地区均衡研究中用到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在校生数据,来自于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该年鉴中提供的数据如未特别注明均为2005年的数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近年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梳理,从实证角度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规模、结构和均衡三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选取2005年和2006年两个年度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分析。运用离差、极差、标准差、离散系数4个差异指标,对职业教育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框架包括:(1)总量分析。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增长情况及其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情况及其在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职业教育经费增长率与国家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和全国教育经费增长率的对比;并参考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横向比较。(2)结构分析。包括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分析和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分析。(3)均衡分析。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异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二、研究发现
(一)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分析
1.全国职业教育经费总量增长,各类职业教育增幅差异明显。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经费1140.8545亿元,比2005年增加21.46%,超过了国家GDP增长率(10.7%)、财政收入增长率(19.9%)以及全国教育经费增长率(16.59%)(见表1)。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也略有提升,由2005年的11.16%上升到2006年的11.62%,增长了0.47%。在各类职业教育中,增幅最大的是高职高专学校,达到了32%的增幅,是全国教育经费增长幅度的近两倍;增速最小的是中等专业学校(11.63%),低于全国教育经费的增长,技工学校的增长率为18.17%,职业中学为17.10%。
2.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小于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从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来看(见表1),除了高职高专和技工学校的增幅分别以31.24%和28.50%超过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幅外,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的增长幅度都低于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幅,从而造成总的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小于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幅。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也略有回落,由2005年的8.11%下降到2006年的7.95%。
3.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存量小,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尽管职业教育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存量小,其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2005年和2006年职业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分别为8.11%和7.95%,职业教育经费相对于普通教育仍较薄弱。以2005年各类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例(见表2),普通高等学校是5940.77元,高职高专学校是2959.08元,中等专业学校2859.24元,技工学校2064.10元,普通高中2114.22元,职业中学2095.91元。普通高等学校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高职高专的近两倍,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高于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这种情况在2006年有所改善。从成本角度来说,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重视实际操作、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据统计,其生均教育成本应是普通高中生均教育成本的3倍。①
(二)职业教育经费结构分析
1.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结构分析。表3汇总计算了2005年、2006年职业教育经费来源数额、增幅及各来源所占比重。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2005年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所占比例分别为45.34%和32.71%,2006年为46.02%和31.95%,二者所占比重较大。各类职业学校中,以2006年为例,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超过半数以上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分别为54.82%、48.33%和60.04%),对学杂费的依赖度也较高(来源比重分别为:30.09%、28.2%和23.02%),两项经费来源之和约占85%左右。比较而言,高职高专学校由于社会来源为17.35%,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所占比例偏低一些,为32.22%和38.73%。
第二,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出现可喜增长,社会捐资经费有所下降。2005年,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为89.78亿元,2006年为116.98亿元,增幅为30.29%,社会捐资经费2005年仅为3.16亿元,2006年又减少了3.41%。总的来说,两项来源在总经费中比重都较低,以2006年为例,两项经费各占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10.25%和0.27%,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2.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的结构分析。表4是2005~2006年我国各类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基建支出项目各自所占比重。从数据分析中,得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预算内经费中,事业性经费的比重较大,基础建设经费比重较小。除技工学校外,其他各类职业学校的事业性经费支出比重都超过90%,中等专业学校的比重甚至达到了96.02%,基础建设经费比重较小,所占比重在2.54%~15.61%之间。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在5%左右。基建经费比重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今后新学校的建立和学位的增加。
第二,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个人经费所占比重较大,公用经费比重较小。目前个人经费为公用经费的2~3倍左右,以2006年为例,高职高专的个人经费和公用经费占总支出比重分别为59.86%和32.55%,中等专业学校为70%和26.02%,技工学校为53.08%和31.32%,职业中学为77.03%和17.86%,虽然与2005年的差距有所缩减,但落差还是很大。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可以从一定角度折射出教育经费的充足程度。在事业费一定的情况下,用于人头费的支出增加多,意味着公务费支出的减少,即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设施的经费少。“通常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越高,反映教育支出效用水平越低。”②
第三,公用经费依赖预算外经费补充。对比表4和表5可以看出,在全部教育经费支出中,个人经费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公用经费的比重增加。以2006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在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个人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重分别为70%和26.02%,在全部教育经费中,两项的比重分别为51.1%和41.48%。造成比例变化的原因是预算外经费补充了公用经费的不足,提升了公用经费在总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在对有关专家的调研中,了解到政府财政拨款仅仅承担了国家规定的教师基本工资(包括国家部分的社保基金和定额补助),教师收入的2/3需靠学校自筹。造成一部分职业院校正常运转靠学费,项目建设靠负债,教师工资足额发放靠借贷,学校的改革发展十分艰难。职业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现状凸显了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常规性支出的严重不足。
(三)职业教育投入的地区均衡分析
本研究运用离差、极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的职业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进行横向比较,并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对东、中、西部划分的区域为依据,进行了东、中、西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比较。由于受资料限制,职业教育数据包括了高职高专、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技工学校的数据缺失。某省预算内生均经费=(高职高专预算内教育经费+中等专业学校预算内教育经费+职业中学预算内教育经费)÷(高职高专学校在校生数+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职业中学在校生数)。表6计算了3个区域共31个省市的预算内生均经费和离差情况,表7对全国各区域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差异情况的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
1.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我国职业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区域差异较大。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省际差异明显。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是北京市,生均经费达到5431.40元,最低的是江西省,生均经费523.32元,相差近10倍,极差达到4908.08元。全国31个省市的离散系数较高,为0.7075。
第二,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呈现“中部凹陷”的趋势。东、中、西部的预算内生均经费的平均值分别为2233.79元、1097.54元、1769.14元。从平均值来看,东部和西部的平均值相差不多,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为:北京、西藏、上海、青海和广东,东部占三个,西部两个。而中部地区由于经济上不如东部,得到的国家扶持不如西部,所以中部地区的预算内生均经费是三个区域中最低的,仅为1097.54元,比全国平均数1749.05元低38%。不仅如此,预算内生均经费最低的5个省均为中部省份,其中有三个省份的生均教育经费不足1000元。
第三,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也较大。东、中、西部的离散系数分别为:0.6765、0.8316和0.7082,离散程度都比较高。其中,中部省份尤为突出,离散系数高达0.8316,中部省份中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是吉林2840.88元,是预算内生均经费最低的江西523.32元的5.43倍。东部省份中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的北京与最低的河北相差4084.49元。西部12个省份中预算内生均经费离差超过1000元的达5个。
第四,部分西部省份预算内生均经费异军突起。由于受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大力支持,部分西部省份的预算内生均经费不仅超过全国平均数和一部分中、东部省份,还直接位居前列。如西藏和青海分别以4187.27元和3859.05元的预算内生均经费,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
2.区域差异原因探析。第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统筹,中等及中等以下职业教育由区县负责或通过行业部门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由省市统筹。这种办学地方化的制度必然会造成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各地职业教育投入水平的差异。第二,职业教育的外溢效益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缺位。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省市开发程度高,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就业机会多。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是不争的事实,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本地区效益较少,挫伤了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的热情。第三,中央转移支付制度扶持力度的差异。中央财政对教育的转移支付政策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而设立的,初衷是积极的。但关键是要合理确定转移支付的标准、转移支付对象的范围,否则会出现“鞭打快牛”,挫伤积极性的现象,引起新一轮的教育不公平。
三、结论
第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稳定增长,但由于其基数小,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在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生均经费差距仍然较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常规性经费的支持力度。
第二,在各类职业教育中,高职高专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多,经费的保障也优于其他类别的职业教育。如何均衡地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以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需要进一步商榷。
第三,目前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收入,社会投入比例偏低。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为配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应保持并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降低对学杂费收入的依赖;同时,政府应采取制度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
第四,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事业性经费的比重较大,基础建设性经费比重较小,这将影响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比重大,公用经费份额小,公用经费依赖预算外经费补充,凸显了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常规性支出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支出效用低。
第五,职业教育投入的地区差异明显,省际差异及东、中、西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明显,并呈现“中部凹陷”的现象。中部地区由于经济上不如东部,得到的国家扶持不如西部,生均经费在三个区域中最低。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职业教育的外溢效益导致地方政府的缺位;中央转移支付制度扶持力度的差异。
注释:
①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