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论文_赵良孝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论文_赵良孝

天津新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1600

摘要:现如今,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建设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中仍然存在严重的裂缝。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施工处理方案,是相关人员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外部环境恶劣、设计不合理等。裂缝不仅会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还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关人员应找出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制定一定的方案,降低裂缝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施工处理;因素

引言:如今,我国建筑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建筑结构形式日趋多样化,其中最常见、最典型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尽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某些优点,但裂缝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而且降低了其安全稳定系数。因此,加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的研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开展现状,深度剖析了结构裂缝的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处理措施,旨在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强化工程建设质量。

1 简要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诱导因素

1.1 抗拉强度低,出现干缩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干缩裂缝的根本原因是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标准不达标。结构表面的毛细孔缝中分泌出的多余水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毛细压力,进而诱导毛细收缩效应。在此过程中,一旦水泥砂浆与混凝土的干缩值超过混凝土结构的抗拉应强度,就会导致干缩裂缝。且这种干燥收缩性裂缝频繁发生在接近1年龄期的工程之中。

1.2 温度差异大,冷缩值变化范围大

当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过大时,具有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问题。此时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其内部各种热源在融合的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温度与建筑温度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当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升高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会有着较大幅度的升高。

一旦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超过10℃,冷缩值就会达到0.01%,如果内外温差在20~30℃之间,冷缩值也随之变化0.02~0.03%,超过混凝土结构的最大抗拉限度,引起裂缝。

1.3 施工处理不当

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施工因素如下:其一,下层模板拆除过早。如果混凝土塑形尚未完成就拆除模板,且模板拆除过于粗暴,就会使混凝土结构受损。其二,钢筋混凝土养护措施不合理。如果未及时对混凝土结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会导致其失水速度过快,由干缩效应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最大抗拉限度,最后出现裂缝。其三,钢筋绑扎间距不恰当。如果钢筋绑扎不均匀,会降低混凝土模板抗拉性能;且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够,会使板底钢筋外露,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发生锈蚀,引发沿钢筋方向的纵向裂缝。

1.4 水泥热化

水泥与水混合时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放热,而建筑混凝土所需的热源就是来源于此,但是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一般是在混凝土浇筑的后期,而且其放热的时间一般来说不长,同时,放热的速度也会受到水泥与混凝土配合比的影响。在放热的过程中建筑混凝土会出现大量的水化热,这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外界的温度相比较高,温度差的存在会使水泥内部出现应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混凝土表面的拉应力过大,也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1.5 结构受力不均衡

不同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限度和负荷力传递路线都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在施工环节,无法全面了解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力学特征,会改变构件的受力平衡,进而导致由物理张力引起的裂缝。另外,如果盲目追赶工期或施工监督落实不到位,会使梁体或底层支模受力超过荷载标准,引起结构裂缝。且在吊装和运输预制钢筋混凝土过程中,若吊点位置不合理或支撑稳定性不足,会使振动荷载超限,出现结构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与处理措施

2.1 完善混凝土材料选取与配制

当相关人员在选择建筑材料时,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以及特点来选择材料,这样才能选择出更加适合工程的材料,也会减小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水泥的品种以及砂石材料等都会对建筑混凝土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尽量的选择质量较好的水泥。在选择砂石材料时也应该慎重,切不可使用质量较差的材料,尽量的保证原材料的最优化。混凝土外加剂以及掺合料在制作混凝土的过程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选择这两种材料时也要多加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以及掺合料不仅能够使混凝土的性能更好,还可以减小水化热对混凝土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为建设单位节省更多的成本以及最大程度的减少水泥的用量。膨胀剂种类的选择以及其用量的确定也会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选择膨胀剂时要突出补偿收缩技术的应用,在确定膨胀剂的用量时,要设计出最佳的用量,并在多次试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时再加入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不同品种的膨胀剂会使混凝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所以在选择膨胀剂的种类时,也要考虑其实际的使用效果,然后再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膨胀剂。设计人员在设计混合材料的配合比时,要先到施工现场去勘探周围的环境,然后再根据勘探的数据设计出最佳的配合比,除此以外,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会出现坍落的现象,设计人员也要将其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最后,要完善对现场砂石材料的研究以及其他材料的配制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尽量的在各个方面减小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几率。

2.2 严格遵守施工标准规范

在施工方面,防治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措施如下:

①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如果工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提前拆除模板,需提前确定固定支撑个数。②在完成浇筑工艺后,采取必要的保温保湿措施,较为常见的混凝土防护措施是在其结构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并定时洒水。在此过程中,塑料薄膜要封闭严实,防治水分蒸发速率过快,且养护时间最少要达到半个月。③严格控制板面负筋的保护层厚度。通常来说,现浇板负筋是绑扎在梁筋上,并放置在支座梁钢筋上,为此,可以采用支护铁架进行固定,避免板面钢筋出现不规则下沉,并将保护层厚度控制在1.5厘米内。

2.3 确保混凝土结构受力均衡性

(1)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钢筋位置的合理性,尤其是双层钢筋和负弯矩的上排筋,在实施浇筑工艺时,要加强管理,避免踩踏。

(2)杜绝传统的野蛮式施工,且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浇筑不允许过早上人,材料使用也要遵循轻堆轻放的基本原则。

2.4 优化裂缝处理水平

当下,大多数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多为条带状,内置钢筋裸露,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会出现锈蚀现象,进而影响结构稳固性。如果楼板混凝土表面出现开裂现象,首先要清理裂缝,待其干燥后再使用环氧浆液灌注或填补,如果在施工中发生二次开裂,则要加大抹压处理力度,控制裂缝恶化。

2.5 强化施工后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后期的保养与养护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因为其不仅能减小建筑过程中混凝土与外界的温差值,还可以降低混凝土的自约束应力。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如果其自身温度降低的速度减慢,就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混凝土强度降低的过程中,要更加的注重养护工作,也要注重环境温度的变化,这也能避免混凝土出现较大的裂缝。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是建筑施工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控制以及处理。但是建筑施工中建筑混凝土出现裂缝是难以避免的,施工人员要做的就是针对裂缝现象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施工水平,并根据裂缝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关的措施防止裂缝问题更加严重,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J].居舍,2019(17):4.

[2]梁翠.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J].建材与装饰,2018(50):5-6.

[3]吴刚.建筑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学,2014,5(02):55.

论文作者:赵良孝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  ;  ;  ;  ;  ;  ;  ;  

建筑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及施工处理论文_赵良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