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红色文化,如何让你更鲜艳?——红色信仰代代相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色论文,代代相传论文,下篇论文,你更论文,鲜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丽的香溪河畔,有一座素朴的无名烈士墓,当地人称之为“红坟”,她被当地几代人口口相传,与祖先一样尊崇。因修筑秭兴公路、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当地村民三次搬迁。村民迁到哪里,就把这座红坟迁到哪里。小村和这座红坟一同见证了古老峡江61年的巨大变迁。
唯一的历史见证人
红坟的位置在秭归归州镇官庄坪村四组后山上,主人是湖北省独立一师的“尤指导员”和他的4名战友。
“我是看着他慢慢闭上眼睛的。”3月14日,乔能华老人是唯一的见证人。
1949年7月13日,乔能华听大人说,“要变天了”,共产党来解放官庄坪了。
当天,乔能华和大人们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中午时分,河谷里传来清脆的枪响,村民远远看见一个解放军战士倒下了。
乔能华的父亲乔仕山冒险冲了出去。“他的腹部有枪眼,向外流血。”乔能华说,父亲扯出一块棉花把向外流血的洞塞住了。随后村民用船把他送往医院。“医生一扯开棉花,伤兵的眼睛就慢慢闭上了。”乔能华说,随后村民们又把尸体拉了回来,把他葬在村里的祖坟里。
后来,村民不知从哪儿了解到这名解放军姓尤,是省军区独立一师的一名指导员。当天,另有4名战士死在官庄坪,他们也被村民就地掩埋。3天后的7月16日,宜昌解放。
红坟启蒙三代人红色信仰
从乔能华的那辈人起,这里的孩子从上学前班开始,每年清明都要到这座红坟前,接受最朴素的红色熏陶。
“村子里的长辈做义务讲解员,一边讲一边哭。”46岁的熊桃回忆,“满脑子都是黄继光、董存瑞、王成、邱少云等英雄形象。”在烈士的激励下,孩子们天天早早到校,抢着扫地,抹黑板,争做好事。
每个周日,乔能华就去坟前当义务讲解员。
红坟的三次“移民”
1958年10月,秭兴公路修到了官庄坪。依照设计,这条公路刚好穿村而过。村民没有犹豫,在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声中投身到搬家修路工程中。“尤指导员”也在“移民”之列。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挖开坟墓,将烈士的尸骨捡到一个陶坛里,和村民的祖宗并列葬到一个海拔120米的台地上。
1974年12月底,葛洲坝工程兴建,村民们拖家带口再次向后山腾挪。“尤指导员”和4位战友被重新安置到海拔174米的一个小山包上。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官庄坪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第三次迁徙。
在村委会的运作下,归州镇拨付了3000元。去年4月2日,清明节前夕,在村里的主持下,村民将装有烈士尸骨的陶坛小心翼翼地搬到公路边的新坟里。
如今,烈士墓成了村民“红色情结”的一个载体,也是官庄坪最简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文标题:61年,三峡小村“背”着红坟三迁)
标签:红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