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经济调控_经济论文

论中-经济调控_经济论文

论中观经济调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必须重视对市县经济的中观调节

市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受国家计划、政策、法律等宏观环境的规范与约束;下连千百万家企业,受到微观经济单位的反弹,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市、县经济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调节得好可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处于一种较好的结合状态。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不平衡性很大,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任何一种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都不可能一刀切、齐步走。中央的方针政策是就全国情况而言的,各地如何贯彻执行,关键看市、县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市县是与经济活动的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层次。与宏观相比较,市县的经济区域没有那么大的地区差异和不平衡,因此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出台,更易切合当地实际;与微观的企业相比较,市县经济包容各个行业和不同层次,可以实施地方性政策的调节,改革和重大经济发展措施的辐射面广,具有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市县政府只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创造性地工作,就能闯出一条符合市情、县情的发展路子。

中观调节是市县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经济建设是市、县政府首要的根本任务。市、县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建设搞上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县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主要有五个方面,即:统筹规划,协调服务的职能;建设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和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维持公平竞争秩序的职能;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职能;引导地方产业健康发展,培植支柱产业的职能;提供社会保障,搞好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职能。对市县经济进行中观调节是市县政府履行上述五项基本职能,加快发展本地经济的重要保证。市县政府一方面要自觉顾全大局,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性措施在本行政区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对市县经济进行中观调节,是确保宏观调控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因素。在现实中,没有任何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宏观调控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首先取决于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正确,宏观调控的手段运用是否得当;其次要看地方政府、基层经济单位贯彻是否认真得力。因此,市县政府的中观调节就成为宏观调控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保证。如宏观调控运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是对财政、货币、产业、投入等政策进行调整,要使这些政策性措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市县政府就必须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实施办法,引导和组织基层经济单位认真实施。又如,在经济手段的运作过程中,会引起经济利益的调整和变化,如果调节和引导不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这就需要市县政府未雨绸缪,加强调查研究,事先对实施新的调控政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可见市县政府的中观调节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市县经济实施中观调节的着力点应准确定位

市县经济中观调节总的目标是:调整优化市县域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目标明确,调节才有方向和依据。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市县两级政府中观调节的着力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支柱产业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的买方市场使得结构性矛盾突出起来,也为调整不合理的结构提供了物质条件。市县政府在中观调节中,要紧紧抓住机遇,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方面,一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大力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的总要求,着力加强第一产业,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通过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长入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依靠科技进步,培植规模经济,不断提高工业经济的技术含量、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要大力发展通讯、咨询、信息、金融、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改变三产发展滞后的局面。二是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无论是一产,还是二产,都要努力开发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能占领广大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新产品,特别要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形成品牌优势,以增强市、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三是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要通过深化改革,联合兼并,资本经营,资产重组,使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名牌产品和优秀企业家集结,培植一批素质高,竞争能力强,能够起到带动和支撑作用的规模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四是抓好技术结构调整,组织和引导企业重视培养引进人才,挂靠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创办自己的技术中心,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大搞“双革四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提高新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五是抓好投资结构调整。主要是引导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公益事业,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主义,坚决制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大力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要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民间投资,提高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在培植支柱产业方面,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市县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特点,科学地确定支柱产业,制订计划,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人、财、物力相对集中投入、连续投入,使之尽快成为支撑市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按照受益原则,市县两级的公共产品应由市县政府提供。市县境内的城市建设、交通、供电、供水、邮电、通信设施的建设和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小城镇发展都应由市县政府提供。这既是履地政府职责,服务人民群众,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县政府在中观调节中,一是要从市情、县情出发,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计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并认真付诸实施。二是要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要善于运用财政贴息等办法,调动全社会投资,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样做,既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起市场化的筹资机制,缓解当前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又能解决确保投资主体到位,落实投资责任的问题,做到谁决策、谁投资,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有利于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三是要建立严格的项目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堵绝“豆腐渣”工程,把为人民群众办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调节社会收益分配。

为了实现市县域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市县政府的中观调节,必须重视对社会收益分配的调节,努力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总的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具体则要做到:①正确处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市县政府要在支持税务部门依法收税,教育法人依法纳税的同时,引导企业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保证在正常情况下职工收入逐年上升,又要鼓励企业把更多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强发展后劲。②调节好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拉开分配档次;鼓励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对某些凭借行业垄断和国家政策因素等特殊条件而造成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干部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要研究办法,合理调节,妥为处理。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鼓励他们加快发展,又要教育他们增强纳税意识,自觉纳税,有关方面还要加强税收征管。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要坚决相处,依法严惩。对因病因残因天灾人祸等多种因素致贫的城市困难户和农村贫困户,市县政府可以发动社会募捐,组织机关干部、党员和先富起来的户结对帮扶,还可以通过发展慈善事业,推行合作医疗,建立重病医疗基金等多种办法予以帮助。市县政府在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方面,应当而且完全可以做许多工作。③调整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等多种原因,在一个市的县(市)之间,在一个县的乡(镇)之间,出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市县政府既要鼓励一部分地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先富起来;又要引导先富起来的地区扶持还比较贫困的地区。如可以组织富县与穷县、富乡与穷乡结对挂钩帮扶,组织市县机关部门包乡包村帮扶。这种调节,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

(四)为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经济秩序的形成与维持,已经离不开政府。市县政府的中观调节,应从市县域的特点与政府可能发挥的作用出发,着重在加快市场建设、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维持公平竞争秩序等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加快市场建设。加快市场设施建设是市县政府的重要职能。市县政府要运用市场化的机制筹集资金,不仅要建设消费资料市场,还要培养和发展生产资料、金融、人才、技术、信息、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要注意软件功能的配套。要强化市场服务,用现代化手段装备市场,为每一个入市者提供及时、准确、灵敏、有效的市场信息。二是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搞市场经济,没有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是不行的。市县政府的任务,一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组织,二是要规范中介组织的运作行为,并严格管理,使其真正成为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各种有偿服务的组织。三是维持公平竞争的秩序。政府干预主要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公平竞争需要有公平有效的规则以及对规则的维护。一般而言,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是各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定者,而市县政府则是执法者。在我国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中央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因而需要市县政府强化这方面的职能。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内容广泛,涵盖较广,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企业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将不再承担“办社会”的职能,同时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破产、停产较多,职工下岗或领不全工资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困难职工救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等有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成为市县政府十分重要的任务。按照受益原则,市县政府在上级政府给定政策的条件下,应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内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与操作,在市县域内建立一个多层次、覆盖面广、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和保障对象的范围,建立待业、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使全社会的劳动者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要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化程度。按照国家、企业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当前的重点是:一方面要按照财政、社会、企业各负责三分之一的办法筹措资金,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要建立和健全多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重点发展社会保障的同时,发展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多种社会保障方式。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完善市县域内社会保障的管理办法。

三、提高中观调节有效性,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市县政府是中观调节的主体,要使中观调节收到成效,必然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否则以间接方式为主的中观调节体系就建立不起来。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关键是转变观念。市县政府要彻底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克服直接管理企业的旧观念,树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手段,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观念;其次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这是市县政府正确行使管理职能的基本前提,也是市县政府中观管理高效化的体制前提。市场经济要求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指政府机构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恰当分工和各司其职。市县政府要把属于企业的权力交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原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职能还原于社会;要从抓钱抓物,管企业管产品中解脱出来,转为抓监督协调,管产业政策和市场引导,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如目前一些地方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由政府为主,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实现形式。政企分开,还要做到政资分开,即市县政府只行使经济调节权,国有资产管理局代表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行使所有权,企业行使资产经营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再次,要建立、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督机制。除了要通过改革,实现政府管理范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外,还要转换政府行为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合理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新机制。例如市县政府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中,通过法律既规范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也规范了政府自身的行为,使任意干预企业,侵吞企业权益的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使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受到法律制裁。

其次,建立高效、权威的政府运行机制。加强市县经济的中观调节,离不开市县政府高效、权威、有力的领导和管理。市县政府高效、权威、有力的领导和管理,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行政组织机制。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体会,市县政府应着力在建立三大机制上狠下功夫。

(一)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除了搞好政府机构改革,坚持少而精设置政府部门,努力提高公务员素质外,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政府的运行程序上,做到简而明。“简”就是着眼于方便基层,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尽可能地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大力精简会议,精简文件。“明”就是理顺工作关系,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工作程序,防止政出多门。特别是对一些边缘性工作,进行精心梳理,分清职责,明确责任,避免推诿和扯皮,疏通运行渠道。二是在政府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力求严而实。在政府机关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自上而下建立严密的目标管理体系,将各项工作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科室和责任人,同时加强查办、督办工作,确保政府的决策、工作部署和中观调节的各项措施能落到实处。

(二)建立权威的调节机制,是市县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县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方式要以间接为主,具体要求是:实现由原来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上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由原来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中观管理为主,政府主要通过服务、引导,把握发展方向和趋势,而把微观经济决策交给企业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定;由原来的审批项目、分钱分物转向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市县政府通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发展,同时协调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市场运行进行监督,为市场提供服务;由原来的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导性计划为主,这种计划是粗线条的,弹性的,政府通过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计划的发布和执行计划情况的披露来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

市县政府中观调节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的运用,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积极增强市县政府调节经济的实力,如对预算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一方面加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经济调节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法律手段的运用,主要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的各项法律、法规,同时上下结合,研究制定好在本行政区的实施细则,将上级的各项法规、政策用足用好。行政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强调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坚决维护政府调控的权威性,强化内部效能监察,严纪峻制,既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又增强政府行政调节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市县政府在调节中观经济时,必须三种手段综合并用。三种调节手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势,但也都有其局限性,必须注意三者之间的互补和相互制约。运用经济手段,重在使经济运行充满活力;运用行政手段,主要是制约企业的行为,使经济活而不乱;运用法律手段,则对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限定,使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发挥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县政府的调节手段主要还应强调以经济手段为主。

(三)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这既是为保证政府工作高效运行和政府调节措施落实提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加强政府廉政、勤政建设的有效措施。具体要求:一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社会公开监督,在政府部门大力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强化政务监督为内容的两公开一监督。二是形成健全的监督体系,实行全方位的监督。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要自上而下,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特别要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政府工作处在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之下,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政府中观调节的有效性。

标签:;  ;  ;  ;  ;  ;  ;  ;  ;  

论中-经济调控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