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刘淑红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摘 要: 儒家道德观塑造了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儒家道德观强调敬畏之心、关注人际和谐、推崇内圣外王、重视知行合一四个方面,来分析儒家道德观给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 儒家道德观;大学生道德教育;启示
道德观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对其在个人、家庭、社会以及职业等领域恪守的道德规范所持的根本观点[1]。儒家道德观塑造了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启示。
医院管理者与财务会计人员应积极重视当前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从提高重视程度,加强人员培训出发,建立健全科学的内控机制与体系,确保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内部的监督与核查,对现存不足加以改进,才能全面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推动医院的经营与发展。
从空间受力性上来讲,网架结构类似板结构,空间整体性好,竖向荷载可沿双向、三向或者四向传递,内力分布较为均匀。而管桁架的空间受力本质上是梁受力体系,屋面竖向荷载集中在桁架梁上,杆件内力分布较为集中,在相同结构高度和荷载的情况下,管桁架弦杆及腹杆的截面规格要比网架大的多。
一 儒家道德观强调敬畏之心
儒家道德观要求人对天地、对祖先、对圣贤都要存敬畏之心,要报本返始。首先,类性生命的根源是天地,天地是宇宙万物“生”之本原,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经·序卦传》)正是由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才造就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系辞传》)所以要敬畏天地,以德配天,用“仁”来提升人的生命境界和展现人的生命意义,将仁爱之心推及自然万物,参赞天地之化育,与万类苍生共同追求“生生不已”的大化境界,以实现个体生命的永恒。其次,个体生命的根源是祖先。祖先不仅赋予个体以生命,而且披荆斩棘,不懈奋斗,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要敬畏祖先,对祖先尽孝,慎终追远,既继承祖先的优秀道德品质,又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将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例如,子路问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就是继承前代之业;少者怀之,则是奠定后代之基,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文化生命的根源是圣贤,要敬畏圣贤,以圣贤为榜样,追求人生“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其中,立德是首要,体现了儒家文化德育至上的特点。儒家崇尚尊师重道,就是要将圣贤的崇高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传承下来,让文化血脉生生不息,让道德修养代代相传。
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例如顶撞父母、挥霍无度、不尊敬师长、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甚至出现杀害室友的违法犯罪行为,均是在内心深处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敬畏之心,这里所说的敬畏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自然、对生命、对万事万物的尊重,对法律、法规等的畏惧,这样才能约束自我,止于至善,凡事三思而后行。这种敬畏之心要如何培养呢?儒家是通过学“礼”来培养,认为礼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标志。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而礼的核心就是敬,《礼记》开篇就说“毋不敬”。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误解儒家的“礼”就是“吃人的礼教”。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既要抛弃封建礼教的糟粕,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礼”的精华并努力实现转型和发展,一方面,在理论上,要帮助大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对自然、对人、对事心存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制定一套具有时代气息,符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道德行为规范,并坚持不懈地实践养成。
二 儒家道德观关注人际和谐
“内圣外王”,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内圣”是指人内有圣人之德,能够达到对于至善的领悟,对仁义道德有深刻的把握。“内圣”表明儒家对于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外王”则指把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实践,以实现理想目标和政治抱负[3]。例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修己”指是就是道德上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安人、安百姓则是指他人乃至社会的安民乐生,正是“内圣外王”的体现。
还可以用梨和百合、银耳炖个甜品,如果没有糖尿病,可以加点冰糖,每次15克百合、三四朵银耳、一个梨,一起炖煮,这是一天的量,连续吃上几天,嗓子、鼻子的干热也能缓解。
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借鉴儒家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方面,让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得其大而兼其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也关系到社会未来道德水平的走向,所以,大学生道德教育要借鉴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在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基础上,用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塑造社会的整体道德风尚。
“仁”的要义就在于“爱”人,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就是“孝悌”之道,因为父母是人生中第一个他者。“百善孝为先”,孝是最根本的道德,最伟大的品行。如果一个人连父母兄弟都不爱,他也不可能会对别人生发出仁爱之心。“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忠恕”之道,在与他人交往时做到“立己达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与他人的关系自然就和谐了。
三 儒家道德观推崇“内圣外王”
道德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能。儒家道德观尤其关注人际和谐,儒家认为,道德与和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谐是儒家所推崇的目标,道德是为实现和谐而必经的途径;经由道德的规约与践行,人类才能达致和谐[2]。儒家文化把纷繁的社会关系归纳为五种: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如果把这五种关系处理好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五种关系呢?首先,要从修身开始,用“仁”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儒家论仁,指向的恰恰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可见,一人不得为仁。因此,儒家所说的这五种关系都是双向的,例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可见,儒家规定了人们在承担不同角色时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也不同,在双向互动中来实现人伦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许多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遇到困境和挫折,与父母不亲,与同学不和,与室友不睦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借鉴儒家道德观,将“孝悌”之道和“忠恕”之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
所有候选酒庄的相同申请程序为:2018年9月30日前向联盟递交完整的申请材料,审核机构于2018年12月1日前进行审查和现场拜访。由品鉴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同一家酒庄的5个年份进行盲品,2020年分级,选择的年份为2008和2016之间的年份;2025年分级,2017至2021年份。
四 儒家道德观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历代儒家一向高度关注知与行的关系,并且形成了日渐成熟的知行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恰恰体现了由知而行,知行合一的动态过程。
首先,儒家强调学而知之。儒学是道德哲学,它强调正心诚意,而正心诚意的前提是明白人之为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什么,并从心底深入接受、认同、崇尚这种道德规范,尽而付诸实践,并将其发扬光大。即“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借鉴儒家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之“知”,让学生能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使其道德选择、道德行为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认识基础上。其次,儒家注重力行。《论语》开篇则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指的就是反复实践。可见,儒家重视笃行,反对“口惠而实不至”。古代的许多家风、家训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洒扫应对进退都有具体的要求,将道德规范融入到生活中,日日反省,时时践行,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习惯,并将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一个人能够“齐家”,才能有能力治国、平天下,因此,家、国、天下都是践行道德规范的环境,也是检验道德水平的场所。所以讲究“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以德立身”[5]。
可见,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要下一番道德修养的功夫。而立德树人正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想办法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将道德认识内化和吸收,转化为道德情感,再上升为道德意志,最后体现到道德行为上,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养成,持之以恒地坚持,在长期不断地内省、修养的过程中来改造和提高道德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儒家道德观一方面需要传承,另一方面需要转型和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儒家文化这块沃土,借鉴儒家道德观,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实际,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会.2013:175.
[2]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会.2013:175.
[3] 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的走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5.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2-24)
[5] 沈桂登.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7,4(38):255-257.
本文引用格式: 刘淑红.儒家道德观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19,6(74):257-25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107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G56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淑红,女,汉族,黑龙江省同江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标签:儒家道德观论文; 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启示论文;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