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论文_喻伟强,黄香红,赵忠辉

湘潭市中医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采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实验组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和火罐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为95.12%,和对照组的75.61%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穴位注射;火罐;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通常是由面部神经管内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其面部肌肉出现瘫痪,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口舌歪斜、面部表情不受控制、不能正常闭眼、抬眉等[1]。其属于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且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病,男女发病率基本没有区别,大多为一侧性,但发病后都需要及时治疗,避免对其面部神经造成严重的伤害[2]。本次研究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探讨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并整理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本次实验标准挑选出82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采用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其中实验组包含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49.5±4.3)岁,对照组包含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介于16-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3±4.6)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眼睑不能正常闭合、不能正常露齿和皱眉等症状。通过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数据进行对比未发现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实验组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穴位注射和火罐进行治疗。

针刺:首先选择患者的阳白、合谷、牵正、地仓等穴位作为主穴,选择太阳、四百、风池、迎香、水沟、足三里等穴位作为配穴,将套管进行清洁消毒后再进行针刺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合理选择穴位,每次应不超过8个穴位,主穴和配穴分布均匀,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应采用泻法浅刺,稍严重的患者采用深刺和透刺,留针半小时后取针,每天治疗1次,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治疗。

穴位注射:选择患者患侧的阳白、地仓、迎香和翳风等穴位,并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将1ml的甲钴胺注射液进行注射,在得气后每个穴位中注入0.2ml,治疗1天休息1天。

火罐:火罐治疗在针刺治疗之后,采用闪火法在患侧进行走罐,涂抹维生素E至患者面部作为介质,再采用小号的火罐从阳明经至承浆,再经过大迎、颊车,再往上通过下关,直到其发际线下沿,再沿着患者的印堂和阳白从下往上进行提拉,注意需要保证适当的力度,如此重复操作直到患者脸部皮肤出现潮红即可,每次不能超过10分钟,每天治疗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患者的面瘫症状基本消除,且脸部形状对称为显效;患者的面瘫症状有所改善,但在活动时有轻微障碍、眼睑不能正常闭合为有效;患者的面瘫症状未出现明显变化,口角仍然歪斜、眼睑不能正常闭合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其本文中一般资料的年龄信息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为95.12%,和对照组的75.61%相比明显更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或受寒、自主神经系统出现紊乱等因素,导致其面部神经出现痉挛,而引起面部神经出现水肿、抽搐等症状,治疗的原则应该以缓解其面部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使局部血液循环畅通,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3]。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因素是由于其正气不足、风热或风寒刺激面部经络,从而导致气血瘀堵、经络不畅而出现临床症状。针刺治疗可以对其面部神经进行刺激,疏通经络,对面部的气血进行调节,具有活血化瘀、调养筋脉等功效[4]。

再配合穴位注射,将甲钴胺注射液注射于穴位中,可以使面部神经更好的改善,使面部神经的营养供应更加均匀,对受损位置进行调养,使其功能更快的恢复。火罐的目的在于活血化瘀、驱散寒气、疏通经络,使患者面部的代谢功能加快,改善局部的痉挛和水肿,同时对其局部的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5]。多种方法配合应用,不仅能使患者尽快恢复,还能避免其面部神经受到更多的伤害。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将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思,刘晓娜,马忠.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7,35(05):142-144.

[2]陈竣海,张晨静,李开平,盛军,莫江峰,王慧莲.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6):1036-1038.

[3]曾家燕.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0):151-153.

[4]刘薇.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07):912-913.

[5]滑明暘. 面瘫治疗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

论文作者:喻伟强,黄香红,赵忠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探讨论文_喻伟强,黄香红,赵忠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