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中是否有完整的动词_动词短语论文

再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动词论文,是否存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事件语义学研究中,基于Vendler(1957)分类的动词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Dowty 1979;Bach 1986;Smith 1991/1997;Rappaport Hovav 2008;Rothstein 2004,2012等)。根据Vendler,动词可以分为四类:活动动词(activity)、状态动词(state)、成就动词(achievement)和完成动词(accomplishment)。

      以Vendler分类为背景,众多学者对汉语的动词分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如:Tai 1984;Smith 1991/1997;Yang 1995;马庆株1981;邓守信1985;陈平1988;郭锐1993;杨素英2000;林若望2004;杨素英等2010)。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汉语事实,尝试为该问题提供一个合理的解答。

      2.完成动词的特性

      根据Krifka(1998),完成动词的特性是:它的宾语为渐进式论元(incremental theme),其指称的物体与动词指称的事件具有同构关系,即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对应事件的一部分(关于“渐进式论元”的详细讨论,参见Dowty(1991)与Krifka(1992,1998))。在添加定量化(quantized)宾语后,完成动词引导的动词短语具有终结性,表达完成情状。

      “定量化”可以定义如下:如果谓词P具有定量化性质,那么,任何两个具有P性质的个体之间不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Krifka 1998),如(1)所示:

      (1)

x

y[P(x)∧P(y)→「y<x]

      基于(1)可以判定,指称性解读和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都具有定量化性质。前者包括专有名词、定指名词短语和殊指解读的无定名词短语等,后者包括量化名词短语,数量名词短语和非殊指解读的无定名词短语。类指解读的光杆名词不指称量,不具有定量化性质。

      (2)a.John read the book.

      b.John pushed the car.

      在(2)a中,定指名词短语“the book”为定量化宾语,动词“read”为完成动词。当书剩余的未阅读的页数为零时,事件“阅读这本书”到达自然终结点。从而,整个动词短语具有终结性,表达完成情状。与完成动词相对的是活动动词。在(2)b中,活动动词“push”添加定量化宾语“the car”后,动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事件“推这辆车”没有自然终结点,可以永远进行下去。

      因此,要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完成动词,可以添加定量化宾语,然后观察整个动词短语是否具有终结性。①

      3.前人研究

      汉语研究中,专文探讨是否存在完成动词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是,众多动词分类及情状体研究都与这一议题紧密相关。以下我们简要评述几种主要观点,并以Tai(1984)和林若望(2004)(以下分别简称“戴文”和“林文”)为代表,仔细梳理关于是否存在完成动词的两种对立观点的证据。

      马庆株(1981)根据动词后时量宾语的解读把动词分为两大类三小类。其中,持续类中的“看”类动词加时量宾语既可以表示事件持续的时间,也可以表示事件结束后的时间,符合完成动词的性质。

      邓守信(1985)指出,汉语中完成情状可以由动结式或动词带数量宾语构成。但是,他没有进一步讨论动词带指称性宾语时动词短语是否具有终结性,也没有明确指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

      郭锐(1993)基于起点、终点和续断三个参数把动词分为五大类、十小类。他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于Vendler的标准,对于是否存在完成动词他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郭锐(1997)则指出,Vdl类动词既有续断,又有终点,而且属于变化动词,似乎对应本文中的完成动词。然而,该文又指出,Vc5类,如“吃、看、修改”等所谓的典型完成动词,都属于活动动词,似乎又否认存在完成动词。

      以杨素英等(2010)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宾语为定指名词短语或数量短语时,部分动词短语具有终结性,如“看红楼梦”和“盖那个桥”。他们没有明确指出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但是,根据完成动词的特性,他们的观察显然意味着汉语存在完成动词(类似观点亦见于Smith(1991/1997)、陈平(1988)、杨素英(2000)等)。不同于上述研究,戴文和林文则采用了Vendler(1957)及Dowty(1979)所述的测试,对“看”、“写”等可能的完成动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这两种结论的证据。

      3.1 Tai(1984):汉语不存在完成动词

      戴文分析了与英语中典型完成动词对应的汉语动词,包括与“learn”、“draw”和“write”对应的“学”、“画”和“写”等。他指出,不论宾语是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还是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上述动词引导的短语都不具有终结性。从而,他认为这些动词都是活动动词,汉语不存在完成动词。以下看到他的论证。

      (一)他以动词“学”带专有名词作宾语为例,指出所谓的完成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不能表达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

      首先,根据框式时量短语与持续时量短语测试,完成情状可以与框式时量短语共现,但不能与持续时量短语共现,如例(3)所示。活动情状则刚好相反,如例(4)所示。然而,“学中文”可以与持续时量短语“五年”共现,却不能与框式时量短语“在五年内”共现,如(5)a-b所示,与完成情状表现相反,与活动情状一致。添加结果补语“会”后,动词短语才可以和框式时量短语共现,如(5)c所示。

      (3)a.He learned Chinese within five years.

      b.#He learned Chinese for five years.

      (4)a.#He studied Chinese within five years.

      b.He studied Chinese for five years.

      (5)a.他学了五年中文。

      b.#他在五年内学了中文。

      c.他在五年内学会了中文。(Tai 1984:291)

      其次,根据“花……时间”测试,完成情状可以与“花……时间”共现,而活动情状则不可以(见例6)。然而,例(7)显示,“学中文”不可以和“花……时间”共现;只有当添加了结果补语“会”时,动词短语才可以和“花……时间”共现。这也表明,“学中文”的表现与活动情状而非完成情状一致。

      (6)a.It takes him five years to learn Chinese.

      b.#It takes him five years to study Chinese.

      (7)他花了五年才#学/学会中文。(ibid.)

      再次,根据否定测试,若动词短语表示完成情状,被否定的既可以是事件的开始,也可以是事件到达终点。所以,(8)a既可以表示没开始学英文,也可以表示没学会。然而,汉语相应的句子(8)b却只能表示没有开始学,和完成情状表现不一致。

      (8)a.Zhangsan didn't learn English.

      b.张三没学中文。(Tai 1984:293)

      基于上述三个测试,戴文认为,宾语为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与英语完成动词对应的汉语动词所引导的动词短语不能表达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

      (二)他以动词“写”和“画”带无定名词短语为例,指出所谓的完成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不能表达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

      首先,根据“几乎”测试,“几乎”与完成情状共现时,既可以表示事件几乎要开始,也可以表示事件几乎要完成。所以,(9)a既可以表示画画还没开始,也可以表示画画已经开始,但还没有画完一幅画。根据戴文,汉语中相应的句子(9)b却只能表示画画还没开始。因此,“画一幅画”的表现与完成情状不一致。

      (9)a.Zhangsan almost drew a picture.

      b.张三几乎画了一幅画。(ibid.)

      其次,根据否定终结点测试,若添加一个句子否定完成情状的终结点,这会导致前后矛盾。戴文指出,“画一幅画”后面可以接一个句子,否定“画一幅画”达到终结点。此时句子前后并不矛盾,如(10)a所示。从而,“画一幅画”应当不具有终结性,不是完成情状。戴文还认为,(10)b中“写一封信”也是一样。

      (10)a.我昨天画了一张画,可是没画完。

      b.我昨天写了一封信,可是没写完。(ibid.:292)

      基于上述两个测试,戴文认为宾语为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画”和“写”引导的动词短语不能表达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

      在上述两类事实的基础上,戴文提出,汉语中所谓的完成动词带定量化宾语并不具有终结性,汉语不存在完成动词。

      3.2 林若望(2004):汉语存在完成动词

      林文对戴文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该文指出,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写”、“读”和“画”等引导的动词短语可以具有终结性;而当宾语为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则动词短语一定具有终结性。也就是说,这类动词带定量化宾语时具有终结性。从而,林文认为这类动词应当属于完成动词。

      (一)林文以动词“盖”、“写”和“吃”带定指名词短语为例,指出所谓的完成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具有终结性,表达完成情状。

      首先,汉语中时量短语与不具有终结性的情状共现时,表示的是活动本身持续的时间,与具有终结性的情状共现时,表示的则是终结点达成后所持续的时间。例(11)都表示那栋房子盖好以后三年了。同样,例(12)也都表示那封信写好以后三天了。林文因此认为,“盖那栋房子”和“写那封信”都表达完成情状。

      (11)a.那栋房子,他盖了三年以后,才卖掉。

      b.那栋房子,他盖了三年了,一直卖不出去。(林若望2004:4)

      (12)a.那封信,我写了三天以后,才寄出去。

      b.那封信,我写了三天了,一直还没寄出去。(ibid.)

      其次,林文发现,在运用“几乎”测试时,例(13)表达“已经吃了可是没吃完”,或者“完全没吃”的意思。根据“几乎”测试,只有完成情状和“几乎”共现才可以有上述歧义。这也表明,动词短语“吃那碗饭”表达完成情状,具有终结性。

      (13)他几乎(自己一个人)吃了那碗饭。(林若望2004:5)

      基于上述两个测试,林文认为,“盖那栋房子”、“写那封信”和“吃那碗饭”确实能体现出终结性。

      (二)林文以动词“吃”和“写”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为例,指出所谓的完成动词带量化解读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表达完成情状,具有终结性。

      首先,林文使用了“几乎”测试。例(14)中,宾语为表示数量概念的“那整盘面”,此时,句子只能表示事件“吃那整盘面”已经发生、但没有到达自然终结点。

      (14)他几乎吃了那整盘面。(ibid.)

      根据“几乎”测试,“吃那整盘面”表达的应当是完成情状,动词短语具有终结性。至于戴文根据“几乎”测试对(9)b的讨论,林文则指出其所调查的大部分人都反对戴文的语感,并认为(9)b也只能表示事件已经开始,还没有到达终结点。

      其次,林文也采用了否定终结点测试。林文认为,例(15)中,当添加句子否定第一个小句中事件到达终结点时,两个小句前后矛盾。

      (15)a.#他吃了两个蛋糕,可是没吃完。

      b.#他看了两本书,可是没看完。(ibid.)

      这也表明,动词短语“吃两个蛋糕”和“看两本书”表达的是完成情状,具有终结性。对于戴文所举的(10)a-b,林文同样也认为其语感不可靠。

      基于上述两类事实,林文提出,汉语中“吃”、“看”、“盖”、“写”等动词带定量化宾语时,确实表达完成情状,具有终结性。从而,这些动词应分析为完成动词。

      4.本文分析

      上一节回顾了关于汉语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的两种对立观点。我们认为,上述观点都是基于不准确的语言事实观察。接下来我们将证明:1)当宾语是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所谓的完成动词引导的动词短语一定具有终结性。这点被戴文否认,但符合林文的观察。2)当宾语是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所谓的完成动词引导的动词短语并不具有终结性。这点被林文否认,但与戴文的观点一致。

      4.1 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与终结性

      戴文认为宾语为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画”、“写”和“吃”等动词带宾语所表示的情状不具有终结性,而林文则持相反的观点。二者都只使用了“几乎”测试和否定句子终结点的测试。因为语感截然相反,从而结论相反。暂且不考虑上述两个测试,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应用戴文所述的其他三个测试进行考察。

      首先看到框式时量短语测试与持续时量短语测试。例(16)显示,“画一幅画”不可以和持续时量短语共现,却可以和框式时量短语共现,表现和完成情状一致。

      (16)a.#他画了五天一幅画。

      b.他在五天内画了一幅画。

      再看到“花……时间”测试。例(17)显示,“画一幅画”可以和“花……时间”共现,再次表现和完成情状一致。

      (17)他花了五天才画一幅画。

      (18)他没画几幅画,尽管他确实画了。

      最后看到否定测试。例(18)只能强调画画的数量没有达到终结点“几幅”,否定的并不是事件开始。动词短语的表现依然和完成情状一致。

      上述测试都显示,宾语为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画”、“写”和“吃”引导的动词短语表示完成情状,具有终结性。至于戴文提到的“几乎”测试和否定句子终结点测试,笔者及受访被试对相关例句的语感判断也刚好和戴文的相反,与林文一致。②基于此,我们认为,“画”、“写”和“吃”等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确实具有终结性。

      4.2 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与非终结性

      戴文认为,“画”、“写”和“吃”等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不表示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林文则持相反观点。接下来,我们采用林文没有使用的测试手段,进一步考察上述动词短语是否具有终结性。

      首先看到否定测试。例(19)中,动词直接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作宾语时,句子的显著语义是“我没有开始吃那个蛋糕、盖那栋房子或写那封信”,否定的是事件的开始。在添加结果补语后,否定的才是事件到达终结点。这表明,“吃那个蛋糕”、“盖那栋房子”或“写那封信”的表现确实与完成情状不一致。

      (19)a.我没吃/吃掉那个蛋糕。

      b.我没盖/盖好那栋房子。

      c.(我要写一封信给我哥哥道歉),但是我没写/写完那封信。

      其次,我们发现,在描述可能事件时,若“画”、“写”和“吃”等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作宾语,动词短语不可以和框式时量短语共现。③当动词后添加结果补语时,句子才可以接受,如例(20)所示。

      (20)a.他会在一年之内#盖/盖好那栋房子。

      b.他会在一小时之内#写/写完那封信。

      c.他会在一天之内#吃/吃掉那个蛋糕。

      d.他会在一天之内#读/读完这本书。

      这也表明,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作宾语时,“画”、“写”和“吃”等引导的动词短语并不能表达完成情状。

      再次,与“花……时间”连用时,若“画”、“写”和“吃”等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宾语,句子可接受程度不高。当动词后添加结果补语时,句子可接受程度显著提高,如例(21)所示。这也显示,“画”、“写”和“吃”等动词不能与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一起表达完成情状。

      (21)a.他花了一天才#吃/吃掉那个蛋糕。

      b.他花了一天才#读/读完这本书。

      c.他花了一年才#盖/盖好那栋房子。

      d.他花了一天才#写/写好那封信。

      上述三个测试都显示,当宾语是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画”、“写”和“吃”等引导的动词短语不表达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添加结果补语后,整个短语才具有终结性。

      然而,林文中含有“盖那栋房子”或“写那封信”的句子确实具有终结性,如下所示。

      (22)a.那栋房子,他盖了三年以后,才卖掉。

      b.那栋房子,他已经盖了三年了,一直卖不出去。

      (23)a.那封信,我写了三天以后,才寄出去。

      b.那封信,我写了三天了,一直还没寄出去。

      要解决上述矛盾,逻辑上有两种可能的方案。一种是:假设“盖”、“写”和“读”等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具有终结性;而此类动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的情况需要另外解释。另一种是:假设“盖”、“写”和“读”等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不具有终结性;至于(22)和(23)二例的终结性,则应当归因于其他因素。林文采用了前者。该文认为,上述动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的情况应当归因于部分算符的作用。根据他的分析,部分算符是一种隐性算子,可以作用于完成动词,把有终结点的事件映射到其部分事件,从而取消了原有的终结性。他还指出,因为部分算符是可选的,从而,完成动词带指称性解读宾语既可以具有终结性,也可以不具有终结性。然而,他的分析不能解释为什么(19)、(20)和(21)三例在没有结果补语时,一定不能体现出终结性,即为什么可选性的部分算符此时一定要起作用。此外,部分算符的提出既无形态证据,又无其他独立证据。因此,我们认为部分算符的解释不能让人满意。本文将考虑第二种方案,认为“吃”、“写”和“读”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至于林文所举的例证中的终结性,我们认为可以寻找额外的因素。

      仔细比较林文和笔者的例证后,我们发现,林文中具有终结性的例证都含有词尾“了”,对动词后不带“了”的情况,林文并没有太多涉及。那么,是不是“了”就是这个可能的额外因素,使得整个句子获得终结性?进一步假设,如果“了”也是一种结果补语,与“掉”和“完”等一样,表示事件完成,那么,本节所有的语言事实就可以形成一个严密的格局:“吃”、“写”和“读”等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不表达完成情状;只有添加结果补语后,动词短语才可以表达完成情状。

      “了”可以做结果补语这一观点在文献中并不少见(Sybesma 1997;玄玥2010等)。玄玥提出了一系列测试手段对此进行证明,包括不能进入短时尝试体,不能进入进行持续体,分别如例(24)和例(25)所示。

      (24)*他们吃了吃了这盘红烧肉。(玄玥2010:261)

      (25)*他正(在)吃了一大盘红烧肉。(ibid.)

      此外,林若望所述具有终结性的例句中,“了”确实可以与“好”、“完”或“掉”等其他虚化结果补语互换,如(26)a-b与(27)a-b所示。这进一步表明,“了”可以分析为表完成的虚化结果补语。至于(26)c和(27)c为何不具有终结性,笔者初步的答案是:尽管(22)与(23)中的词尾“了”应当分析为结果补语,(26)c与(27)c中的词尾“了”却应当分析为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词尾“了”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了”,应当得到非统一分析。④

      (26)a.那栋房子,他盖了/好三年以后,才卖掉。

      b.那栋房子,他盖了/好三年了,一直卖不出去。

      c.那栋房子,他盖了/#好三年了,还没盖完。

      (27)a.那封信,我写了/好三天以后,才寄出去。

      b.那封信,我写了/好三天了,一直还没寄出去。

      c.那封信,我写了/#好三天了,还没写完。

      以上分析显示,“画”、“写”和“吃”等动词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确实不能表达完成情状,不具有终结性。林文例证中的终结性其实源于虚化结果补语“了”。⑤

      4.3 汉语中不存在完成动词

      前面两小节分析了与英语中的完成动词对应的汉语动词,并发现:此类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表达完成情状;带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不表达完成情状;只有添加结果补语后,动词短语才表达完成情状。那么,这类动词究竟是不是完成动词呢?我们认为,上述完成情状的两种实现形式并不能说明“吃”、“写”和“读”等动词是完成动词;恰恰相反,它们正好说明这类动词属于活动动词。

      首先,宾语是指称性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吃”、“写”和“读”等动词必须带结果补语才具有终结性,这说明这类动词本身并不具备Vendler所述完成动词的特性。事实上,Rothstein(2004)在对英语情状研究中也指出,活动动词在添加结果补语后往往可以表达完成情状。这说明,汉语中“吃”、“写”和“读”这类动词刚好与英语中的活动动词表现一致。

      其次,尽管这类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动词短语体现出终结性,此时的终结性也可能是源于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所以,这同样也不能证明这类动词是完成动词。事实上,典型活动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宾语时动词短语往往也会具有终结性。以“跑”或“跳”为例,当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五圈”或“十支舞”作宾语时,例(28)满足之前讨论过的所有完成情状的测试,包括可以与框式时量短语共现,不可以与持续时量短语共现,可以与“花……时间”共现,与否定词共现时能否定终结点,与“几乎”共现时能表示即将达到终结点,以及终结点不可以被后续句子否定。

      (28)a.张三能在九分钟内跑五圈/跳十支舞。

      b.#张三跑了九分钟五圈/跳了九分钟十支舞。

      c.张三花了九分钟才跑五圈/跳十支舞。

      d.张三没跑几圈/跳几支舞。

      e.张三几乎跑了五圈/跳了十支舞。

      f.#张三跑了五圈,但是没跑完,实际上只跑了三圈/跳了十支舞,但是没跳完,实际上只跳了六支。

      上述事实显示,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确实能够将活动情状转化为完成情状。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汉语中所谓的完成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之所以表达完成情状,体现出终结性,其实也是源于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与动词本身无关。

      事实上,活动动词带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具有终结性并非汉语独有现象。Dowty(1979)就曾指出,英语中也有此类现象。(29)a中,动词为活动动词,可以和持续时量短语共现。然而,当动词后添加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时,句子则不再可以和持续时量短语共现,而只能和框式时量短语共现,如(29)b所示。

      (29)a.John ran for an hour.

      b.John ran a mile #for an hour/within an hour.

      上述英汉语事实对比显示,汉语中所谓的完成动词与终结性确实没有必然联系;本文所涉及的完成情状的两种形式其终结性都源自动词之外的成分:量化解读的名词短语或结果补语。同时,这两种成分与典型的活动动词共现时,动词短语也表达完成情状。基于此我们认为,之前文献所述的完成动词本质上是活动动词;汉语确实不存在完成动词。

      本文讨论了汉语是否存在完成动词这一争论。运用多种鉴别终结性的测试手段测试后发现:文献中所谓的完成动词与终结性并无特定关联;在添加结果补语或量化解读名词性短语后,动词短语才具有终结性。所谓的完成动词在终结性这点上与典型活动动词并无差异,汉语并不存在完成动词。

      在Vendler(1957)跨语言的分类研究中,围绕究竟是否存在完成动词这一问题,近年来学界也多有争论。基于英语的研究中,Rappaport Hovav(2008)认为不需要假设这一类别,而Rothstein(2012)等则坚持存在完成动词。后者的一个重要证据是部分动词带指称性宾语确实具有终结性。然而,如果我们假设英语部分动词后存在隐性的虚化结果补语,那么,整个动词短语的终结性也就可以得到解释。事实上,Dowty(1979)就曾指出英语中一些副词,如“up”、“over”等,本身并没有具体语义,主要作用就是表示事件完成。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本文基于汉语的结论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语言。对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本文曾在第二届中国句法语义(青年)论坛和衡阳师范学院语言学沙龙宣读,感谢与会学者的批评与建议。

      ①终结性可以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辨识,具体请参考Vendler(1957)及Dowty(1979)等。

      ②林文提到,戴文上述语感很可能是源于对无定名词短语的特指解读,而非量化解读。这样的话,戴文所举的(9b)与(10a-b)实际反映的就是“动词带指称性解读名词短语不具有终结性”。感谢审稿人指出这点。

      ③审稿人指出,本测试中句子的助词为“会”而非“了”,与戴文略有同。不过,框式时量短语测试关注的是时量短语与动词短语之间的关系,与句子的情态无关。因此,例(20)仍然是有效的框式时量短语测试。

      ④关于词尾“了”的非统一分析,可能的证据如下:

      首先,作为结果补语的“了”可以与“完”和“好”等结果补语替换,而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则不可以,如(26)与(27)所示。其次,作为结果补语的“了”可以用于命令式和把字句,而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则不可以,所以,(i)、(ii)两例只能表示事件完成。同时,表示存在或实现意义的“了”可以用在“V了+时量短语”结构中,而结果补语“了”在该结构中则会导致不完句效应,如(iii)与(iv)二例对比所示。

      (i)你把那封信写了/好吧。(ii)写了/好那封信吧。

      (iii)*那封信,他写了/好三天。(表示完成)(iv)那封信,他写了三天。(不表示完成)

      再次,上述两个不同语义的“了”在湘方言中分别对应“哒”与“咖”这两种不同形式,更是强烈显示应当对“了”予以非统一分析(“咖”与“哒”的研究请参考鲁曼(2010))。当然,更多证据还有赖后续研究。感谢审稿人指出部分词尾“了”不能分析为结果补语,并促使笔者明确提出上述非统一分析。

      ⑤审稿人指出,如果“了”和“好”、“完”等都是结果补语的话,(i)a-b中二者的共现就无从解释。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被试都觉得(i)a-b中的“了”后需要稍做停顿,把前后两部分断开,句子才好接受。因此,笔者初步猜测,(i)a-b中的“了”属于句末“了”。(ii)a-b与(iii)a-b的对比也显示(i)a-b中的“了”确实不可能是词尾“了”,只能是句末“了”。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i)a-b中“了”与结果补语的共现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i)a.那栋房子,他(已经)盖好了三年以后,才卖出去。 b.那封信,我(已经)写完了三天以后,才寄出去。

      (ii)a.*那栋房子,他(已经)盖好了三年。 b.*那封信,我(已经)写完了三天。

      (iii)a.那栋房子,他(已经)盖好了。 b.那封信,我(已经)写完了。

标签:;  ;  

论汉语中是否有完整的动词_动词短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