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产业升级与863计划对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产业升级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863计划成果亟需产业化
863计划实施15年来,在民用口6个领域230多个专题研究方向,资助项目近5200余项,投入57个亿,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万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个亿。
通过实施863计划,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863计划成果转化率不足1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不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高新技术园区亟需产业升级
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见图1)。
图1 1992年以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
②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创新和创业人才。2003年底,从业人员395万人,大专以上学历的42%;高级技术人员17%;硕士学位的约9万人;博士学位的2000人;留学人员约2.7万(见表1、表2)。
表1 高新区企业大专以上占从业人员比重(%)
年份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 股份有限 私营 港澳台
外商 高新区平均
2002 36.4 35.452.646.348.2 35.757.1
38.135.9 41.1
2003 36.8 42.941.941.946.6 38.154.4
38.537.4 41.8
表2 高新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年份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 股份有限 私营 港澳台
外商 高新区平均
2002 21.9 16.325.324.721.0 16.023.7
11.510.6 17.6
2003 21.6 21.220.520.820.2 15.922.2
11.211.3 17.3
③培育了一批民族高技术企业。2003年底,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900家,占企业总数7%,营业总收入超过了13000亿元,占高新区营业总收入的80%;培育了大唐、中兴、华为、联想、四通、方正、同方、东大阿尔派等一批著名企业。
④推动了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的建立,全面推进和深化了科教体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全方位推进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如上所述,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经济济贡献重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粗放式的外延发展,产业层次较低。高新区的一次创业阶段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发展制约了高新区内生产发展水平。这种粗放性表现在单位土地产出率低、产品的高技术附加值较低,总体上看,高新区产业层次偏低。②企业R&D投入强度偏低,技术创新能力弱。很多企业不重视R&D投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能形成,创新能力较弱(见表3),与国际上大的跨国企业相比,R&D投入差距明显(见表4)。③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国家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拥有专利产品的仅占20%,平均6家企业才拥有一项专利产品,而日本的东芝、索尼每年有2万多件专利申请;日立公司每年申请发明专利就有1万多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已获得6万多项专利,目前有效专利有1.6万多件;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年专利申请量为300多件,目前有效专利有3万多件;成立于1925年的贝尔实验室,目前拥有有效专利超过2.5万件(见图2)。④企业竞争力不强,国际化水平较低。企业产品出口额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见表5)。
表3 高新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
年份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 股份有限 私营 港澳台
外商 高新区平均
2002 4.7
6.5 3.0 1.7 5.3
2.4 5.02.5 1.6 2.96
2003 4.6
5.42.85 3.7 4.4
2.4 4.92.7 1.8 2.85
表4 世界部分著名的高技术企业R&D投入强度
公司 爱立信
贝尔 西门子 IBM
摩托罗拉 东芝 索尼 三星 松下 日立
国家
瑞典美国 德国美国美国日本 日本 韩国 日本 日本
强度(%) 22 2010 11 9
911.4
10
13.8
10
表5 高新区企业产品出口额/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年份 国有 集体 股份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 股份有限 私营 港澳台
外商 高新区平均
2002 15.3 10.43.7 2.3 9.7
6.7 7.428.340.321.8
2003 12.5 12.77.429.6 6.5
7.8 7.826.050.125.2
图2 世界著名企业拥用的专利数量(2002年)
高新技术园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初创阶段的主要任务,将进入二次创业新阶段,目前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历史重任;加强863计划与高新技术园区对接,促进863计划成果向高新技术园区转移,提高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层次,对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863计划与高新技术园区对接的难点
863计划与高新技术园区对接的参与要素有863计划成果、863成果的拥有者和研制者、中介机构、高新区企业(需求方)及将各方联系起来的交易市场和制度环境等。863计划与高新区对接涉及四个环节:成果供给、交易市场、成果需求、制度环境。
1.从成果供给方看对接的难点
863计划成果供给虽然很丰富,等待产业化成果很多,但这只是潜在的供给,而非有效供给。所谓有效供给就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成熟度较高,并能够实现产业化的863计划成果。而实际情况则是很多863计划成果由于成熟度很低,风险过高,应用面过于狭窄,市场需要量很少,很难实现产业化或根本不能实现产业化。
第一,863计划“三张皮”的体制影响了其成果的产业化。863计划投入、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三个不同主体(政府为主的投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的研发主体,企业为主的产业化主体)互相分离。投资主体只管理投资,不管受益;研发主体只管研发,不管产业化;产业化主体对研发和投资只有期待,没有制约。三个主体缺乏制约、缺乏协作,很难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成熟度,从而影响了产业化。
第二,863计划立项战略色彩过浓,对市场关注不够。863计划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对抗当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战略,提出的口号是:“投资100个亿,用15年时间,选择有限领域,跟踪国际高新技术发展动态”。这就决定了863计划战略色彩盖过了产业色彩,决定了其科研纯度过高,对市场关注不够。上世纪90年代后期,意识到情况严重性的邓小平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口号,将整个“863计划”船头作了一次大的调整。但863计划选题对应用和市场关注程度不够并未改观。
第三,863计划成果评价与市场需求冲突。由于863计划成果鉴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组织鉴定通常是申请鉴定的单位,鉴定委员会成员也由申请鉴定单位推荐,由主管部门批准。而市场需求要求有一个公正、公开及社会化的技术评价体系,重点是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前景,但现行政府主导的评价体系却很难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同时,现行评价体系倾向发表论文、人才培养和所获奖励,对成果成熟度和产业化前景关注也不够。
第四,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产业化。有的863项目因缺乏足够强度的经费投入,不得不降低研究质量,降低成果成熟度,这样就使成果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还有的863项目在前期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却因为没有充足的中试资金和中试条件,而造成孵化程度不够,使得一些863计划成果不得不中途夭折。
2.从863计划成果需求方看对接的难点
影响863计划与高新区对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新区企业对863成果的有效需求。对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需求越大,对接的动力和能力就越强,对接的效果就越好。从表面上看,高新区企业对高新技术(包括863计划)需求很大很强,但这仅仅是潜在需求,并不是有效需求。而高新技术园区的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人才紧缺、风险资本不足和缺乏税收政策支撑则制约了对863计划成果的有效需求。
第一,高新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863成果产业化通常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技术和工业设备支撑,这就要求高新区企业具有足够大的产业规模。而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的产业规模普遍偏小,资金、技术、和设备都难以满足863成果产业化的要求(见图3),这也极大地降低了863计划成果与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的动力和能力。
图3 高新区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万元)
第二,高新技术园区企业优秀人才紧缺。863成果与高新区企业对接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金融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十分稀缺。同时,863成果与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的对接需要一批具有强烈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而这样的企业家在高新技术园区也十分紧缺。
第三,风险资本参与不足。根据国际经验,R&D、R&D成果工程化、R&D成果产业化三个阶段资金比通常为1∶10∶100,才能使R&D成果较好地转化为商品,实现产业化。如前两个阶段投入150个亿,则产业化则需要投入1.5万个亿,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量,光靠高新技术园区企业显然是不行的,需要风险资本大力参与。但目前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资本很少。
第四,缺乏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撑。我国目前的税收优惠大多数是以“暂行条例、规定、通知、函”等形式出现的,立法层次低,缺乏权威性,随意性很强。有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受益面非常狭窄,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
促进国家863计划与高新技术园区对接的对策
第一,探索863计划国家财政和高新技术园区企业联合投资机制。系统研究和总结近年来实施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863计划国家财政和高新区企业联合投资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863计划投资体制。
第二,863计划的选题必须高度关注市场需求。863计划的选题,不能仅跟着文献跑,追求所谓的前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在选题时就要关注市场需求。在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基础上,863计划立项之前有必要对企业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园区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科学地把握市场的技术需求。
第三,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863计划研发体系。必须提高863计划课题依托单位中企业所占比例,尤其在重大项目、面向应用的课题,将企业承担课题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
第四,建立863计划成果社会化的评价体系。现行评价体系不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对863成果进行评价,因此很难保证研究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将目前以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发明专利、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量和产业化前景为主的评价体系;将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导的评价体系。
第五,加快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863计划产业化需要一大批企业家、科学家和风险投资家的有力支撑,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薪酬、奖励、职称、培训等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家头脑的企业家,具有市场意识和企业家头脑的科学家,会经营、善管理和懂技术的风险投资家。
第六,探索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保险体系。863计划产业化通常面临五类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对863计划成果供给方来说,其在转化过程中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损失,可从保险公司获得经济保障和补偿,激发供给方提供成果的积极性。对863计划成果需求方来说,通过保险可有效地降低成果转化的失败风险,提高需求方应用成果的积极性。对保险公司来说,开发了成果转化的新险种,拓展了市场新业务,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七,大力提倡“身士不二”的精神。韩国到处贴满了“身士不二”的广告和宣传标语,“身士不二”就是生在哪里,长在哪里,就要吃哪里的东西,用哪里的产品。韩国当年的汽车质量很差,但在韩国马路上看不到外国车。“身士不二”精神为韩国汽车开辟了市场,给韩国汽车提供了发展机会。我们需要学习韩国这种“身士不二”精神。当国内产品可以替代国外产品时,每个公民应当首先购买使用国内产品。
第八,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法律体系。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缺陷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为辅;税收优惠以区域为主、产业为辅;以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流转税优惠;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建议对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合并、归纳、总结和规范,消除不同行政法规之间的重复和矛盾,制定《高新技术产业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