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业论文,世界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业的关系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这使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制度上和机制上有了组织基础并得到日益一体化的保证,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国际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且表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和基本特点,影响着世界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那么,什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呢?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它下的定义都不一样。目前,我国学术界部分权威人士将它定义为“再生产过程各阶段上国际经济障碍的消除”(此定义引自1997年第3期《世界经济研究》)。我认为这个定义比较确切,既说明了它的性质,也表明它是一个过程;既反映了它的最初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它未来更广泛的内容;既包括了由于市场经济自发要求在商品和资本流动中经济障碍的减少,也包括了各国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主动解决国际经济中的矛盾而作出的努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由贸易自由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部分组成。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跨国经营从生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金融从要素配置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三者构成了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现阶段发展的全面性。这三个方面又存在着历史和逻辑上的联系。在从本国经济条件上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产品的交换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形式;要素的国际流动是比商品的国际流动更高级的形式,它可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这就是金融国际化的意义。金融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运行机制。70年代后期以来,消除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壁垒的多边措施与新金融工具的推广,形成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它的最早模式是欧洲货币市场。由于金融市场波动远远大于商品市场的波动,致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金融衍生物作为一种避险与投资的综合体,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欢迎,规模迅速扩大,成为90年代金融国际化的新旋律。
金融业处于一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地位,国家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中担心受冲击而一般持谨慎态度。因此,金融一体化在制度上的设计将比贸易自由化遇到更大的困难。然而,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极为重要。随着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政策的积极实施和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进程的大力推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直接投资和从国际金融市场中表现出来的间接投资都远远高于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在资金流向上,已不局限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组织之间的投资发展迅猛,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不断扩大,成为对外直接投资者群体中的新生力量。从这个现实可以发现,已有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理论对于消除各国间经济壁垒的分析是以商品生产与流动为重点,而对更重要的金融国际化未作详细分析。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对金融业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对金融业的直接影响是带来金融国际化。金融国际化从动态来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静态来看,是金融活动超越国界,由地区性传统的业务活动发展为全球性、创新性的业务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金融机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金融网络,并允许外国银行进入本国;二是金融市场国际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片,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使国内资金在更加广阔的市场上得到优化配置,并参与国际资金大循环;三是金融资产和收益的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金融业在海外的资产及收益占其整个资产和收益的比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成为一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国际化掀起金融业一场新的革命:
1.世界银行业兼并迭起,以大型跨国银行为主体,大量运转国际借贷资本,实行全球流动、全球赢利。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导致全球企业兼并浪潮。全球企业兼并浪潮无情席卷全球银行业,90年代以来,西方银行的兼并,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斥资之巨实属罕见,大批银行消失在兼并之中。1995年6月,美国第一联合银行与美国第一保全银行合并;7月份,美国第一芝加哥银行和NBD银行合并;8月份,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银行兼并案又紧接发生,美国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宣布双方达成合并协议。1995年底,美国已有1050家银行合并。与此同时,在英国,巴林银行因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巨额亏损导致破产被国际荷兰银行集团兼并;华宝银行被瑞士银行公司收购。在东方的日本,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金融冲击波,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资产高达648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1997年12月8日,在全球银行合并的无情浪潮推动下,瑞士两家最大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宣布合并,耗资250亿美元,组成瑞士UBS联合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康采恩之一,拥有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银行(此资料引自1997年12月10日《参考消息》)。这一态势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正日益向国际化、综合化的大型跨国银行方向发展。跨国银行具有全球银行网络,拥有总行、在岸分行、离岸分行、地区分行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化金融机构。如美国的跨国银行是由总行代表办事处、埃治法公司、协定公司、子公司、参预银行、国际银行等构成的庞大体系,每一分支机构都有专门的职能,业务多样化、全能化。银行资产业务由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转向以跨国公司、西方国家国营和私人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公司贷款和政府贷款,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如以美国第一花旗银行为首的最大的跨国银行,1987年底资产总额高达84754亿美元,海外分行资产从1960年的35亿美元增至1987年底的5100亿美元(此数据引自1993年第4期《海南大学学报》)。庞大的跨国银行资本主要来自国际资金,吸收全球资金,进行全球贷款,获得国际利润。跨国银行成为国际资金的主要操纵者和使用者。
2.银行业务日益自由化,以市场利率、汇率为机制,推动国际融资的证券化,实行全球经营、全球营销。银行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从事短期融通的货币市场业务,而且可以从事长期借贷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业务;不仅允许国内金融机构从事境外金融业务,而且允许国外金融机构从事境内金融业务;不仅允许银行从事表内业务,而且允许从事表外业务。随着银行更大范围内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各主要工业国家相继放弃利率管制,使利率能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利用价格机制来达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利用。1978年,牙买加体系形成,以美元——黄金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汇率安排上多样化,78个国家的货币实行浮动汇率,成员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利率、汇率的自由化,全球金融市场趋向一体化,逐步形成纽约、伦敦、东京、苏黎士、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欧洲货币市场、亚洲货币市场、加勒比海离岸金融市场。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后,利率、汇率在区域经济内趋同,欧元即将正式启用,标志利率、汇率自由化,导致部分货币一体化。欧共体已经确定欧洲共同体国家的银行全部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可以从事一切金融活动。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洲大市场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银行、保险和投资业务。一些欧洲的大银行通过购买和互相换股参与欧洲各国的银行业,美国、日本的银行则可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加紧渗透欧洲市场,欧共体内的金融业将实行一体化。因此,欧洲金融市场成为真正的国际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全球金融国际化的步伐。由于银行业务相互兼容、趋向同一性、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为中心而运转的银行业务经营形式,转向与证券业务和服务业务相结合的复合多功能经营形式,经营手段突破了传统的场所、时间、印鉴等限制而广泛运用电脑操作程序和网络,证券化的规模更大,流通性更强,在时空上发展越来越全球化和昼夜化。1995年全球多边金融服务贸易谈判的签定,全球90%的金融市场获得开放,走向自由化。这包括20亿美元的银行资产、2万亿美元的银行存款、10万亿美元的股票市场资本和价值10万亿美元的上市债券(此数据引自1997年第3期《世界经济文汇》)。其中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是国际融资的证券化趋势。跨国银行积极参与国际证券市场业务,成为证券市场的主要发行人和买主,发展中国家的部分银行债务转换为债券或股票,实行银行贷款证券化,从而推动证券市场* 体化的进程。1992年,全球证券市场资本市值达到98710亿美元(不含中国大陆、东欧和非洲)(此数据引自1993年第6期《财经研究》)。
3.金融衍生物层出不穷,以高科技电子化为载体,大量运用创新金融商品,实行全球风险全球监管。银行业为适应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的冲击,逐渐产生了各种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远期型契约,包括远期契约、期货、互换;二是选择型契约,包括选择权、利率上下限等。现代化科技,尤其是电脑化和电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选择权交易、期货交易、套汇和套利等复杂的交易方式得以展开,结算资料和交易信息在国际间全天侯传送成为现实,结算体系趋于全球化,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易与结算。金融创新工具到目前已有2000多种,全球金融衍生交易额1988年为4800亿美元,而到1994年增加到1.4万亿美元,成为金融国际化最重要、最活跃的内容(此数据引自1997年第3期《世界经济文汇》)。金融创新就其实质和直接后果而言,是降低利率、汇率和信用风险,使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推动资本在国际之间的流动,使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利差趋于缩小,业务呈现成交额大、操作便利、速度快捷、交割灵活的特点,从而产生了对短期投机的巨大的诱惑力,加大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事件和金融危机愈加频繁发生。如最近震惊世界的以香港和泰国为震中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金融全球化风险暴露无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纷纷提供一揽子援助并提出一系列改善金融的要求,引发全球金融监管问题。为了对付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国际金融体系最直接的反应,是建立一系列预警化的措施。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于1995年6月8日在加拿大渥太华公布的经济公报草案建议:IMF将设立金融危机应急基金,当成员国发生类似墨西哥式的金融危机时,该基金将迅速向其提供援助。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对金融业具有正负两面影响。其正面影响为:(1)加快了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步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呈现“无边界的扩张”,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日益融洽,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跨国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以及业务融资国际证券化,便利的技术信息传输系统,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促进金融一体化。(2)有利于提高金融业的竞争能力。它对所有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形成压力,也提供机会,使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突破业务领域,互相渗透,互相竞争,促进资源在社会的合理配置。以高科技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大大减少了金融活动所需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准确、更迅速、更全面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规模经营,增加了收益,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竞争能力。(3)促进了金融业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在金融一体化过程中,金融服务功能趋向多样化,满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金融需求。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对投资者和储蓄者来说,扩大了金融资产的选择性和实际收益,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对生产者来说,它在时间、数量、期限、成本诸方面满足其对融资的需求。尤以往来客户综合管理的实施最为突出,它是将往来客户企业,视为一个集团或体系,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建立顾客导向型体制,对客户进行适度资金调度、运用及海外购并等。
其负面影响为:(1)对政府金融政策的干扰,削弱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首先,由于“溢出和溢入效益”作用,干扰和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例如:美国“返回交易”,国内美元存入美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再由其贷回国内,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一度成为美国管理当局的难题。其次,提高了不同货币资产的相互替代,一种资产价格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资产的价格,货币定义模糊不清、难以判定,造成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货币政策指标游移。(2)增加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对本国金融业造成冲击。银行与其海外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调拨,打破了国界障碍,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依赖加深。一家银行破产必然引起连锁反应并可能产生损失的放大效应,一旦发生金融风潮、储户挤提,银行将难以应付。欧洲货币市场上长期巨额的信贷牵涉众多的辛迪加成员银行,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连锁网络又遍及全球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随着“银行链”的加长,整个系统都潜伏着危机,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
银行业向国际化发展,银行的数量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如果超过社会需求限度和金融市场容纳程度,可能导致过度竞争而对银行业造成损害。有些国家以“市场准入”实施控制外资银行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以维持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欧洲货币市场上的大批游资在各国金融市场间流入流出,引发了大量的套汇、套利等投机活动,资金流动过程中常给资金输入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货币发行国的通货膨胀也可随这一货币的流动而输出,这都对本国的金融业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