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创新的力度,不仅有助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是确保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虽然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强、灾害性大、不可预测且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但是抗震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建筑物抗震等级不够的话,那么就会因为建筑倒塌而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抗震设计是以建筑本身结构特点和当地抗震需求为基础的,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必须确保建筑的抗震能力符合建筑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空间设计的要求,才能在确保建筑物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地震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抗震技术
引言
目前,中国建筑业飞速发展,许多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办公需求。然而,中国的许多地方靠近地震带,地震灾害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设单位需要研究目前应用的抗震技术,做好建筑的整体抗震处理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和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威胁。在此基础上,施工单位必须应用高质量、高效率的建筑抗震技术,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不仅对其整体的美观度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还能对建筑物的安全度进行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中,大多数建筑物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因此建筑质量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尤其在地震多发的地带,合理的利用建筑工程的空间构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提高居民的安全系数,降低灾害破坏程度。另外,虽然我国地震发生频率较低,但是多数的地震的可预测性较小,因此在建造房屋时就应该考虑到对地震灾害的抵抗能力。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性的设计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2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抗震技术的应用原理
地震期间,地壳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周围剧烈的震动,因此,震源附近的建筑物会因震动的影响而损坏和倒塌,威胁到相关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为,建筑阻尼参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如果阻尼值较低,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本身不能有效吸收能量,而会遭受非常强的振动,这将导致建筑物的损坏,甚至倒塌。如果阻尼值很大,建筑可以很好地抗震。所以,施工单位在使用抗震技术建造建筑物时必须增加阻尼值,确保地震发生时,建筑吸收大量地震波,从而降低地震的破坏。目前,主要有两种常用的抗震技术。首先,传统抗震技术是以传统建筑加固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该技术应用价值非常普遍,属于被动抗震。第二,结构抗震技术,也就是主动抗震,要求在施工的时候科学利用抗震技术提高阻尼值,以便在地震后释放能量,保护建筑。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求
3.1避开复杂场地
建筑场地选择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建筑结构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场地类型过于复杂的话,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比如,建筑施工场地设计在地壳运动频繁的地带或者地震带上的话,那么地震发生后造成的危害自然也就越大。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该尽可能选择开阔的场地,才能在地震发生后提供有效的避难场所,降低地震灾害发生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3.2空间结构简单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居住、办公等各方面的要求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充分重视建筑平面的设计,同时还应对建筑空间结构的设计予以充分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之所以说,建筑空间结构布置越简单那么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就越高,那是因为,如果建筑空间结构过于复杂的话,不仅需要增加更多的支撑力量,同时也会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建筑结构出现变形的现象,设计人员在建筑空间结构设计时,必须在确保建筑平面主轴方向上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底部结构、内部结构等各方面的特点,选择简单的空间结构设计形式,才能有效地抵御地震灾害发生后来自于各个方向的冲击力。
4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提高抗震性能的具体措施
4.1严格规范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
首先要严格控制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在建筑施工之前,对于建筑设计超高或者高宽比不符合标准的应予严格的把控,对于高度接近限高或者高宽比接近不合标准,为了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应该在其底部增加一层竖向构件,一般情况下采用的竖向构件采用混凝土柱或者混凝土墙等。其次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时候,采用的计算方法应该使用经过主管部门认定的符合建筑力学模型的方法,对于计算结果,应该满足建筑物的实际要求和基本规定。
4.2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建筑物的防震设计中,应该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布局,采用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尽量减少地震灾害的灾害能量,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在建筑物建筑施工时尽量选择在坚硬的地方建造地基,尽量避开地震的活跃范围,减少同地震余震产生共振,从而减低地震带来的破坏。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最大程度上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就需要在建筑的开发设计阶段就对建筑抗震结构的设计进行重视。从结构入手,对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这有助于更好地改进现阶段已有的抗震设计,增强建筑物的使用性和安全性。
4.3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加固抗震技术
除了以上抗震技术,整栋建筑还可以用砖石和混凝土钢筋框架加固综合建造,这也有很好的抗震效果。砌体加固处理是指施工单位用钢筋混凝土砂浆加固建筑物,施工人员必须先铺设钢丝网水泥砂浆,钢筋网可以用来为建筑建造保护层,避免墙体裂缝。然而,这种抗震方法在施工期间没有进行地基综合抗震,仅适用于震级较小的地方。抗震墙也可以设计在建筑物的相应位置,在施工完成之后抵抗地震作用。如果一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上述砌体加固方法都不可取,必须用聚合物砂浆来提升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4.4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半主动和主动控制抗震技术
一是半主动控制抗震技术,它主要是运用控制部件对外部建筑物结构参数进行调节,确保从本质上实现抗震,控制部件是调节载体,只需要很少的外部能量,可以通过微弱的电流形式提供能量。当前,在应用减震技术时,采用电键作为控制部件,整个控制系统由自动电键装置控制,因此建筑结构的动态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可控液体阻尼和可变装置。二是主动控制减震技术。应用这一技术时,根据地震等级边界对建筑结构参数的需求非常大。抗震力是反向力,抗震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力和地震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施工单位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传感系统。
结语
总而言之,设计人员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将抗震技术合理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才能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掌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和影响因素,才能在促进和优化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小飞.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2).
[2]吕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144.
论文作者:张建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建筑物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灾害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