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背景下的教学领导力:内涵特征与结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力论文,内涵论文,特征论文,结构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领导力的界定
什么是领导力?一般地说,是指领导者基于某种职位的权力及其能力对于被领导者的调控效能。而从现代系统论的视角来说,领导力应是领导者基于某种权力与非权力因素对于被领导者综合作用的过程及其效能。复杂系统中的这种合力既来自相关利益者的共同作用,又来自其权力、能力、动力、情感力等多重影响,既包括领导他人与受他人领导,也包括自我领导,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场域与链条。
从传统意义上说,教学领导力是指负责教学的行政领导的决策执行力及其能力,但这一说法忽视了非行政的导向性领导力、相关领导者自身的领导力。从现代研究的视角看,所谓教学领导力,是指相关责任主体通过课程实施中教学实践领域的权力与非权力运作过程造就学习主体的效能。包含如下主要涵义:一是教学领导力是包含多重分布的主体合力作用,而不仅是个体或某一部门的能力使然。二是教学领导力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构成。所谓课程领导力,是指策划、设置、编制与组织实施课程的效能。课程以课程文本为基础,但必须通过教学过程这个核心环节,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离开课程的教学缺乏科学系统性与方向明晰性,而离开教学实践环节的课程也将无以取得最终效能。课程领导力蕴含着教学领导力,而教学领导力是课程领导力的核心。三是教学领导力作为一种领导架构,意味着权力运作,包括决策、执行与评价等。这里将教学领导力的“权力”,界定为凭借法定的或非法定的某种优势以导引方式为主达成教学目标的力量。所谓法定权力,一般是指从上到下的行政调控性权力,主要是指国家、地区与学校开设与实施课程权、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学生的受教育权与自主发展权等;所谓非法定权力,一般是指领导者品格、情感、能力与知识资源优势的导向性与感召性权力。法定权力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或是调控性,而非法定权力则具有导向性或某种感召性,但总的来说应是以导为主而以控为辅,以自控为主而以他控为辅。四是教学领导力效能的终极评价应着眼于人的素质培养,生成能自主学习以至有一定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自主发展主体,个人学业成就及升学率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教学领导力的分布
从现代研究的视角来说,教学领导力具有分布性,这是教学领导力最主要的特征。所谓教学领导力的分布性,是指将集权式的教学领导力分解赋予相关主体,使之分享教学领导力的特性。为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国家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然将“宏观的战略运作与微观的权力操作相结合”,将自己的宏观权力分解为多元的微观权力,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手段和技术,更为具体直接地作用于学生,从而培养出有用的人才。通过权力分布,形成一个多元的责、权、利统一的权力分层运作的共同体,即是将教学领导力分解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发展规划权与教学实施决策权、学校行政的教学决策权与教学调控权、教师的知识传承权与教学业务决策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权,并形成相应的领导力运作层。
教学领导力分布性的主要依据,一是教学的知识性。教学本身是以知识传承与拓展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而这种活动的开展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与高度的复杂性,需要通过分解予以相关主体一定的权力,调动其积极性来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务。
二是教学的专业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主体,这就要求完成任务的相关主体,特别是与学生的素质提升及学业成就最直接相关的教师,具有合格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并赋予其学科知识传承指导、教学业务决策与自身专业发展等权力,以促进教师将经验提炼为思想,形成专业见解,提升专业素养。这就要求坚持行政赋权与专业执权的统一,但以专业执权为基础,学校校长及其行政部门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指导权,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正确地运用这一权力,充分发挥专业性领导力。
三是教学的互动性。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固定的静态模式,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这一传统的集权模式,以增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办学条件与教师学历、年龄、职称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均不显著,而有显著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研活动,包括地方教育研修机构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学科专业互动。在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中,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往往不是确定的,领导与被领导的角色因教学任务及教学情景的不同,为解决问题需要民主协调而相互转化,为调动多层次、多方面互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求给相关主体以一定的自主权与教学领导权。分布式领导不是否定上级领导部门及校长的行政赋权,不是瓦解行政权力基础,而是在行政赋权的前提下调动相关主体的教学决策与执行的积极性。
基于教学领导力的分布性,有效提升教学领导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推进自主性赋权变革,即将集中的宏观权力层层分解给相关主体。赋权的实质是“三自主”,即是学校发展自主、教师发展自主、学生发展自主。所谓发展自主,并不意味着无目标、无指导、无约束地发展,而是意味着摆脱过去那种无自我、无个性、无差异发展的外部推动的被动状况,彰显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与价值发展的自我更新的主体性状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其实施的重点环节,是教师权力的赋予与学生权力的赋予,即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实施教学,给教师以推进教学改革的实验权,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权。近年来各地区域与学校教学改革的绩效证明,这样的赋权是一个从观念到行为的重大变革,有利于提升教学领导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赋权变革最终要落实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自主权、主动权的赋予,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教师与学生三方权力的正确处置,不能简单地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变为教师主体与学生客体之间的关系,而特别要正确处理教师权力与学生权力的关系。如果以教师权力为中心,就会突出“控制”的一面,学生也可能完成知识建构,成为“知识主体”,但很少有“生成”的效能,但如果教师改变权力运作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突出学生自觉能动的一面,以话语引导、组织探究、启发思维、概括提升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就会产生不同一般的“生成”效能,学生就能发挥异乎寻常的能力,逐步成为集知识、能力、智慧于一体的自主学习主体。有关国家调查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越支持,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就越高。
教学领导力的结构
任何组织的维持、发展与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有效的领导,而教学领导力构成的基础在于教学组织。教学领导力的发挥与提升与组织愿景、组织机制、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教学制度与学校文化等密切联系,与其内在结构密切相关。
主体作用结构。区域教学行政部门、学校校长、教师与学生等,从不同层面影响着学校教学的变革与发展。从教学领导力的相关责任主体考察,可分为国家、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力、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行政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学生领导力,内含着性质、功能、关系等亚结构。此外,从领导力分布的视角看,学校的家长及其家长组织机构、与学校密切联系的健全、规范的社区教育机构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等,如有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可作为学校教学领导力建设的辅助。(如下图)
教学领导力主体作用结构图
上图显示,从对教学作用的不同性质与功能考察,领导力也可相应分为教育行政的引领决策力(含区域研修机构的指导力)、教师导学力、学生学习力等。既各是作用主体,又各为上位领导的作用对象,教师与学生不仅是“被领导者”,更是主动的“自我领导者”。这是一个包括着行政决策调控主体、教师导学主体及学生学习主体环环相扣的互动的领导力链及相互作用场域,学生则是这个领导力链的终端作用对象。
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决策力包括课程文本设置力、课程实施决策力、课程教学变革力、教学人事调控力等。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行政教学领导力,是指在执行课程过程中策划、组织、引领与调控教学的效能,其调控引领力包括课程教学组织力、课程教学变革力、教学人事调控力、校本课程开发力等。这一层次的领导力以校长为核心,因而与校长个人的权力运用与能力发挥密切相关,但不是单指校长个人的领导力,而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包括班子人员及相关教学机构的团队领导力。校长个人的课程教学能力固然有差异,但他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领导团队的作用弥补自己课程教学知识缺陷及时间精力的不足,以提升学校行政的教学领导力。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校长运用应有的行政权力加强教学管理,充分发挥领导团队与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或可弥补校长自身的某种不足,取得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新课程改革对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学决策力、执行力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其政策研究、决策思路、综合协调及工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从育人为本这个高度,紧紧围绕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从区域与学校实际出发,旗帜鲜明地采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些地区与学校因有切合实际的正确的改革决策,并落实相关措施,构建相关机制,有效实施全局性的管理调控,而能形成强大的区域与学校的教学领导力。同时,新课程改革对区域研修机构的业务指导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学校校长及其职能部门负责人、班主任、教师在了解与把握全局性目标与决策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具体目标并提高办事的能力与效率,提升课程执行力与教学领导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相应的转型性变化,从教学的控制者变为教学的组织引导者,其性质为“导学力”,具体包括教师道德责任力、专业知识力、教学研究力、教学决策力、教学组织力、教学互动力等。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的角色地位也相应发生重大变化,从完全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自导者,其性质为“学习力”,具体包括学习愿景力、自我策划力、独立思考力、自我评价力、合作互动力、学习创新力等。根据教师导学力作用及学生自身努力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力可分为接受性学习力、探究性学习力、创新性学习力三个层次。但无论哪一层次,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提升其学习力的关键。
区域研修机构的教学指导力是体现教育行政部门引领决策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校特别是对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发挥与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及其行政机构团队的领导力是学校教学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对学校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教师与学生领导力的提升具有直接而强大的作用。教师领导力是学校教学领导力的基本要素,对学校教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学生领导力目前还处于培植发展阶段,是学校教学领导力构成的一个新的潜在的不可忽视的要素,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要使学生领导力从潜在的可能变为现实,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一个重要条件是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如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就能有效地提升其学习力。
组织机构结构。教学领导力的运作需要相应的机构,因此要进行科学适切的机构设计。凡致力于提升教育质量的区域与学校,都注重教学机构的设计与设置,并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完善、改进其职能或重新赋予新的职能。如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普遍设置德育处;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设置教育科研室;在加强原来教研组工作的基础上,设置学科研究会,组织各种教研沙龙;为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控,设置校内教学督导室;为调动社会与家庭的辅导力量,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等。不仅要在横向上重视机构结构的布局,而且要从纵向上改进教学管理的层次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如有的地区为了将教学管理的重心向学科下移,扩大教研组或学科研究会的管理权限,赋予其业务自主管理权、人事调配权、办公经费使用权、人员考核权及奖金支配权。一些教学改革力度较大的地区与学校从改革实际需要出发,设置新的学校管理机构及班级课堂教学管理机构,并取得了独特的成效。
人员素质结构。学校教学领导力作用的主体主要是指校长、教师与学生,他们的素质结构及能力结构也决定着教学领导力的强弱。校长的教学领导力素质主要包括事业责任精神力、人格品质影响力、实现愿景引领力(学校目标、教学价值与课程设计引领力)、学习研究引导力、教学决策调控力、团队关系构建力等,教师的导学力素质也包括若干子要素,如道德责任力、专业学习力、教学决策力、教学沟通力、教学导控力(包括他控与自控)等,而核心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是思维力、思想力。
教学制度结构。与改善机构运作与人员素质相应,要有科学的教学制度设计,如备课制度、课堂教学制度、教学研究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而制度应有利于促进师生的教与学。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教师教学反思制度,让教师通过反思,对教学进行必要的重构;建立“同课异构”的教研制度,让教师在相互比较中提升教学能力;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加强师生教学过程中的沟通。有的地区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情况,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对原有的教学规程与教务秩序进行了调整,作出了新的规定,这些新的制度完善了教学制度结构,有助于教学领导力的提升。
学校文化结构。美国著名教育管理专家萨乔万尼曾把校长领导力分为技术的、人际的、教育的、象征的和文化的五个层面,而我们不能只关注技术的人际的领导力,只关注行政与制度规范,应在规范的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以激发教育的生命活力,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文化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也有其科学的层次结构,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学校整体精神文化的塑造,以使全体教师发自内心地认同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与信念,激发其对教育持久的爱与热情,消解职业倦怠,有效提升教学领导力。
多种结构对教学领导力的发挥与提升具有不同的性质及效能。主体作用结构具有教学“整体互动力”,组织机构结构与制度结构具有“决策执行力”,人员素质结构具有“学习创新力”,而文化结构具有“文化持续力”,从而形成“系统结构力”。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场力”,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教学领导力结构要素的建设与完善,并建立相应的平衡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使系统结构的各相关因素都得到优化,以充分发挥结构变化对提升教学领导力的影响。
改善结构要素,特别是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能力素质,是有效提升教学领导力的主要途径。从管理角度来说,教师是第一位的,这已形成共识。因此,首先要重视提升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包括专业素质、教学业务决策能力、组织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解决教学问题策略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十分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决策能力,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使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自觉主动的有创造性的教学决策者。尤其要注重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原动力,将教师谋生职业需要的低层次动力提升为事业与个人生命发展价值需要的较高层次动力,激发其内驱力与激情,使之自觉担负起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使命,针对自身的教学薄弱环节反复研究与练习教学技能并拓展教育性知识,在反思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生成个性化教育智慧,从被动发展走向自主持续发展,以有效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领导力。
其次,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是提升教学领导力之根本。有关国家级调查也表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学业水平就越高。学生的成长是个天性与潜能开发的过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可能。低年级学生处于非行为能力阶段,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强,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们学习的天性,不重视对他们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导引下变革教学方式,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不少学校开展以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为主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为每个学生开辟成才路径,同时使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