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对不文明的行为做些什么?_不文明行为论文

我们应该对不文明的行为做些什么?_不文明行为论文

我们该如何对待不文明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该如何论文,不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有两则新闻引起大众关注,一则是有两人在铜川的水源地泡脚,并且得意洋洋留言:“铜川人民是否都能喝到我的洗脚水。”一则为一名中国游客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离开指定观景区,踩过岩层去灌温泉水,被追踪罚款1000美元。前者遭到网上批评,后者则被追踪罚款。两者的结果明显不同。那么,普通民众对此如何看待?对于某些人的不文明行为是不是应该重罚?如何罚?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Survey中国在线,进行“如何看待温泉装水被罚”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样本的性别比率为男、女各占50%;按地域划分,北京、上海、广州和其他城市各占25%;年龄群体分为50后、60后、70后、80后和90以后;受教育程度分为高中、中专、技校、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以上。有效样本为2000份。

      不文明现象是否改善?

      部分民众的不文明行为,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也是网络曝光的一个主要内容。近日,铜川水源地洗脚的照片出现后,引起网民的一片吐槽。

      在水源地洗脚,还公然扬言“让市民喝我的洗脚水”,这名网友的举动,无疑是对伦理道德的挑衅,也是对当地民众的侮辱。微博被转发后迅速引起热议,除了指责其行为有违社会公德外,更有铜川网友留言,“铜川不欢迎你们这样的客人!”而面对网民的“讨伐”,该网友迅速删掉了原先的微博,并且换了新头像。

      类似的挑战大众承受力的行为,经常出现在自媒体和媒体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类似行为一曝光,绝大多数受到的是谴责。但是,谴责归谴责,类似的行为始终不曾绝迹。

      本次调查选择了多项类似不文明行为引发网络热议的事件,受访者对下列8个事件记忆尤深。位列第一的是“故宫铜缸被刻‘到此一游’”;位列第二的是“铜川水源泡脚,市民被喝‘洗脚水’”;第三是发生在上海地铁的“嗑瓜子”;第四是“乘客发怒拽公交车司机方向盘”。此外依次为:海航机舱乘客打斗、泡面泼空姐、上海迪士尼游客踩踏绿化地看烟火、美国黄石公园装温泉水等。

      受访者朱小姐表示:“尽管社会舆论对不文明现象的批评不断,即使是自媒体、微信等也是对这种现象表示不满,讨伐不止,甚至谩骂。但总体来说,这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本次调查佐证了朱小姐的判断:38.3%的受访者认为,不文明现象有所减少;37.7%的受访者则表示有所增加;24%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增加减少。显然,大部分受访者对于民众的社会行为进步持保留态度。

      为何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

      那么,为何这类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呢?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首先是部分人的素质太差;其次是对于这类现象的处罚太轻,没有警示作用;第三是处罚的时候不能做到一视同仁,让人有选择性的感觉;第四是一部分人未必有意触犯文明规则,而是生活习惯使然。另外,一些人对不文明现象表示痛恨,而一旦处罚严重又对违规者抱同情心;认为管理执法部门太仁慈,以及部分人士自认高人一等,应该享受特殊待遇均有2成以上受访者选择。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人交通违章了,旁观者义愤填膺;一旦交警依法处罚,违章者有所不满,立刻有围观者出来“抱不平”。受访者王小姐表示:“对于不文明行为遭受处罚,某些人总是抱有‘同情心’,而‘双重标准’和特权意识等观念,极大阻碍了社会文明进步,也削弱了相关法规的权威性。这可能与我们文化中的‘中庸意识’和同情弱者的意识有关。所以,在对一些不文明现象进行劝阻、教育的同时,提高法规的权威性也是很重要的。”

      装温泉水被追罚有何借鉴意义?

      引起大家热议的中国游客在美国灌装温泉水被追加处罚的事例,被不少受访者称为“有借鉴意义”。

      调查显示:认为美国人小题大做的受访者为2.5%;感觉罚得太多的受访者为8.9%;超过4成的受访者认为,一些游客在国内被惯坏了,这是一次教训;近3成受访者表示,钦佩美国的相关机构,事后会追加处罚;还有1成多的受访者表示,以后自己出国要注意了,别干这样的事情。

      有受访者从网上截屏一段评论,颇有道理:“中国游客踩过岩层去灌温泉水的行为并未被景区管理员抓个现行,而是经‘一名目击者向园方举报’、‘这名目击者还拍下这名游客的照片并交给管理员’之后才被找到并处以罚款的。通过简短的文字,我们读出了目击者和管理员的‘较真劲儿’,而这股较真劲儿正是我们身上所欠缺的。试问,如果是在国内景区,当遇到违规的不文明行为时,你会举起相机拍照再找景区管理员去反映情况吗?作为国内景区管理员来讲,他们会积极对待其他游客的情况反馈并即刻去追踪寻找照片上的‘元凶’吗?”这位受访者表示:“或许,就是这样的认真,才导致了查实一起,处罚一起,乃至无人敢触犯规则。”

      受访者陈先生有同感:“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比如‘酒驾’,法规早就有了,但是,因为执法不严,始终无法杜绝。后来,一旦查实‘酒驾’,不管你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也不管你是官员,还是老百姓,该扣分扣分,该拘留拘留,打招呼说情也无用。现在,连一些号称能够‘搞掂’的高手,也不敢去‘搞掂’酒驾。喝酒不开车才能成为社会风气。”

      培养好习惯靠什么?

      受访者包先生表示:“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部分人文明意识不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总是有意无意触犯社会公德,水源洗脚就是典型案例;其次,一部分管理执法部门‘温情执法’多于‘铁面执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助长了违规者的气焰;第三,公众‘小我’意识强烈,对执法管理部门的权威不够尊重,或者对不文明行为采取漠视的态度,给取证处罚增加社会成本。”

      因此,受访者认为,要形成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首先是要道德自律;其次是加强教育;第三管理执法部门一定要赏罚分明;第四是有法必依,一视同仁,不搞选择性执法;第五是加强舆论宣传。

      道德自律是大多数受访者的良好愿望,如果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自律,那么,社会的管理成本会大大降低。以交通为例,人人遵守交通法规,各个路口就不需要大量的交警和协警,管理成本也就降低了;人人遵守交通法规,交通事故必然大大减少,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也会降低。

      受访者陈先生称自己是“主罚派”,他说:“仅仅依靠道德自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环境,还需要法律规范。我们现行的法律在重大刑事案件领域处罚的力度是到位的,对犯罪分子产生了应有震慑力。但在一些引导日常行为规范的领域,法律的确处罚太轻,难以起到引导作用。其实,文明常常就是‘罚’出来的,比如,乱吐口香糖可能被判鞭刑打烂屁股,在连放错个垃圾都要被法律罚巨款的国家,谁敢不循规蹈矩。就因为在这后面有着严苛的法律之剑悬在他们头上,倒逼着他们养成良好的素养和习惯。”

      改变一个不文明的习惯需要时间,更需要管理部门的勇气和社会大众的支持,这方面是有成功的案例的。酒驾成了过街老鼠,外环以内不能燃放烟花爆竹是良好的开端。我们希望,不文明现象会越来越少。

      策划撰稿:王玲英、顾伯贤、束顺斌、王长伟、赵雪平

标签:;  ;  

我们应该对不文明的行为做些什么?_不文明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