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论文_刘文静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论文_刘文静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信息社会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找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切合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优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冲击着我们的头脑,激励着我们去思考、去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创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在当今信息时代,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冲击着整个教育,不仅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它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及教育模式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信息技术被普及应用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促使了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摒弃不适宜的、过时的方法,优化了教学环境,共享了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师和学生深受新教学技能的影响,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大大提升他们学习主体性的。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直观教学技术,媒体技术阶段,系统技术阶段到信息技术发展新阶段。上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对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进行研究,继而产生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美国中小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主要是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观,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再这样的理念规范下,形成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方式,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较晚,1978年北师大、华师大成立教育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学校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某些专业课程上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职业教育中,和专业课相比,公共基础课往往被忽略,大部分局限于教学表演和比赛层面,真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案例较少。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方法

1、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的新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课堂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授与探索的关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努力运用信息技术使师生互动,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探究公共基础课堂教学的互动型模式。

(1)小组合作互动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让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在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后,根据教材中的要求列出一些主题供学生选择,主题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各自的主题,上网搜查各种相关资料。

(2)情景互动模式。公共基础课往往比较枯燥,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当中,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既张扬了个性,又感受到运用网络交际的乐趣,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

(3)自主探究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可自己安排时间,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实现个别化教学。例如:学生可以在网络资源库中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进行练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综合能力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探究题库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题目进行练习,对一次弄不明白且尝试错误的试题,在计算机的提示下可重复操作再做一遍,直至做对再进入下一道题的学习……这样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并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从而较好地解决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矛盾,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化教学和教学的自主化。

(4)师生互动学习模式。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则是积极的参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学生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或有悄悄话想对老师倾诉时,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送到老师的电子信箱中或QQ中,老师们在网上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辅导,批改和解答。

2、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角色与地位的转变。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媒体由“教具”为“学具”,教学过程由“描述”为“流程”。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突出的交互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改革传统教育形式。并且,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创设主动学习情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意义

1、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需要学生终身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生从广泛的信息资源上独立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处理信息,协作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学习的眼、耳、手等多种感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图片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更为生动、逼真、形象,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4、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进程自由化,信息技术运用于公共基础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进程“自由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更方便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利用,设计调控教学过程,有效结合传统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难度,是对教育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5、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水平,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能够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公共基础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使师生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敏,陈俊启,李鸿浩.公共基础课“差异化培养”教学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7):215-216.

[2]高树记.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效能提升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03):79-81.

[3]任亚琼.信息技术环境中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J].职业,2017(21):34-35.

论文作者:刘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探究论文_刘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