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农牧化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论文,海洋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7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07 (2000)01—0022—05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世界渔业一直在扩大, 1950 年至1969年期间,全球的捕鱼量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从2000万t 增长到6500万t,随着资源被耗竭,1970 年后捕鱼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只有1%。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 渔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海洋渔业在经历了成熟的海洋捕捞业之后,世界各国纷纷改变了几千年的以捕捞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转向管理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开始重视海洋农牧场的开发,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海洋农牧化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21世纪海洋世纪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具体来说,海洋农牧化就是要在海域中对鱼、虾、贝、藻类生物进行人工养殖、增殖,来提高资源量,从采捕天然资源转变为以采捕增养殖资源为主的生产方式。它作为一种现代渔业技术革命,将拓宽人们的视野,面向广阔的海域发展海洋集约化养殖、增殖与捕捞技术,以挖掘海洋生物资源的巨大潜力,获取人们所需要的大量优质食物,同时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合理的渔业资源开发体系,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如日本、美国、挪威等)已开始在适宜的港湾及浅海区域进行海洋农牧化建设,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15个以上品种的海洋农牧场遍布于20多个国家[1]。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海洋农牧化的开发建设,有条件的海区相应地成立了增殖站、放流站,积极开展人工放流,增殖保护渔业资源,走海洋农牧化道路得到了各部门的重视。
1 我国海洋农牧化开发的优势分析
1.1 海域可开发利用空间广阔
中国海是北太平洋西部陆缘海(表1),总面积约为473万km[2], 南北跨越38个纬度(3°~41°),东西跨越32个经度(99°~131°)[2]。水深200m以内近海渔场281万km[2],沿海滩涂面积约为2.17 万km[2],0~20m浅海面积约为15.7万km[2]。据有关调查表明,可用于发展水产品养殖的滩涂面积有0.67万km[2],目前利用率20%左右; 而且浅海养殖程度很不平衡,2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养殖面积中仅有0.087万km[2]左右,利用率约为0.5%[3]。但随着增养殖技术、 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可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将扩大,如山东长岛县,已在30~40m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 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资料,我国近海30m等深线所围浅海面积为32万km[2],40m 等深线所围浅海面积为41.3万km[2],我国有扩大海水增养殖面积的潜力[4]。
表1 中国海域概况
海域总面积 大陆架渔场面积 海涂面积
(万hm[2]) (万hm[2]) (km[2])
渤海 770770
6794.9
黄海 3800
3530
5818.0
东海 7700
5490
5557.5
南海35000 18210
3538.5
小计47270 28000 21709.0
深度(m) 大陆岸线年输沙量初级生产力
平均最大 (km)(亿t)
(g·c/m[2]·a)
渤海18 70 2500 >10 90
黄海44 140 4362 16 68
东海
3702719 5746 65
南海 12125559 5792 >4 40
小计
18400 263
1.2 海洋生物资源种类丰富,资源量较大
中国海域已鉴定到的海洋生物资源约有20278种[5],海洋生物净生产能力为28亿t,近海年平均生物生产量为3.02t/km[2], 目前海洋水产品产量为1100万t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率是很低的, 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中近海约有生物种类1万多种,其中鱼类约1500 多种,软体动物3000多种,甲壳动物3000多种。在中国海280万km[2]渔场范围内,支撑了中国海洋渔业90%的渔获量。据估计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约为735万t,其中渤海24.3万t,黄海87.2万t, 东海168.9万t,南海472.5万t。按鱼类栖息类型划分的最大渔获量构成(表2)。虾类资源也是中国海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据考察中国近海虾蟹类约1000多种。其中主要种类分布是:渤海30多种,黄海40多种,东海1000多种,南海130 多种。头足类资源在中国海各海区也有较大数量分布,构成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头足类资源以东海居多,约60多种,南海为37种,黄海、渤海均为20多种。另外中国还有藻类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海带、紫菜等。海水养殖备选的品种较为丰富,主要有230 多种,鱼、虾、贝、藻俱全。全国沿海各省区养殖规模较大的主要有海带、紫菜、贻贝、牡蛎、蛏、蛤、泥蚶、对虾、鱼类等(表3)。 目前的海水养殖产量主要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或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贝藻为主,具有生态转化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但同时表明,我国的海水养殖目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以集约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海水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开发种类将逐渐增加,一定会有强劲的增长势头。
表2 中国近海和外海鱼类最大持续渔获量
海区 合计(万t)底鱼(万t)中上层鱼(万t)
渤海 24.3 16.8 7.5
黄海 87.2 59.6 27.6
东海168.9 陆架区
80.8 69.1
深海区
19.0
南海472.5 陆架区 166.0248.5
深海区
58.0
合计752.9 400.2352.7
表3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种类产量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海带(万t)
25.38 20.34 17.89 21.64 27.29
紫菜(万t)1.24 1.36 1.23 1.56 0.93
贻贝(万t)
12.89 21.07 31.27 42.97 49.05
扇贝(万t)0.83 2.37 4.36 12.20 12.95
牡蛎(万t)5.09 5.50 6.55 7.40 7.32
蛏(万t) 12.57 12.32 13.36 14.07 13.85
蛤(万t) 3.15 4.16 5.34 6.30 8.71
泥蚶(万t)1.67 2.42 3.34 3.40 3.88
对虾(万t)4.07 8.28 15.33 19.94 18.59
鱼类(万t)2.37 1.90 2.95 3.27 3.64
总产量(万t) 71.23 85.76110.06142.45157.56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海带(万t)
24.43
35.67
49.41
60.19
73.39
64.45
紫菜(万t)0.881.151.591.93 2.93.02
贻贝(万t)
49.59
49.82
53.89
50.96
41.52
41.52
扇贝(万t)
14.70
18.87
33.80
72.84
82.56
91.65
牡蛎(万t)8.248.74
12.30
16.84
32.35
37.31
蛏(万t) 14.03
16.52
19.86
22.28
25.29
30.67
蛤(万t) 10.97
15.40
27.05
42.99
51.95
50.20
泥蚶(万t)4.134.204.165.567.199.22
对虾(万t)
18.48
21.96
20.698.786.397.84
鱼类(万t)4.344.725.877.17
10.11
14.50
总产量(万t)162.41 190.46 242.46 308.70 345.60 412.29
1.3 海洋农牧化的示范作用较好
据农业部渔业局统计,1997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3601.78万t,海产品产量达2176.42万t,其中海水养殖791.04万t, 海洋渔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282.69亿元,比1990年增加1872.13亿元;海洋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8.3%增长为1997 年的16.5%[6]。根据全国科技兴海规划,到2020 年我国海水养殖与捕捞比重接近,并逐渐形成近海海洋农牧化。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沿海各省市对海洋开发高度重视,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海洋强省”、“海洋强市”、“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上苏东”、“福建大唱山海经”等战略口号和奋斗目标,其中海洋渔业的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部分。为实施海洋蓝色牧场的计划,有条件的海区正在发挥临海优势,沿海省市的海水养殖近年来快速增长(表4), 辽宁省和山东省(1997年)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2.3万t和238.4万t,占海产品总量的43.5%和44.5%,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山东省1992年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到1995年累计应用225 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新增产值3.5亿元;辽宁省1993年实施建设海洋牧场的“1646工程”,到1995 年(3年)累计增产优质水产品44万t,新增产值8.4亿元。 长岛县发展海洋经济,渔村人均收入由1993年的2978元上升到1995年的5191元[3 ]。可见,焕发海洋渔业的生机和活力,在保证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使海洋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实行海洋农牧化是一项有效措施。
表4 我国各省区海水养殖产品历年产量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辽宁(万t)24.5 32.2 43.3 48.1 51.4 54.9
河北(万t) 1.6 3.1 4.5 3.9 3.9 4.5
山东(万t)20.7 2.7 41.1 50.4 48.9 64.1
江苏(万t)12.2 2.9 3.4 3.5 3.2 3.6
浙江(万t)10.7 12.1 12.6 13.4 14.2 15.6
福建(万t)20.1 26.6 25.0 25.5 26.2 30.1
广东(万t) 5.9 10.5 12.1 12.2 13.8 15.9
广西(万t)0.07 0.13 0.24 0.21 0.33 1.19
海南(万t) 0.28 0.36 0.42 0.52
总量(万t)85.8110.1142.5157.6162.4190.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辽宁(万t)65.5 73.8 76.5 87.3111.3112.3
河北(万t) 4.9 2.9 4.3 5.2 6.8 7.7
山东(万t)86.7134.0144.5165.5259.7238.4
江苏(万t) 4.3 4.9 6.1 8.4 13.4 13.9
浙江(万t)17.9 19.1 24.7 31.7 39.5 38.9
福建(万t)42.3 49.1 56.1 62.2142.9188.2
广东(万t)17.6 19.2 24.2 35.8134.6138.5
广西(万t)2.37 4.54 7.5 14.8 53.1 49.8
海南(万t)0.74 1.08 1.65 1.48 2.21 2.99
总量(万t)
242.5308.7345.6412.3763.9791.0
2 海洋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近海捕捞强度过大,渔业资源渐趋枯竭。在自然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捕捞就能增产无疑刺激和推动了单一狩猎的海洋渔业产业增长模式,最终导致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无序,造成结构单一、生产率下降、资源衰退、种群退化,无法实现海洋渔业的持久发展。这种以捕捞为主的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模式,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沿海一些主要的传统经济鱼类,如渤海湾六、七十年代对虾的产量为1.98万t,最高达4万t, 掠夺性捕捞使捕虾量逐年下降,到1993年仅为0.3万t左右;全国最大的捕鳗基地—江苏东台港(鳗苗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25%),1986年400 多条渔船出海捕鳗苗,每天产量高达100万尾,1994年1500多条船每天产量达10万尾, 而1997年6000多条船每天仅捕获万尾左右;舟山群岛的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难形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档化。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渔业总产量中带鱼的比例与1995年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t[4]。
随着近海环境污染和海洋开发的发展,海洋生态问题严重。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7]。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据不完全统计,1980~1997年在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80余次, 赤潮次数逐年增加,如1972~1979年20次,1989年12次,1996年达32次之多,这些赤潮的发生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害[7]。 河口、海湾地区污染更为严重,如大连湾沿岸有70多处排污口,每年排放污水3亿多t,污染物质10万多t,海水含油量超过规定标准25倍, 其他污染物质超标7至76倍,海珍品濒于绝迹。上海每年约有20亿t污水排入杭州湾、长江口,其中西区市政综合排污口附近形成宽300~500m、 长7km的黑水带,渔场已彻底破坏,南区海水中的大肠杆菌超过国家标准1万倍。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围垦、盲目筑坝、乱挖珊瑚礁、滥伐红树林等,使许多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发生海水倒灌,沿海湿地破坏严重,我国原有5万多km[2]红树林,由于大规模围滩造田和肆意砍伐,目前仅存1.6万多km[2];整个海南岛沿岸的珊瑚礁也已被破坏了80%左右。
3 海洋渔业农牧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海洋农牧化与以往的海水养殖业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方位控制海洋渔业的生产过程,含有高科技成份,操作性很强。它实际上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来武装传统渔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传统渔业,实现把传统海洋渔业改造为高生产率的现代化渔业。海洋农牧化的推广和应用是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对策:
a.综合管理,统一规划 建立和健全一个综合管理机构对海洋农牧化建设进行管理。制定总体开发规划,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由于制定详细科学的规划是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规划应根据海洋区域功能、技术状况、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b.引导海洋农牧化走产业化道路,创造规模效益 建立和完善海洋农牧化渔业生产的种、养、加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服从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依靠技术创新,全面转化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提高渔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程度,以形成最佳经济效益、多元社会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渔业。目前的小规模、个体分散经营、粗放式的生产状况,市场竞争性和经济效益差,抗灾和抗风能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化渔业大生产的需要。必须改变目前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组建不同形式的海洋渔业集团,实现渔业科技开发、生产、加工、服务、经营销售的一体化,提高技术水平,形成规模产业,实现海洋生产的集约化。可以由目前的渔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如公司加渔民、合作社加渔民等)形成三类经营系统:第一类是龙头企业等经营组织与渔民形成的经营系统,第二类是农村信用社经济组织与渔民形成的经营系统,第三类是渔民自办的股份经济组织与渔民形成的经营系统。
c.增加科技含量,建立优化合理的生产模式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这种基础只有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发挥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资源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在知识经济时代, 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产业将被淘汰,对传统海洋渔业的知识化改造,应以农牧化技术为主导,结合常规技术,广泛应用遥感、自动化及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转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转变分散零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使海洋农牧化真正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增长的新契机。(2)海洋农牧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配套性和知识密集性,因此需要集中智力、财力和物力以加强研究力量,联合各类技术力量共同开发,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产业三位一体的联合开发体系,积极发展知识密集型渔业。政府可以提供资金资助和政策保证,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是技术创新成果的实施者。这样,可使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也使科技成果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依靠政府强大的监督职能,克服企业在生产建设中的短期行为。(3)改善人才结构, 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适应新形势下海洋渔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
d.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一方面,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开展近海渔业资源核算研究,将渔业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资产化管理。要强化资源管理,将海洋渔业资源纳入资产化轨道。除了依靠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之外,应重视采用经济手段和方法进行管理,要转变资源无价的传统观念,在明确海洋资源权属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进行核算和评估,逐步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有偿使用,以发挥市场配置优化资源的基础作用。
e.加强海洋法律法规宣传与执法,保护海洋环境 强化海洋宣传,增强渔业资源有限观念和依法使用的意识。从1979年颁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到1986年颁布的渔业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及中央和省两级人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渔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共500余个,覆盖了渔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应该说渔业生产有法可依了,但是大多数以海为生的渔民,对于海洋管理知识、海洋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还存在“海洋共有,水产无主”的错误观念。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和严格执法,要增强全社会的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意识、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科技兴海和依法用海意识。
同时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实现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海洋生态环境实际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工作,加强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加快治理对海域有重大影响的老污染源。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改变人们长期以来把海洋视为“天然垃圾箱”的传统观念。增强各级领导的海洋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公众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自觉性。
f.以港城为依托,实现海陆一体化建设 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同发展陆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联合开发。现阶段是我国海洋捕捞业与海水养殖业并重的时期,海洋农牧化要选择自然环境适宜,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地区综合、有序、有偿地开发,尽快形成生产规模与效益。海洋农牧化要以陆地为依托,以沿海城市为基地,实行海陆一体化建设。这样可以把海上生产同陆上加工、经营、贸易、服务结合起来,使海洋资源产品转化为资源商品,提高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还可用陆域的经济、技术力量加强海洋产业,拓宽渔业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加强区际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腾飞。
收稿日期:1999—11—12;修订日期:20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