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研究
●刘小凤1陈国生2范文锋2彭文武1
摘要: 汝城县地处我国湖南省内,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但同时该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怎样积极发展旅游行业,实现精准扶贫,协助该地区成功脱贫,妥善处理该地区在持续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具有的“季节性”“飞地化”以及“单极化”现象,文章全面构建全域旅游标识标牌系统,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农村地区实现良好的游客分流,围绕旅游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活动;采用旅游示范的方式积极鼓励贫困人口成为旅游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从而使得该地区的人口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全面运用汝城具有的各项旅游资源,结合实际状况开展旅游营销;制定较为精确详细的制度措施,从而使得开展旅游扶贫产生显著效果。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旅游产业 扶贫现状 对策
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将工作重点放在处理贫困现象这一方面,将消除贫困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表示为了高效解决我国部分地区较为贫困这一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明确要求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这一核心战略决策。①实践结果显示,与促进其他行业实现进一步发展进行比较可知,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对于改善贫困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湖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表示将积极促进旅游行业稳定发展,从而有效缓解部分地区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贫困现象。发展至“十三五”末期,湖南省采用旅游惠民的方式已经完成预期脱贫目标的20%。该文件中将汝城县设立为省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尝试将其发展成为省级旅游强县。汝城县本就具有罗霄山区、湘江上游等天然生态屏障,具有较为显著的旅游发展潜质,积极运用旅游行业实现精准扶贫,掌握这一能够有效脱离贫困的机会。
一、汝城县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的东南方,位于湘、赣、粤三省的交接处,享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的美誉。该县域面积为2400 平方公里,涵盖14 个乡镇,人口数量高达40 万,地处海拔600 余米的位置,森林覆盖面积高达73.59%,具有整个湖南省最为关键的林区。该地具有良好的自然风景,同时还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湖南省诸多山地地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征。然而该地缺乏良好的经济基础,整体社会发展水平较差,交通不够发达,目前无铁路和机场,针对该县进行行政区域再次调整之后管辖217 个行政村,其中80 个村落较为贫困,贫困人口高达24417 户、72179 人。由于具有较大贫困人口基数,则意味着实现全面脱贫格外艰难,其属于湖南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十三五”时期内,汝城县明确表示凭借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积极实施扶贫计划,开发生态光与乡村旅游,全面建设旅游扶贫示范县。②
(1)基于自主研制的双通道石油产品低温阻抗检测仪,对检测仪器的激励信号频率、幅值以及油样的预热处理和降温速度等4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得出激励信号幅值越大检测效果越好的结论。对4个试验影响因素的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考察,确定了以激励信号幅值±VDD/2,频率32kHz,降温速度0.3℃·s-1以及初始温度35℃为最佳试验条件。
1.依托优势自然旅游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布局。汝城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辖区范围内的风景优美,具有多种旅游景观,各个景色之间巧妙结合形成的“汝城十二景”,具有较好的名声。该地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73.69%,具有整个湖南省最为关键的林区,这是汝城建设生态旅游的基础所在,三江口森林公园、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均位于该地区。汝城县被誉为“小昆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变,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无霜期长。另一方面,汝城还可能凭借其具有的地热温泉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该县管辖范围内共有6个大小不一的地热温泉,其温泉流量在中南六省中处于最高,分布范围最为广泛,温泉温度最为适宜,泉水质量最佳的天然地热温泉,能够有效治疗风湿、皮肤病等疾病,应当对其进行进一步开发。汝城县积极运用罗泉温泉、福泉温泉等资源,对樟溪梯田、凉滩码头等多个景点进行升级与完善,开辟多个现代庄园、农家乐等项目,对于该地区居民的脱贫致富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示范村,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其充分发挥脱贫增收的积极作用。③
2.依托优势人文旅游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硬实力”。汝城县作为湖南省内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极为适宜发展人文旅游,乡村旅游、民俗旅游等主体旅游线路在该地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地政府在近几年时间内鼓励各个下辖乡镇建设美丽乡村,使得农村的贫困人口目前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建设相应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该地23个村落被评选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其中热水镇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程,采取积极开展各项旅游项目的方式提升当地的就业水平,通过研发相关旅游产品实现造血扶贫、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创业扶贫、通过开设相应的旅游志愿者平台对需要帮助的村镇进行帮扶,从而达成脱贫的目标。2016 年,该地区成功新开设70 余家民宿、20 余家农家乐、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新增450 人,由225 户贫困农户接受到志愿企业的帮扶,取得较为显著的脱贫成效,初步构建“村美人富”的宜居村镇,为通过发展旅游行业进行精准扶贫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产生了显著的引导效果。该地区的开展的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汝城县地处山区内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具有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因此该地区具有的客家文化并未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相对保留得较为全面,目前已经形成客家文化扩展聚居区。④在建筑方面这一特征尤为显著,该地区完善保留了不少于710 座古祠堂,其规模、形态、类别均不相同,享有“中国古祠堂之乡”的美誉,与此同时,该地还保有古道观、古塔等多种具有显著古典特征的建筑设施,具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汝城香火龙属于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娴熟,场面极其壮观,适宜开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该地区的绣衣坊享有“湖南第一坊”的美誉,这里保留着整个湖南省唯一一套古代监察官员的历史文物,其具有极为显著的科学研究价值,对于各地区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⑤
3.确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方向,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在汝城自身本就具有发展旅游行业的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不只能够使得该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实践验证旅游行业的确具有实现精准扶贫的意义作用。汝城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于2013 年明确指出全面开展旅游产业从而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且将其设定为实现精准扶贫的政策方针,同时建立旅游扶贫工作小组,要求以县文旅新广局核心的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工作的开展,最终构建了较为全面的旅游扶贫制度体系。该县全面实施连片扶贫,针对适宜的扶贫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实践“精准施策、分类帮扶、产业支撑、绿色崛起”的扶贫路径,正式颁布五年精准扶贫计划,制定实施“5516”攻坚工程和“3322”脱贫计划及帮扶“4321”行动,通过精准识别“五评”法、“一进二访”活动、“千名干部下农村”活动以及通过教育、金融与产业实现精准扶贫,促使当地扶贫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的日常生活品质。兴建盈岭公路、建设岭秀、南洞小城等多项示范级项目,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水平。在部分贫困地区积极促进以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培育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等,引导了61 家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着力发挥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拓展了贫困群众增收途径;通过全域旅游开发带动群众创业致富,投入3.6 亿元,实施旅游扶贫项目237 个;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新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已经为1137 名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开展扶贫培训计划,使得贫困人口培养出相应的专业技能。从开展“雨露计划”至今已经由10860 人参加技能培训,这意味着贫困人口的整体就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逐渐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近几年时间内,该地区贫困人口数目逐渐减少,截至2014 年地区已有17520 人成功达成脱贫目标,发展至2015 年这一数值指标增加了18521 人,贫困率显著降低,随着日常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居民的脱贫自信心也逐渐增长。[6]
二、汝城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障碍
1.深化认识,纠正精准旅游扶贫思想偏差,精准确定旅游扶贫项目。扶贫的目的在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秩序。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应当尽可能规避随意建设景点与相应项目的状况,从整体上出发进行合理规划,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护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基于目前汝城县的实际财政状况,发展全域旅游有一定难度,也难以开展旅游扶贫大项目。应当以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为起点,设立专门的导向牌与有关图文介绍,全面覆盖贫困村旅游线路,鼓励游客对景点进行探索,从而对潜在目标客户群体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得“旅游凝视”的积极作用能够得到全面发挥。结合游客的实际游览体验对各个旅游点进行完善,最终使得乡村旅游点逐渐成为享有良好口碑的旅游目的地。
2.扶贫资金整合不足。乡村旅游扶贫资金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财政专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以及相关涉农资金。然而在实际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持有的专门用于开展乡村旅游的资金较为匮乏,并未高效整合全部的扶贫资金,导致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资金的使用状况较为分散,并未取得显著成效。财政专项资金属于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投入不足。汝城县于2016 年持有的人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低于150 元,这对于开展专项扶贫工作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完善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传授农业技能、扶持项目等多方面的涉农资金,其均交由市里有关部门进行支配与运用,并未直接作为扶贫资金下放至县(市、区)。最后针对帮扶资金方面,无论是企业捐赠还是爱心募捐所获得的资金均为独立运营,也没有直接交由县(市、区)政府统筹运用。综上所述,实际上扶贫资金并未实现高效整合,而是交由多个主体进行管理,这就直接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从而制约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
但是,当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处理结果不满向检察机关申请法律监督,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后时,由哪个部门、哪些人员审核检察建议所涉事项的问题就会非常突出。因为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人员数量有限,往往不足以安排不同的人员对同一事项进行两次审查。此种情况下,唯一的可能就是将检察建议所涉事项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每星期两次甚至更多次数的审判委员会能够实现对法律监督所涉事项的及时审核,并且通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有关事项也助于体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不过,目前尚没有就将检察建议所涉事项提交审判委员会的程序规定,这就意味着法律监督案件进入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不确定性与救济滞后的可能性。
4.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汝城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完成了全县95%以上组级公路硬化,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道路崎岖艰险,从而给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土特产等带来了很大不便,贫困户销售产品多半是通过来乡游客和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产品规模小、分散、不稳定,不利于汝城县农产品和土特产公共品牌的打造和成规模销售。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客流不畅通,而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高度发达的农村交通。
5.体制机制尚未健全。从政府开始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至今,政府机构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农业发展方面均给予大量的经济支持,然而由于目前逐渐全面构建城市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福利制度,相比较而言农村依然发展较为缓慢。这一问题主要可以在下述三个方面得到相应的体现:第一,由于缺乏充足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山区针对扶贫工作的资源投入量依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第二,缺乏全面的贫困村救助体系,这将直接导致目前各个村庄具有较为严重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第三,尚未构建全面专业的农业保险体系。
三、汝城县贫困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汝城县位于湖南省的边缘位置,海拔水平偏高,明显属于山地丘陵环境,土地资源相对较为贫瘠,农业生产依然采取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现代化农业难以开展,工业基础薄弱,原有的工业以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2. 生产方式粗放化,资源浪费严重。汝城县2017 人均GDP 为1.8 万元,农业与工业生产相对较为落后,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依然以传统的种植业为核心,而工业方面主要进行较为传统的矿产开采,生产经营模式尚未形成集约式发展,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各方面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与郴州市相比明显偏低,甚至难以达到整个湖南省的一般水平。
3.交通发展滞后。受到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地限制,想要在汝城修缮道路的困难程度格外高,同时该地区经济基础建设相对较为落后,缺乏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目前该地区虽然已经通了高速公路,但县域内公路里程数偏低,没有铁路和机场,人员进出和物流等都受到影响。
z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β8x8i
4.市场竞争能力差。第一,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并未培养出一技之长。同时受到文化思想水平的制约,多数贫困人口难以接受新观念以及新技术,这就将使得脱贫工作愈发艰难,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处于偏远山区的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缺乏长远眼光。汝城属于我国国家级贫困县,自政府开始实施精准扶贫至今,部分贫困人口已经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并未具有明确的脱贫致富的意识,不愿积极提升个人能力水平,从而导致脱贫工作严重缺乏内生动力。
5.相关机制亟待健全。实际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时,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出现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相应的动态管理机制,部分贫困人口即使在相应政策制度的协助实现脱贫目标,然而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很快便重新回到贫困状态。然而在先前完成脱贫任务后,相关资料已经显示其不属于贫困人口范围,这就导致其难以再次获取相应的帮助。第二,缺乏专业的培训制度,调查研究结果指出,实际参与扶贫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是直接在各个单位抽选出的,尚未进行专业培训,甚至对于扶贫政策、项目等方面的了解比较片面。
四、汝城县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1.扶贫思想存在偏差。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且明确表示只有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才能够在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当地居民因受到其文化素质水平科技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仍是习惯于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他们的商品意识、科技意识还比较低,难以接受具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农业。部分领导并未明确认知精准扶贫工作的本质内涵,对其的认识仅局限于“输血”,也就是提升对于该地区的资金投放量,从而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发展乡村旅游就行了。这种思想偏差导致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和责任心不强的消极作为,这种思想往往让扶贫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难见实效。⑦
室温下,分别用超纯水配制50 mL质量浓度为200 ng·L-1的HHCB和AHTN溶液,用H2SO4和NaOH将反应体系的pH值分别调节为1、2、3、4、5、6、7、8、9,H2O2的投入量为 800 μmol·L-1,Fe2+的用量为 400 μmol·L-1,反应时间为 60 min。不同反应体系初始pH值下HHCB和AHTN的去除率如图9所示。
2.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针对汝城县部分贫困村,想要有效缓解目前的贫困状况就必须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第一,发挥汝城县贫困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无工业污染、乡土文化历史悠久等优势,强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以及休闲旅游,致力于将汝城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生态度假、文化深厚等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郴广旅游走廊等具有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的风景名胜。⑧第二,发挥汝城绿色之县、温泉之乡和理学圣地等自然与人文优势,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旅游项目。第三,发挥该县具有的香火龙技艺以及大量古祠堂等优势,积极发展民俗旅游。汝城县绣衣坊享有“湖南第一坊”的美誉,这里保留着整个湖南省唯一一套古代监察官员的历史文物,具有极为显著的文化研究价值,对于各地区游客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6.重视旅游扶贫制度设计,精准提升旅游扶贫效果。实施旅游扶贫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的高低直接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旅游政策措施与发展旅游产业获得的经济利润。依照游客流向明确适宜开发的旅游项目之后,想要使得旅游精准扶贫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重点制定适宜的制度措施。以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而达成扶贫目标,其中发展旅游产业是具体的措施方案,而扶贫是开展该工作的根本目的。汝城县为了实现旅游精准扶贫这一目标,积极应对电力、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存在的不足,降低各个旅游企业针对旅游方面的投资比例,从而使得各个旅游业之间能够实现利润收益的均衡分配,从消费价格补贴、从业技能培训、资源开发收益等多个方面实现对贫困人口的权益维护。
3.整合资源,形成财政扶持合力。虽然汝城县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办法,强化对乡镇、街道的年度工作考核,但是作为乡镇、街道一级政府不只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还要对资金的运用方式进行创新,将多方面获得的扶贫资金直接交由地方政府直接进行管辖与分配,这意味着政府能够对扶贫资金进行高效整合,形成财政扶持合力,在适宜的方面进行资金的运用,使其运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⑨
4.建章立制,健全相关配套机制。对于目前实施的政策制度而言,要想顺利全面地推行旅游精准扶贫,就必须制定相应的全面管理机制。第一,构建相应的旅游动态管理机制,针对贫困村镇、贫困人口构建相应的旅游动态信息档案,通过这种方式实时了解其实际状况。定期访问完成脱贫任务的对象,对其目前经济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对于再次处于贫困水平的人员或村镇重新进行名单补录,避免遗漏现象。第二,构建专业化的旅游扶贫培训机制。由地方党校牵头建立精准扶贫短训班、专题班,同时还要聘请湖南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与其他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专业人员前来对当地的旅游扶贫工作进行实际指导,重点应当培训地方村支“两委”成员,从而使其对于扶贫政策具有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对接下来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有效避免“一阵风”这种思想意识偏差,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并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⑩
吕剧故乡文化产业项目少、规模小、社会文化消费水平不高。省、市、区电视台虽然播出一些吕剧,但存在资料匮乏、播出时间和栏目不固定等现象。民间文化队伍未形成较大演艺阵容,文化演出特别是吕剧庄户剧团、民间演艺公司习惯于传统性经营,吕剧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目前,东营市吕剧博物馆、雪莲大剧院等一批文化场馆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吕剧文化的宣传推介和振兴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通过“产学研销”四位一体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建立和文化旅游市场的培植等手段,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5.采取旅游示范引领,精准提升旅游从业能力。贫困人口难以顺利成为旅游活动的实际参与者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具有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标准要求。所以,开展旅游扶贫的核心在于尽可能降低贫困人口对于行业的参与缺陷,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使得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与进一步发展。汝城县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受到飞地现象的制约,当地居民几乎难以实际参与发展过程,多数仅能够作为原材料供应商,属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底层部分,并未具有显著的旅游扶贫效果。在尝试建立旅游居民接待示范户的过程中,因为贫困人口的沟通能力、生活环境以及卫生状况均与标准相差较远,因此其实际参与水平偏低。然而,评价开展旅游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效果要研究扶贫对象在开展扶贫活动的过程中实际获得的经济收益水平。所以,在实际开展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务必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依照旅游示范的相关要求,推出适宜的旅游产品以及相应的服务。准确提高贫困人口对于旅游活动的参与度,树立相应的致富榜样,使得居民能够有内在动力,改变原有的习惯,拓展眼界,转变思维,最终使得其在能力素质、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实现全面脱贫。
自2010年以来,财政部一直在一些省份试行定期的综合政府财务报告。通过多年的试点项目经验,引入了基于法案的定期政府财政改革计划。在体制改革方面,财政部在2012年修订了若干财务细则,如财务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基本会计准则和政府支持系统的引入,标志着国家账户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
五、结语
总结全文的研究结果,可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为针对较为贫困的村镇或地区,依照明确的制度,以使得贫困人口获得实际利益为目标,采用共享发展旅游行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提升地区旅游水平的方式开展扶贫活动。汝城县要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就必须参考游客流向建设相应的旅游项目,高效运用扶贫资金,使得旅游扶贫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同时逐步完善相应的旅游制度措施,提升贫困人口的盈利能力以及工作素质水平。
②王泽宇,韩增林,王利.海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辽宁省长海县为例[J].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 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
注释:
①林坚,周琳,杜长育.乡村振兴视角下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策略思考[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5):5- 10
其五,拖腔的时值和长度几乎没有限制,但昆曲过腔的长度却均受每支曲牌板则的制约,不能尽情挥洒、无度发挥。
3.乡村旅游产业人才支撑不足。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些有文化、有技术的人才不愿到山区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就离开了。留守村民自愿发展旅游产业的年青人较少,大多数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产业发展缺少带头人。另一方面,相对该县的旅游业发展情况来说,旅游规划人员和导游等旅游业专业人员不足,现有的导游培训不够,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此背景下,即使引进最近的发展理念、旅游服务技术,没有旅游产业人才作为实施发展产业的主体,要发展旅游产业谈何容易。
③刘晓鹰,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民族地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14- 117
④陈祥碧,唐剑.长江上游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J]. 贵州民族研究,2016(4):147- 152
⑤张明善.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飞地经济模式的适应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105- 109
[1]《天雨花》为明末清初弹词作品,作者说法不一,有梁溪女子陶贞怀、浙江徐致和、明末女子刘淑英等说法,难以确考。下同。
⑥刘俊,楼枫烨.旅游开发背景下世居少数民族社区边缘化——海南三亚六盘黎族安置区案例[J].旅游学刊,2010(9):44- 50
⑦唐继刚.乡村旅游“飞地化”的破解之道[J].农村工作通讯,2012(20):15- 16
⑧毛爱云.全域旅游背景下漳州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76- 279
⑨陈友莲.“旅游飞地”对旅游扶贫绩效的影响及其防范[J].市场论坛,2011(12):39- 40
⑩刘亭君.对解决我国乡村旅游中飞地化现象模式的思考[J].科学论坛,2007(6)下:75- 76
粗铅经过硫化除铜后,铅熔液中溶解的PbS越多,则残存的铜浓度越小,对于PbS饱和铅熔液,理论上残存的最小含铜量仅有百万分之几。而生产实际中铜浮渣由于分离不完全等原因,最后铅熔液残留的铜一般为0.001%~0.002%。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4914(2019)12- 137- 04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重点课题(扶贫)《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机制与路径选择研究——以汝城县为例》(18A509);衡阳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基于乡村振兴的衡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研究》(2018KJ141)]
(作者单位:1.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2.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2)
[作者简介: 刘小凤(1977—),女,湖南衡阳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财务管理;陈国生(1965—),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管理;彭文武(197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研究;通讯作者:范文锋(1968—),男,湖南汝城人,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
(责编:若佳)
标签:精准扶贫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扶贫现状论文; 对策论文;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