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行的优势”:基于成本节约的整合研究_银行论文

“小银行优势”:基于成本节省的整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省论文,成本论文,优势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言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上,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1]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小银行优势”(Small Bank Advantage)的假说。[2]

这里所谓的“小银行”,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的衡量标准均不同;其共同特点在于资本金少、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对象集中、地域性突出等。如以资本金为衡量标准,在美国,二战以前为10万美元以下;而二战以后,2亿美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及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均属于小型银行之列。在我国,小银行的发展刚刚起步,对小银行也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在非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中,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十大股份制银行这些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之外,都是小银行。本文所述的小银行,确切地讲应该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在非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中,小银行主要包括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民间私人性质的钱庄。

虽然实证研究表明存在“小银行优势”,但国际银行业风起云涌的兼并收购浪潮,又切实地表明银行业的确是一个规模效益明显的行业。关于银行规模与竞争优势的相关性,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在笔者看来,这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大、小银行基于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互补的市场定位,各自在特定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这是不同规模的银行在信贷市场上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只不过两者拥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不同而已。比如:在巨额信贷、国际信贷、银团信贷及国际结算等方面,大银行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而小银行则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在小额、短期信贷及零售业务方面,常常被大型银行所忽视,却是小银行利润回报最为丰厚的领域。

那么,“小银行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小银行又该具体在哪些优势领域内展开业务才最有利?本文拟对此做出明确的界定分析,并由此导出小银行的市场定位选择。

一、“小银行优势”的范围界定

“小银行优势”存在于信贷市场的特定领域,主要体现在小额、不定期信贷;抵押、担保缺乏型信贷;关系型信贷等方面。

1.小额、不定期信贷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流动资金,通常是季节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其融资规模较小,但融资时效性却很强,希望信贷发放快速、灵活。这对大银行而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因而灵活性较差;同时,小额资金的有限利润,相对于大银行的巨额固定成本支出,贷款的单位成本显然偏高;加之目前普遍推行银行信贷“个人责任”政策,都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因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而缺乏积极性。林毅夫等(2001)指出的,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问题,如果国家强求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将会因收益与支出的不对称造成基层业务发展动力不足、基层人员激励不足的问题,[3]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对小银行而言,由于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灵活,因而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因而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利率。这对小银行是有吸引力的,也是其潜在的高利润所在。例如,在民间信贷活跃的温州,钱庄的存贷利率都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最高时是银行的300%;而贷款利率则更高(见表1)。因此,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是由双方的需求特点决定的双赢格局。

表1 温州部分私人钱庄存贷款利率

注:当时温州私人钱庄很少提供3个月以上贷款,所以表中的贷款利率可理解为3个月以下的贷款利率(参见王晓毅,1999)。

2.抵押、担保缺乏型信贷

抵押担保型贷款,又称资产保证型贷款(asset-based lending);这类贷款决策主要取决于借款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不需要提供财务信息。一般来说,企业资本规模越大、资产数量越多,其可供抵押的资产才可能越多。而根据郭斌和刘曼路(2002)的实证调查,[4]温州民营企业(样本企业为257家)在建立第一家企业上的平均投资额为96.48万元(标准差=332.01);而在目前的企业中,其平均投资额也不过339.91万元(标准差=613.34)。在如此有限的总资产规模中,还要扣除生产必须的各项经营资产及流动资产,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是极其有限的。

同时,抵押担保贷款中,银行的放款金额取决于抵押品的面值,一般为抵押品面值的30~90%;这一比例的高低,由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和银行的风险偏好决定。因此,抵押贷款的成本通常是非常高昂的。另外,抵押品面值还必须经过资产评估师的评定,因此企业还必须支付一笔不菲的资产评估费用。这对资产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笔必须考虑的交易成本。

3.关系型信贷

关系型信贷(relation lending)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的和多渠道接触所积累的关于贷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取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以及业主个人能力、品行的信息。关系型信贷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通常为一到两家)的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

虽然大银行和大企业之间也不排斥通过财务类“硬指标”之外的其他关系途径达成信贷交易,但由于这类贷款往往规模庞大、风险较高且不易控制,银行一般都对此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财务指标。这是由于,如果受信方违约,虽然其信誉损失了,但相对于获得的巨额贷款,其收益远远高于成本;也就是说,这种信誉损失的成本对受信方的制约程度很低,受信方很可能违约。相比之下,在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如果受信方违约,其信誉损失的成本相对于有限的贷款额度往往是得不偿失;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的信誉损失成本对受信方的制约程度比较高。这就导致关系型信贷在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违约率较低,成功率较高;而在大银行和大企业的交易中,则是相反。

张捷(2002)对关系型信贷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遍的市场交易型借贷,关系型信贷属于含有某种社会网络因素的准市场交易;这类贷款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5]而小银行由于其具有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二、“小银行优势”的内涵界定

“小银行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和产品歧异。[6]小银行在小额、不定期信贷等几方面的优势,显然是一种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一方面源于地缘性带来信息优势而产生的信息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源于组织规模及结构因素带来的代理成本优势。

1.信息成本优势

按照科斯的理论,为达成一项交易不仅要付出商品价格,还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等,这些除商品价格之外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产生于经济个体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未来不确定性及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

小银行往往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这是因为服务地方有很明显的地域优势。如郭斌和刘曼路对温州的实证调查表明,温州的地下钱庄多采用股份制形式,地点大多集中在乡镇,放贷对象一般是本乡镇企业;而且钱庄的势力范围一般都在2公里以内,这样对前来贷款者的情况较熟悉,便于控制风险。

服务地方,往往使得小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具有信息上的优势。一方面,地域优势使小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甚至业主本身的能力、信誉等所有的静态信息都了如指掌;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的狭窄性,小银行也容易及时掌握信息的动态变化,如某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要及时催还贷款或增加抵押等,从而降低自身经营风险。这两方面都直接体现为一种信息上的优势。由于地缘性带来的信息优势,同时由于小银行自身也是中小企业,因此,较之大银行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小银行则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了解类似一种“准信息对称”。这种“准信息对称”,将直接导致交易活动的全过程,从前期的搜寻、中期的谈判,再到后期的监督,信息成本大大降低。

第一,搜寻成本优势。基于区域性经营策略,小银行基本上地缘性都很强。这种地域优势使小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各种信息,从企业经营状况到业主的能力与信誉、从静态信息到动态变化都比较熟悉,其信用调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小银行在产生关系型信贷所需要的具有人格化特征的“软信息”方面,又具有不同寻常的优势,从而使其搜寻成本进一步降低。

此外,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运作者大多都是在当地社会关系网络非常宽泛的业界名人,尤其在企业界的朋友非常多,因此他们能为银行资金寻找到潜在的信贷客户。虽然,大银行在地方上也设有分支机构,但其决策人员多由上级行派出,且常有变动,因而与客户联系不够密切,难以通过人际关系渠道吸引潜在客户。

第二,谈判成本优势。很多中小银行发放企业信贷时一般没有抵押或担保,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关系型贷款,全凭借款人或中间人的信用。因而不仅在企业财务及资信状况调查方面的成本支出很低,而且通过中间人的保障,大大节约了交易的谈判成本。如温州许多钱庄的放贷一般都是通过朋友或亲戚介绍,谈判成本很低,信用也有一定的保障。

第三,监督成本优势。由于小银行局限于区域内经营,因而企业违约的信息在狭小范围内非常敏感且受人关注,传播速度极快,从而形成低成本的有效社会监督。同时,为了能够在区域内长期生存发展,中小企业与中小金融机构基于共同利益,倾向于长期互惠合作,因而在合作组织中的中小企业会实施自我监督。

2.代理成本优势

根据企业组织理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委托—代理关系中容易滋生代理问题,即代理人利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关系性契约,从事满足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有悖于委托人目标利益的非协作、非效率的活动,使委托人的风险成本增加或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失。为解决代理问题所设计并实施控制和激励制度的成本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代理成本越高;反之则越小。最简单的可以设想,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个人独资企业,其代理成本为零。小银行基于其规模较小,代理成本明显低于大银行。

一方面,由于股权结构比较简单和集中,中小银行的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关系,甚至有许多是家族制企业,因而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函数基本一致;经营者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很小,其代理成本因而得以大大降低。国外的研究(DeYoung,Spong,Sullivan,2000)发现,股权封闭的小银行由于股东和员工数量少,股东将日常控制权授予管理人并辅之以适宜的员工持股制度的做法,对于实施控制和激励、提高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效果,也使其代理成本得以维持在较低水平。[7]另一方面,结构不同的组织中,解决代理问题的成本也不同。结构越复杂、科层越多的组织,其代理成本越高;反之则越低。由于大企业的决策层往往在上方,结构越复杂、科层越多,其代理链条越长,信息传递越慢,决策周期越长,成本也就越高。这样,与结构复杂的大银行相比,科层结构简单的小银行,由于其代理链条较短,解决代理问题的成本就会低很多。

三、模型分析

以上的分析还需要进一步上升为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模型。假设小银行(S)和大银行(L)为同样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信贷类型属于前述界定范围内的任一种,贷款的交易成本主要由决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基于组织行为的代理成本两部分组成。

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由于小银行的地缘性,其营业终端的信贷人员与中小企业及其业主的“距离”较近。一方面,其搜寻、谈判及监督的成本都较低;另一方面,其生产关系型贷款所需的“软信息”的功能都较强,因而其信息成本整体水平较低。而如果要求大银行为同样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由于大银行终端服务人员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及代理方面存在着刚性(大量固定成本),其成本支出必然位于高出小银行成本的另一条成本线上(见图1)。

图1 基于中小企业贷款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成本比较

同时,由于股权及组织结构方面因素的影响,类似于企业的管理成本,企业组织的代理成本与其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代理成本必然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代理成本线必然向上倾斜。

由于交易成本是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之和,因此银行的最优决策点必然在总成本最小的最优成本点上,即落在信息成本曲线和代理成本曲线的交点处。而小银行最优决策点的成本显然远远低于大银行最优决策点的成本,这就证明了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存在成本优势。

四、基于“小银行优势”的市场定位选择

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拥有成本优势;而这些优势源于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等方面。这是资本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客观结果。虽然目前“小银行优势”在我国显现不足,但不能由此认为“小银行”在我国没有竞争优势。现阶段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不足,是基于历史及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银行”必将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小银行优势”也将不断凸现出来。因此,广大中小型或民营金融机构,必须尽早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发挥自身竞争优势,锁定目标客户,抢占市场先机。基于“小银行优势”的分析,不难得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重点。

1.中小企业服务。多数的小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实践证明,这一定位是正确的。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小银行提供服务。因为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因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而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小银行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等特点,决策迅速,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而非常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据统计,1997年美国中小银行从为小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得到的资本回报率高达30~50%;而这些企业中只有9%的企业更换了银行,其余的大多倾向于长期合作。[8]

2.个人零售业务。中小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一级法人,具有管理层次少、经营机制灵活、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比较适合提供分散的金融零售业务。围绕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应着力开发诸如消费信贷、留学贷款、汽车信贷以及代客理财等方面的业务。虽然从目前的法律环境看,此类业务中的部分业务仍受《商业银行法》制约,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一定会逐步拓宽。

3.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是伴随Internet出现而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品种。借助于Internet网络平台,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将服务空间延伸到其他区域;通过网络开拓新型市场,实现其跨区域扩张。由于受到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限制,中小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服务竞争中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网络金融服务将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规模、网点转向技术、服务能力,因而网上银行的竞争力更注重于宽空间、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这些都将为中小金融机构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4.社区金融服务。社区金融服务将立足于社区,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围绕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银行服务产品。这同样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所在。

5.联合金融服务。借助于联合金融服务,中小金融机构通过相互之间建立的联合网络,可以有效地扩大经营空间,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通过建立银团贷款制度,可以增强对一些较大型的优质客户的服务能力;通过与保险、证券公司建立联合金融服务,可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发展个人金融业务。

标签:;  ;  ;  ;  ;  ;  ;  ;  ;  ;  ;  ;  ;  

“小银行的优势”:基于成本节约的整合研究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