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思考_银行存款论文

对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思考_银行存款论文

关于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使用效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效果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政府为扩大国内需求所采取的政策及其效果评价

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以来,净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骤降,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我国政府分别制订并执行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希望以内需扩张来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但效果却差强人意。

(一)、货币政策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六次宣布降息,1997年决定取消信贷规模控制,1998年3月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系列货币政策的出台,的确给萧条的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但效果如何呢?根据专家预测1998年居民存款余额在收入增速降低的情况下仍能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3%,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参见表1),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8%左右(注:《中国证券报》,1998 年10月12日,第十二版),各商业银行普遍出现“惜贷”现象。根据上述几个数据,我们可以粗略作出判断: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说货币政策效果还未充分显现出来。

表一(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单位:%

1991 1992 1993 1994

GDP增长率 9.2 14.2 13.5 12.6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3.2 10.6 17.6 32.5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 19.2 27.2 35.6

居民存款余额增长率29.5 26.7 31.7 4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13.7 17.7 28.4 30.5

1995 1996

1997 1998(注:同①)

GDP增长率

10.5

9.68.8 8.1

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9.2 22.18.5 2.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2.5 13.06.6 4.9

居民存款余额增长率

37.8 29.9

20.0 20.4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

26.8 20.18.7 7.3

(二)、财政政策

由于货币政策启动不灵,1998年下半年又实施了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财政政策,并借助灾后的重建工作,发行1000亿赤字国债,希望通过财政投入来拉动国内需求,从而带动经济走出持续下滑的惯性通道。但根据第三季度各项统计指标显示,虽然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于1997年,工业增加值却低于1997年。由于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低下,消费需求徘徊不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逐年下降等现象仍然存在,证明仅仅依靠财政政策带动的需求难以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现有体制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一)、货币政策

1、储蓄存款利率弹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 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变化与存款利率变化并不一致。根据表1,除1992年外,90 年代其余年份的储蓄存款增长率均只与居民收入增长率变化一致,而与利率变化关系不大。虽然1995、1996、1997年储蓄存款增长率与利率呈同向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主要是受同期收入下降的影响。储蓄存款利率弹性较低,甚至出现相反方向变化的异常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 )我国的利率不是市场利率,不是由货币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常常相悖;(2)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储蓄存款缺乏成熟、 合适的投资替代品;(3)居民存款主要不是为了食利,而是用来预防疾病、 养老、抚养子女等问题。根据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货币的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主要与收入有关,而与利率的关系不大。因此,降息不能将储蓄存款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2、永久性收入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根据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消费不仅取决于即期收入,也受永久收入的影响。就即期收入而言,对于储蓄的带动作用要大于消费。参看表1的数据,1993、1994、1995年,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 有悖于劳动力工资奖金增长率应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一般经济规律,究其原因,收入的超前增长是由于制度变迁、市场规律没有发挥正常作用所导致的“灰色收入”引起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完善,人们的收入增长率将趋于正常化);同时,当前的改革对人们生活带来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就业、医疗),这些都将降低人们对永久性收入的预期,对当前的消费需求形成不小的冲击,进而削弱了货币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

3、金融业对经济支持的片面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自从1993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实施紧缩以及“抓大放小”政策提出以来,我国投资政策产业政策严重向大中型国有企业倾斜。银行缩小了对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的贷款规模,股市也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对非国有企业采取了限制政策。因此导致金融业对经济支持的片面性。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仅占其贷款总量1.2%, 即使以支持中小企业为已任的地方商业银行(或城市合作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比重也仅为14.2%。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提高了,根据资料统计,近年来民营经济对我国GDP 增长新增部分的贡献占60%以上,但其对资金的需求却没有对应的供给方,造成非国有经济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这使得货币政策仅仅对经济中的国有部门起作用,富有效率的非国有经济却没有因为货币政策的松动而启动投资,这无疑减弱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财政政策

1、财政投入方式对财政政策影响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具有内时滞长、外时滞短的特点,但本次财政投入与前一轮财政政策启动经济(通过向工业领域注入大量贷款来启动经济)相比,并没有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本次启动经济的投资重点是增加基础建设项目,如农村水利建设、城乡电网建设、交通电信建设等,虽然可以直接刺激产业链条前端的上游产品,但对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影响较弱,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不能有效回升则是影响工业增长速度回升的主要原因,这样就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2、投资乘数下降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启动财政政策扩大公共投资,其目的是以增加政府投资的方式来引导和调动全社会资金进行投资,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最终需求,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的投资乘数不断下降,1995、1996和1997年分别为6.45、3.75、2.36(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投资乘数的下降,主要原因有(1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各种投资主体在投资方面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投资需求由原来的政府扩张机制逐渐转变为市场调节机制,由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因此,除政府外的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意愿均减弱(如表2 所示),导致投资乘数下降;(2)根据公式,投资乘数=1/(1 -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 消费需求不足会影响投资乘数效应的发挥。1995、1996、1997年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845、0.733、0.576(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呈下降趋势,影响了投资乘数的作用发挥;(3)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农村就业问题,城市就业只能通过与基础设施建设关联度较高的主业来解决,因此,城市就业情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这也阻碍了投资的乘数作用。

表2(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比较 单位:%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八五期间 32.6 49.8 17.8

1996 10.6 11.3 25.4

1997 11.3 10.8 6.7

3、过剩经济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供求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买方市场”的特征比较鲜明,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突出,不仅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大于求的趋势,而且投资品的“买方市场”特征也日益明显,就连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也出现局部过剩,许多行业生产能力不能有效发挥而闲置,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已进入“过剩经济”时期,在短缺经济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凭票供应的手段控制消费和需求,财政投入所生产的产品一进入市场就可以被消费掉,但在过剩经济情况下,政府不能强制人们去消费,因而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财政政策的作用应从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总量平衡转变为一种明显的经济调节手段。因此,直接调节供需关系的财政政策难以发挥在短缺经济中的高效率。

三、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政策效果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促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经之路是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刺激国内需求,否则我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将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寻找新的消费热点

1、进一步降低房价,营造城市消费热点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居民消费热点。针对这一情况,“九五”期间,中央把住宅建设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希望通过住宅商品化在城镇找到新的消费热点,以带动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居民住宅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价格,促进住宅消费应着重降低商品房价格,在这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有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在房价中各种税费占60%左右,其中有些费用由消费者负担十分不合理,如城建配套费,这一费用中所包括的公用设施建设费用理应由政府来负担,商业设施建设费用应由经营受益商负担。在逐渐降低房价的同时,还需做到以下几点:(1)大力发展房地产二、三级市场, 通过旧房换新房、小房换大房来消化空房;(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遏制消费需求萎缩的有效措施;(3)完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推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4)形成房地产企业的破产机制, 通过对资不抵债企业的房产强行拍卖,这样,一方面可以加速资金的流转,避免银行呆坏帐的大量出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房地产业高利润率现象,使其行业利润率趋于社会平均水平,防止过度投机的泡沫。

2、大力开拓农村电器市场,开创农村消费热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明显慢于城镇居民,从人均水平来看,1978—1997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每年平均增长15.8%,城镇居民则是16.2%,较农村居民快0.4个百分点; 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6.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0%,较农村低1.5个百分点(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 中国统计出版社)。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存在不足现象。

从表3不难了解到,农村居民电器产品的消费量远远落后于城镇。 尽管收入较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但从现实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并不完全决定于其收入水平,更大的制约因素来自于农村消费环境的恶化以及国家对农村消费政策的忽视。所以,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1 )加强农村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的建设;(2 )多开发一些适用于农村使用环境和农民购买力的耐用消费品;(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降低用电费用, 改善农村用电环境。

表3(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底我国居民每百人拥有家用电器数

彩电 电冰箱 洗衣机 录像机照相机

农村 27.328.49

21.87

1.79 2.02

城镇 100.48 72.98

89.12

21.32 33.64

(二)、加大对非国有经济融资力度,解决城镇就业问题

近两年来,就业问题已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受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目前不少非国有企业已在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扩张,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因此也需要政府宏观政策方面大力支持;(1 )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对资产负债率低、资信水平高的非国有经济应给予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 (2)尽快建立起与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对应的银行借贷体系,理顺非国有经济融资渠道,银行应象支持国有经济一样向各类非国有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能改进非国有经济经营效率,把各类非国有经济纳入“大金融”当中,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又能使银行自身从无风险的中间业务中获得可观的收益;(3 )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技术含量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好,具备《公司法》规定上市条件的非国有经济,允许进入资本市场;(4 )建立完备的资信评估机制,增强企业经营效益透明度,使经营状况良好的非国有经济能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以促进这些企业的外部融资。

(三)、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

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目前我国储蓄投资转化方式是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间接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应做以下考虑:(1)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 完善储蓄投资的转化机制,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较高要求,应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进而提高国有银行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效率;(2)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 目前居民金融资产投资过度集中于储蓄存款,这一方面使银行承担了全部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业长期垄断投资领域必然会造成低效率,针对这种现状,应遵循风险—收益对称的投资原则,积极发展股票、债券、基金、保单等金融工具,促进金融资产结构的升级,拓宽储蓄—投资转化渠道,提高储蓄—投资效率;(3)扩大非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有率。 与国有银行相比,非国有银行由于产权明晰,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以它们为中介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效率较高,但目前通过非国有银行配置的金融资源过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必要的制度安排,放开政策,允许资产优良的非国有银行同国有银行平等竞争,扩大市场金融交易的比例,提高我国整体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

表4 城市化水平比较

世界平均状况 中国

(1997年)

人均GNP(单位:美元) 690920

860

城市化 (单位:%)

0.439 0.49 0.29

数据来源:(注:数据来源:《大调整: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必然的选择──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九期。)(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注:《国际金融信息报》1998年10月13日第一版。)

表5 产业结构比较(1997)

世界平均状况 中国

690美元920美元 860美元

第一产业 0.266 0.2280.187*

第二产业 0.251 0.2760.492

第三产业 0.483 0.4960.321

注:采掘业归入第二产业,如果把采掘业归入第一产业,则第一产业比重约在0.21左右。

数据来源:同表4

表6 (注:《过剩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及《中国统计摘要》(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 消费支出结构 单位:%

70年代 70年代

中国1997年

美国苏联城镇农村

食品 40.444.446.655.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1.5 7.0 7.6 5.3

交通运输

7.6 7.0 5.6 3.3

一般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将随之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1997年人均GDP为860美元,与70年代美国、前苏联相近。观察表4, 我国农村的非农化发展即城市化水平却大大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其他国家,我国农村的非农化发展即城市化水平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了第三产业长期发展不足,与此形成对照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甚至出现过度竞争现象(参见表5);居民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偏高, 消费结构不合理(参见表6)。 以上种种都将造成更深一层次的后果: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刘易斯认为,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通过这种人口流动,既实现了工业化,又实现了城市化,既促进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健康完善。那么我国城市化进程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客观存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悠久农业历史,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且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严重受制于自然界等因素,因此农村人口供养城市人口比例较低;二是制度安排。在我国当前的制度规划与政策设计中,存在一系列的“城乡分离”的现象,“谷贱伤农”等情况仍然时有发生。另外,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尚不足以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而获得加快。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1)加快农村交通建设,为城乡之间的物质、 文化交流创造条件;(2)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消费环境;(3)以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的实际支持,来鼓励乡镇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以乡镇企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生活现代化;(4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技术培训的投入与力度,提升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标签:;  ;  ;  ;  ;  ;  ;  ;  ;  ;  ;  

对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的思考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