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群论文,经济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31(2009)07-0019-09
一 引言
对于区域空间联系的研究,以城市为样本研究的较多,而以城市群整体为样本研究的较少。丁洪建、余振国等以南京市为例[1],王成超等以福建省为例[2-3],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以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为例[4],运用周一星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及引力模型研究了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问题,研究了对外经济联系方向、联系强度和隶属度、经济区空间整合等问题。朱英明、姚士谋、于念文、张虹鸥、李桢业、金银花等运用城市流模型分析研究了沪宁杭、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等发达城市群的城市经济联系[5-7]。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是通过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要素流动表现出来的。本文借鉴城市引力模型、欧氏距离值测算、城市流模型、地缘经济关系理论,以珠三角、环珠三角[8]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地缘经济关系状况和城市群流强度,为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充分发挥珠三角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环珠三角地区是指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的相邻地区,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广东的东西北、香港、澳门等5个省1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该区域拥有8大城市群[9](表1)。其中大型城市群1个,中型城市群6个,小型城市群1个。把珠三角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经济中心,进而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发展,迫切要求构建以珠三角为核心圈、环珠三角为紧密辐射圈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城市群圈。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优化和增强各城市群间的空间经济联系。
二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强度与地缘经济关系分析
1.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
(1)空间经济联系强度、隶属度模型
引力模型是一种定量研究城市之间空间联系强度、吸引力大小的计量方法。该方法假设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吸引力与所用指标(如人口、GDP等)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本文将城市引力模型引入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吸引力的研究之中[1]。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吸引力和经济联系隶属度公式如下:
(2)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分析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中的2007年珠三角、环珠三角城市群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及城市群间空间距离之数据,运用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量和隶属度公式(1),测得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量值和隶属度值,并按其联系量值和隶属度值大小进行竞争性排序和相对类型划分(表2)。
①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联系量值和强度类型(表2)分析,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受空间距离衰减效应影响较大。珠三角与红三角生态城市群联系最强,属于强联系型;与汕头城市群、粤西城市群(琼海城市群的组成部分)联系较强,属于较强联系型;与厦泉漳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组成部分)、海南岛城市群(琼海城市群的组成部分)、长株潭城市群有一定联系,属于一般联系型;与福州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组成部分)、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弱,属于较弱联系型;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系很弱,属于弱联系型。
②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分析
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表2)分析,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隶属度依次是红三角生态城市群、粤西城市群、厦泉漳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琼海城市群海南组成部分、福州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形成了以珠三角为核心圈,东西两翼城市群和红三角生态城市群为紧密圈,海峡西岸、环鄱阳湖、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琼海城市群海南组成部分为亚圈层的圈层结构。
2.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测算
(1)地缘经济关系测算方法
地缘经济关系理论主要研究核心区与辐射区(腹地区)的相互作用关系、地缘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组合及其对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等[10]。地缘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竞争型关系和互补型关系。前者是指由于地区间在经济结构、资源状况和自然地理条件方面的相似性,使得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对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市场产生相同的渴求与竞争;后者是指不同地区可以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1]。对地缘经济关系的判别源自于对不同地区相似性或差异性的测度,多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12]。
①选取评价指标
资金、原材料、劳动力、技术、消费品等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一般是从生产效率低的地区流向效率高的地区,从相对丰富的地区流向相对稀缺的地区。为研究指标选取的易得性和代表性的需要,对于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的分析,选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2007年珠三角、环珠三角城市群55座地级以上城市(未包括香港、澳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其中:
X=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Y=某地区职工工资总额/该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Z=某地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该地区第二、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
②对X、Y、Z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化)处理
为减少数据处理中的量纲差异,更好地反映现实并说明问题,对X、Y、Z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X'、Y'、Z'的数值。计算公式为:
⑤对欧氏距离值进行调整
由于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因素,对城市群之间的资本、生产资料、产品、人力资源、技术的空间流动、合理配置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城市群之间的竞合关系起着增强或减弱作用,因此,根据空间距离对经济影响的衰减效应理论,对标准化的进行调整,地理位置的远近用地理位置权数表示,调整后的距离用表示,则:
=×(5)
设定珠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距离权重如下:≤200(公里):2;201-400(公里):1.8;401-600(公里):1.7;601-800(公里):1.6;801--1000(公里):1.5;1001-2000(公里):1.4。
⑥地缘经济关系阀值区间的确定
基于科学分析的需要将地缘经济关系按由小到大分为5种类型:强竞争型(-∞<≤-2)、较强竞争型(-2<≤-1)、竞争与互补不确定型(-1<≤1)、较强互补型(1<≤2)、强互补型(2<≤∞)。
(2)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现状
依据(表3)的X、Y、Z值,运用公式(2)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值(表3),运用公式(3、4、5)计算得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欧氏距离值,标准化处理得,进行空间距离调整得(表3),并以此值进行竞争性排序和地缘经济关系分类。
根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欧氏距离测算值(表3)分析,珠三角与汕头城市群属于强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与琼海城市群属于较强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与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红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不确定,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属于较强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属于强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
3.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地缘经济关系匹配
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状况(表4)分析:珠三角与汕头城市群属于强竞争和较强联系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琼海城市群的粤西城市群属于较强竞争和较强联系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琼海城市群的海南岛组成部分属于较强竞争和一般联系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红三角城市群属于强联系和竞争互补不确定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长株潭城市群属于一般联系和竞争互补不确定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属于较弱联系和竞争互补不确定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厦泉漳城市群属于一般联系和较强互补型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福州城市群属于较弱联系和较强互补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属于弱联系和强互补匹配型的空间经济关系。
三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分析
区域城市群圈层结构越紧密,标志着地域分工与合作越协调,资源互补性越强,产业关联度越高,产业发展的梯度性越明显,区域内城市群的集聚辐射能力越强。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业区位商的高低,取决于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与倾向度的大小及城市流强度结构是否优化。本文对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的分析,借鉴了区位商理论、城市群流强度模型[6];数据取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中的2007年珠三角、环珠三角城市群55座地级以上城市(未包括香港、澳门)的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外向功能比较强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作为分析的指标(表5)。
1.城市群流强度模型
本城市群流强度模型借鉴城市流强度模型而构建[5]。城市群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主要取决于其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和i城市群j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
2.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集聚辐射能力实证分析
利用公式(6-13),运用(表5)数据,测得珠三角、环珠三角城市群区位商和综合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群功能效率、城市群流强度及倾向度值、城市群流强度结构(表6-8)。
区位商、综合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群流强度及倾向度值等,是衡量行业、部门、区域专业化、集群化水平、集聚辐射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区位商大于1,部门、区域才具有专业化水平;区位商越高,说明专业化、集群化水平越高,区域集聚辐射能力越强,反之越低;外向功能量、城市群流强度及倾向度值越高,部门、区域集聚辐射能力越强,反之越低。
(1)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部门区位商和综合区位商分析
①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部门区位商分析
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表6)分析,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部门和公共部门区位商较高,而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除珠三角、海峡西岸、粤东城市群外)、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区位商普遍较低或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集聚辐射能力;从区位商大于1的主要外向服务部门数量分析,呈现珠三角西部紧密圈琼海城市群、亚圈层广西北部湾城市群高于北部紧密圈层红三角、亚圈层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东部亚圈层海峡西岸城市群最低的特征。核心圈珠三角制造业的区位商低于东部亚圈层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优势在下降。而且,珠三角大部分主要服务部门的区位商小于1,专业化水平不高,不具有集聚辐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核心圈的辐射集聚功能、中心性职能的发挥。
②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综合区位商分析
尽管城市群综合区位商值都大于1,具有集聚辐射能力,但是总体商值不高,核心圈珠三角属于中等综合区位商城市群,低于部分紧密圈层与亚圈层城市群。
(2)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外向功能量和总外向功能量分析
①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外向功能量分析
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外向功能量(表7)分析:核心圈珠三角、亚圈层海峡西岸城市群制造业远高于其它部门,表现出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具有特别强的集聚辐射力。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部门,集聚辐射力均较弱。
②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总外向功能量分析
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外向服务部门总外向功能量值(表7)分析:核心圈最高,是区域内最低红三角城市群的27.15倍,亚圈层城市群较高,紧密圈红三角、汕头城市群较低。
(3)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功能效率、城市群流强度与倾向度、结构分析
依据城市群功能效率、城市群流强度与倾向度、结构值(表8)分析:核心圈城市群功能效率和城市群流强度远高于其它城市群,但倾向度不高,城市群流强度结构相对紧密圈和亚圈层城市群比较合理;紧密圈和亚圈层城市群流强度结构失衡且综合实力很弱;紧密圈和亚圈层城市群的综合服务能力远高于综合实力,差距特别大。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方法选用
城市或区域的空间经济联系表现为方向、强度、能力和匹配的状态。因此,对于城市或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的研究,既要通过对外联系量的测算来研究空间经济联系的方向、强度,又要通过地缘经济关系的测算来研究空间的互补性、竞争性,更要通过部门、城市或城市群区位商和经济社会要素流强度的测算来研究区域、城市及城市群的集聚辐射能力。
(2)研究目的
本文选取环珠三角5省1自治区城市群,将空间经济联系方向、强度、能力、匹配进行四位一体的综合研究,测得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联系量、竞争与合作关系类型,并将结果进行匹配分析,同时研究了各城市群的集聚辐射能力,为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确定对外经济联系方向、城市群发展定位、产业选择、结构调整与升级、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3)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状态
对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方向、强度、能力、匹配的研究表明,环珠三角5省1自治区形成了以珠三角为核心、东西两翼城市群和红三角城市群为紧密圈层,相邻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琼海城市群海南组成部分为联系较为紧密的亚圈层。尽管核心圈珠三角的综合区位商值不高,但是,其外向功能总量远高于其它城市群,对环珠三角城市群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作用。
2.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建议
(1)加快环珠三角快速交通网建设,提高珠三角对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效率
区域与外界的经济社会联系,其载体主要是区域内的城市和城市群,其通道是快速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圈层结构的形成,城市群之间经济社会要素空间的流动效率与质量的高低、联系的紧密程度,一是取决于体制政策的开放程度,二是取决于受制于交通、信息化水平的流动速度。珠三角经济总量、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特别是和周边相邻省区的快速通道建设更为滞后。这制约了珠三角对环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因此,优化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必须加快以铁路客运专线、高速公路为主的环珠三角快速交通网络的建设。
(2)培育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提高产业辐射与承接辐射的能力
空间经济联系主要表现为集聚与辐射两个方面,而辐射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核心城市群辐射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又取决于被辐射城市群接受辐射的能力。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城市和城市群规模,是影响受辐射区域承接辐射能力的重要因素。依据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数、区位商和外向功能量的综合分析,环珠三角城市群要加快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特别是沿海地带要加大重化工业的承接、主导地位和产业链的培育力度,使其成为珠三角乃至国际重化工业的产业接收极。
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大多数城市现代服务业部门几乎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外向功能量,因此,珠三角要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培育其成为产业增长极,以增强其对环珠三角的辐射作用。
(3)培育城市、城市群接收极,提高城市、城市群承接辐射的能力
依据上文对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城市群人口与经济规模的分析,环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和经济规模都远小于珠三角,且亚圈层城市群的市区非农人口率又比较低;环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人口与经济规模也比较小(表9),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特大、大城市为17个(占37.78%),GDP超过1000亿元的为2个,超过500亿元的为7个(占15.56%),100亿元以下的为10个(占22.22%)。因此,环珠三角城市群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做大经济规模,培育城市、城市群接收极,增强承接辐射的能力。
(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城市群自身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均衡发展
由于各城市群区域内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之间区位商以及外向功能量大小差距悬殊,导致部门集聚辐射能力不均衡问题比较严重,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区域内部门间集聚辐射能力不均衡问题更为严重,相当多部门缺乏集聚辐射能力,制造业过于偏高且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因此,各城市群特别是珠三角城市群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转移和提升传统加工制造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科技、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和城市群整体区位商,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城市群之间的要素流动能力,优化空间经济联系。
(5)充分利用地缘优势,调整战略,适应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升级趋势
核心圈与辐射圈空间经济联系的优化,地缘优势、战略定位、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至关重要。目前,珠三角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坚决实施经济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战略,以环珠三角为直接经济腹地,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面增强珠三角作为国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对接结合部、转换桥的承接—辐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珠三角乃至环珠三角地区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14],确保珠三角产业循环升级背景下的可持续的经济辐射能力。环珠三角城市群要充分利用与珠三角的地缘经济优势,实施差异化和梯度发展战略,主动对接珠三角的国内产业分工,适应转移与升级趋势。
(6)实施“反边缘化”战略,促进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边缘化问题由来已久,空间距离、历史惯性、人为规划导向、社会变革的不适应性等是造成边缘化的主要原因[15]。作为珠三角紧密圈层的汕头、琼海城市群以及红三角城市群,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被珠三角边缘化的同时,由于行政区域的壁垒作用和区域战略规划的导向,近几年,又呈现出被海峡西岸、长株潭、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边缘化的趋向,并有加剧的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环珠三角区域新概念的提出,以及珠三角与环珠三角关系的新定位,为环珠三角城市群接受珠三角的辐射,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汕头、琼海、红三角城市群处于珠三角与亚圈层城市群之间的中间地带,应积极实施“融入中心”[15]的“反边缘化”战略,在接受珠三角辐射的同时,琼海城市群要积极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加强与广西北部湾城市的合作;红三角城市群要积极融入长株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群建设,积极加强与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的合作;汕头城市群要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福建沿海各城市的合作,从而把紧密圈城市群构建成为核心圈与亚圈层城市群的“隆起带、传动带”。
〔收稿日期〕2009-01-16 〔修回日期〕2009-03-23